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现代教育技术》要点
师范类公共必修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知识要点第1页共22页第1章教育技术概述1、对教育技术的理解:教育技术可以表述为:人类为满足教与学的需要所采用的一切教育经验、方法技能和工具手段的总和。它分为有形技术(物化形态)和无形技术(智能形态)两大类。有形教育技术也可称为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是指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的教学媒体中的科学技术,包括黑板、粉笔、标本、模型等传统教具和现代的幻灯、投影、广播、电视、电影、计算机、网络、卫星通信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等。无形教育技术也称为观念形态或者说是智能形态的教育技术,是指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用于指导教育技术应用实践的策略和方法。它的特征是以理论知识为中心,包括技术应用原则、原理、策略和方法等,这些技术是无形的,但通过有形技术形态即教育媒体表现出来。2、AECT“94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3、AECT“05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而对各种恰当的技术过程和技术资源进行创造、利用和管理的研究及其合乎伦理道德的实践。4、94与05定义相比较有六个方面的变化:(1)目的由一个变为两个:为了“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2)在两大研究对象前加了两个定语:“各种恰当的”和“技术的”;(3)五个领域改为三个:“创造、利用和管理”,其中“创造”基于“94定义”中的“设计与开发”;(4)去掉“评价”,并不意味着评价不重要,而是把它贯穿于所有领域的全过程,更突出强调了评价的重要性;(5)理论改为“研究”;(6)实践前增加了一个定语:“合乎伦理道德的”。5.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6、教育技术的两大研究对象: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学习过程——是指广义上的学习过程,是“学与教”的过程,既包括无教师参与的学习过程,也包括有教师参与的学习过程,后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过程”。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包括教师、同伴、小组、群体等;非人力资源包括各种教学设施、教学材料和教学媒体等。7、对学习过程的设计主要指(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括四个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系统设计(见第七章教学设计)、信息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8、信息设计——根据学习任务和媒体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来设计教学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形式。9、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教学策略主要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10、学习者特征分析就是要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状态和学习风格。学习者特征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包括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特征、知识基础、认知能力、认知结构变量等;与非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学习风格、意志、性格以及文化和宗教背景等。11、学习准备包括初始能力和一般特征两个方面。12、初始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某一特定课程内容时,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他们对这些学习内容的认识和态度。13、学生的一般特征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影响学生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的特点。14、学习风格是指学生感知不同事物、并对不同事物做出反应这两个方面产生影响的所有心理特征。学习风格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包含三个方面:⑴信息加工方式;⑵学习条件;⑶认知风格。15、对学习过程的开发是指在研究人的学习规律和脑科学(心理机制)的基础上,提出并实施正确、高效的学习手段和方法。16、对学习资源的开发是指研究并拓展有效的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其中在非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基础是媒体制作,包括将现有的高新技术开发转化成为新的教育技术和制作现代教学软件。师范类公共必修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知识要点第2页共22页17、开发新的教育技术包括印刷技术、视听技术、基于计算机的技术与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18、利用(或运用)是指将开发、设计的成果应用于实践并推广使用,建立相应的法规和制度,使应用法规化、制度化,支持技术和过程的不断革新。19、管理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为优化学习提供科学而可靠的保障。管理可分为项目管理、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和传送系统管理四个方面。20、评价是指依据明确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方法,测量对象的功能、品质和属性,并对评价对象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1、诊断性评价(又称事前评价),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诊断性评价的目的是设计出可以满足不同起点水平和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所需的教学方案,并分别将学生置于最有益的教学程序中。22、形成性评价(又称事中评价),是指在活动运行的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修正其本身轨道所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活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23、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学期末或学年末进行的各科考试、考核都属于这种评价,其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是否最终达到了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总结性评价重视的是结果,借以对被评价者做出全面鉴定,区分出等级,并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做出评定。