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烛之武退秦师》一中名师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教学目标1、了解先秦散文相关知识;2、了解《左传》相关知识;3、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4、通过诵读把握人物形象。先秦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论语》、《孟子》、《荀子》(儒)《墨子》(墨)《老子》、《庄子》(道)《韩非子》(法)《吕氏春秋》1、“四书”、“五经”2、关于“经”、“传”:据儒家经学传统,先师所言为“经”,后师所言为“传”,以“传”解“经”。“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简介《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的写作特点:1、叙事富有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2、善于写战事,特别是几次大规模的战事写得最出色;3、辞令美,即语言美。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①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这一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②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③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④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汜(fá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阙(quē)秦秦伯说(yuè)杞(qǐ)子逢(páng)孙失其所与,不知(zhì)无能为也已(yǐ)读课文、正音说共知已供悦智矣第一段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第二段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佚之狐对郑伯说:“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第三段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烦劳您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你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你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你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您考虑考虑这件事!”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了。第四段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结构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亡郑利晋阙秦存郑利秦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三点理由•1.分析攻郑的害处•即使秦晋灭郑成功,秦国也必须越过晋国,才能到达郑国,这样对秦国不利,只对晋国有好处。如果晋国国力壮大了,相对的秦国也就吃亏了。•2.指出不攻郑的好处•如果秦放弃攻打郑国,郑国得以保存,秦国的使节往东去时,郑国可以作他们的东道主,供给他们所需要的物资。•3.离间秦晋两国•晋国曾答应给秦国焦、瑕两地,但结果背约。而且,晋国有扩张领土的野心,一旦它的国力壮大,一定会削弱秦国。•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这段说辞,只有125个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检查反馈本文选自《》,又名、。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所作,与《》《》合称为“春秋三传”。左传《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编年左丘明公羊传谷梁传邻之厚,君之薄也。主谓之间,不译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将焉取之唯君图之代词,代物、代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助词不译之代词,代人、代事、代物助词主谓之间,消除句子独立性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补足音节译为“的”动词,“去、往、到”一、一词多义1、夫1、夫晋,何厌之有?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逝者如斯夫!4、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语气助词,无义指示代词,那助词,表感叹名词,指成年男子2、鄙①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3、许①准许。(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例:“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④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4、阙què①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②城楼;③皇宫,引申为朝廷。quē通“缺”Jué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5、微细小,轻微。(同现代汉语)衰败。国势衰微。卑贱。人微言轻。如果没有。(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6、敝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②谦词。敝人③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④损害。(例:因人之力以敝之。)(“说”、“辞”见课后第二题。)以以其无礼于晋。敢以烦执事。焉用亡郑以陪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二、重要虚词(因为,连词)(拿,用,介词)(表顺承,连词)(把,介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③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三、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3、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为疆界”。)1、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2、秦伯说。(说,通“悦”,高兴。)3、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4、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5、夫晋,何厌之(厌,通“餍”,满足。)四、通假字五、古今异义1、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4、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5、贰于楚也。(贰,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六、文言句式①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③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④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这是我的过错。注意:“是”是代词,译为“这”,译文中的“是”是为符合现代汉语习惯而加上去的。)⒈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军:军队)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⒉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D若不阙秦阙秦以利晋AD⒊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君知其难也B共其乏困C又欲肆其西封D吾其还也⒋与“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是寡人之过也B夫晋,何厌之有C以其无理于晋
本文标题:《烛之武退秦师》一中名师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86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