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1
11、在山的那边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掌握“痴想、隐秘、铁青……”等词语;2、逐步掌握阅读诗歌的技巧,不断提高阅读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3、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海”与“山”的含义;4、通过讨论,明白关键句及优美句的含义与运用;情感与价值目标:5、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勇于追寻理想的精神。教学重点:阅读,从读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教学难点:讨论,讨论的方法与过程都是作为第一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隔着山的景象。那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近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这首诗,去感悟梦想与追梦。二、新课(一)夯实基础1、字词过关默读课文,给“读一读,写一写”注音,并选一个词造句。痴(chī)想隐(yǐn)秘铁(tiě)青凝(níng)成诱惑(huò)喧(xuān)腾一瞬(shun)间2、知人论世每读一篇文章,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都应该了解这篇文章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这既是学习的需要,也是对作者的尊重。那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作者又是怎样看他的这一首诗的呢?请同学们翻到书第5页,我们一齐读一读。(二)研读文本1、范读课文(可以是听录音)2、自行练读(可个人斟酌朗读,也可小组内相互听读)3、抽生阅读4、研讨问题(小组讨论,并根据情况各小组分摊小题,提高效率,不必面面俱到)①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②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③“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④“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⑤“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⑥“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5、回顾课文,齐读。(三)巩固练习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和讨论,现在我想大家都知道“山”不只是那座山了,“海”也不只是那片海了吧!那么,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明确: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由老师引申完成本文的中心思想)22、作业,练习习题二。三、小结同学们,相信你们心目中也有一片海,但却也隔着一座座山,只要我们鼓起勇气,翻过那一座座山,一定会见到那一片海的。相信自己,勇往直前!板书设计人——————山————到————海铁青、无数—————到达——————全新的世界(困难挫折)奋斗之路——漫长、艰险、曲折、起伏——奋斗目标(理想的世界)教学后记: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以读代讲是本课最大的成功之处。2、《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目标: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目标: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情感与价值目标:3、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教学重点: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解决困难的方法。教学难点: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军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这并不困难。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知道这位英勇的飞行员是谁吗?(莫顿·亨特)他小时候到底经历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相信我们从中也能获得启发。二.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要求:1)默读要注意速度,要求5分钟看完;2)划出不会读,不会认的字词3)要注意边读边划出一些关键的信息2、提问,检查默读效果:1)提出不懂的字词,其他同学帮忙解决2)快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①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文中记述了几个人去攀爬悬崖?其中两个有名字的分别叫什么?3③文中提到,孩子们所攀爬山的悬崖有多高?其中的石架又有多高?3.复述课文1)要求:注意四个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2)复述指导: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要注意突出重点:事件可分为冒险和脱险两部分,要着重抓住“脱险”部分)3)请同学们先小声地复述课文4)抽生复述4.分组朗读课文三、研讨主旨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2.我们从中悟出怎样的生活哲理?3.3.我们在生活中,在学习上,也会碰到许许多多的困难。那么,我们该如何把今天学习到的解决困难的方法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呢?四、课堂小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解决困难的方法,无论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困难就变小了。而我们也悟出了生活哲理,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是我们不用畏惧,因为只要吧困难分解开来,最终能赢得最后的胜利。第二课时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目标:1、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与方法目标:2、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情感与价值目标:3、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教学重难点:1.学习文中的描写方法,如心理描写、言语描写等,体会它们的好处2.多角度地理解课文,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同学们,上课时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今天,我们再深入一步研读这篇课文。结构复习:1、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启示把故事分成四个部分(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二)、经过(4——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三)、结果(16——23)父亲指点,摆脱困(四)、启示(24)走一步,再走一步2、请概括解决困难的方法二、新授(一)研读文本文章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多种的描写方法,比如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请同学们找出4相关的句子,体会这些描写方法的作用。1.找出语言描写的句子并加以体会2、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板书:最初:我下不来毫无信心继而:走一步信心萌发随后:再走一步信心大增最后:走下悬崖产生巨大成就感(二)拓展阅读阅读训练:──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文中的父亲,看着自己的孩子困在悬崖,你会怎么做?三、小结:我们要学习作者出色的写作技巧,学会从一件小事中去发现深意,同时掌握如何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去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古人说:“管中窥豹,时见一斑。”,通过一个竹管去看豹子,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花斑,却能想象出整只豹子。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道理。同学们经历的大多是小事,所以学会掌握这种手法,对于我们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四.板书设计“我”心理的变化过程:最初:我下不来毫无信心继而:走一步信心萌发随后:再走一步信心大增最后:走下悬崖产生巨大成就感教学后记在朗读教学中,给学生以朗读方法的指导,并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受到高尚情操的启迪,又得到美的艺术感染。在阅读教学时,努力形成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空间3短文两篇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3、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4、对比探究阅读;情感与价值目标:5、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教学重点: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教学难点: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教学方法:朗读;对比探究阅读教学课时:1课时5教学过程:一、导入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二、新授(一)夯实基础1、知人论世小思简介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承教小记》《丰子恺漫画选绎》等。2、席慕蓉简介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2、字词过关shōuliǎnkuānshùzàncuìruòbēiwēigǒu收敛宽恕短暂脆弱卑微一丝不苟(二)研读文本1、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抽男女学生各一名)。(3)自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a、《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b、《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小组讨论交流明确:a、“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b.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2、研读与赏析再次默读全文,思考下面问题:①《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②《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③《贝壳》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巳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尸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学-的心”?④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讨论后明确:6①我们一般是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有新意。它赋予秋风颜色,把属于秋天
本文标题: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78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