24、教育技术的本质:(1)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2)以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依托;(3)媒体是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物质基础,但不是“唯媒体”论。25、教育技术主要应用领域:三个主要应用领域:学校教育、远程教育、企业培训。教育技术的应用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学习者的特征、教学内容的差异、教学手段的性能、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人员的专长等。26、国外教育技术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1)视觉教育阶段(20世纪初-30年代)①19世纪后期,照相、幻灯和无声电影等信息传播媒体相继出现。1906年,美国出版《视觉教育》一书,内容:照片拍摄、幻灯片制作与使用,第一次提出“视觉教育”这一术语;②1923年,美国教育协会建立了视觉教学分会,极大地促进了视觉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运动的深入开展;③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关于视觉教育的教科书《学校中的视觉教育》,提出“视觉经验对学习的影响比其它各种经验都强得多”;④1924年,程序教学运动的创始人普莱西(S.L.Pressey)设计出了第一台教学机器,可用于呈现视觉材料和进行教学、测验、记分及提供个别学生学习情况信息反馈,产生了早期的个别化教学。(2)视听教育阶段(20世纪30-50年代)①20世纪30年代后期,无线电广播、有声电影、录音机先后在教学中获得应用,开始了“视觉教育”向“视听教育”的扩展;②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能长久记忆:阅读10%,听到20%,看到30%,交流所说70%。③1946年美国教育技术专家戴尔(E.Dale)发表了以著名的“经验之塔”理论为核心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一书,他根据各类媒体所提供的学习经验的抽象程度作了系统的分类,并概括了应用的原则。这个理论成为教学媒体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主要依据和指导思想。④1947年美国教育协会视觉教学分会正式改名为视听教育分会。(3)视听传播(20世纪50—60年代)①20世纪60年代建立了传播理论,通过比较发现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传播过程,提出了视听传播的概念;②20世纪50年代,教育电视由实验阶段迈入实用阶段,电视的出现使声、画、活动画面实现同步;师范类公共必修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知识要点第3页共22页③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风靡一时,计算机辅助教育开始了实验研究。传播的概念和原理引入视听教学领域。(4)教育技术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①1970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成立,首次提出教育技术的概念并作出定义;②1972、1977、1994、2005年四次分别对教育技术定义进行修改,使之渐趋科学与完备;理论研究方面:确立了学习理论、视听觉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等作为自身的理论基础;实践方面:不断向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卫星技术、虚拟技术等纵深发展。其中多媒体技术成为教育技术中的主流技术。*27、国内教育技术发展历程(1)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期)①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照相、幻灯、投影应用于教学领域,南京、上海、无锡、苏州等地开展了最初的电化教育实验;②1936年,民国政府教育部首次确定“电化教育”这一名称;③1940年,教育部将“电影教育委员会”和“播音教育委员会”合并成立了“电化教育委员会”。(2)奠基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期至70年代中期)①建国后,初步建立了各级电教机构;②1949年11月,文化部科学普及局成立了电化教育处。(3)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1978年改革开放后电化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重建各级电教机构;出版电化教育书刊;培养电化教育专门人才;发展广播电视教育。(4)深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①AECT94定义的引入极大的促进我国教育技术发展;②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媒体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在观念认识、高层次人才培养、教育网络建设等方面提高与迅速发展。在组织机构、学科建设、理论与技术研究、软硬件建设、远程教育等方面迅速发展。*28、国外教育技术发展的三条主线(1)第一条:教育视听教学方法的发展早期的视觉教学——视听教学——教学媒体——视听传播(2)第二条:个别化教学方法的发展行为科学为理论基础的教学机器——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3)第三条:教学系统设计方法的发展20世纪中叶,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兴起——系统方法作为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被引入教育、教学领域——产生的重大影响29、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要靠教师去实施,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师的专业技能中,要提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该能力要求体现在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应用教育技术,是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与行为模式的最重要手段。(3)教育技术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0、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四种学习能力是:⑴学会认知,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师范类公共必修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知识要点第4页共22页⑵学会做事,使学生具有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对待困难、解决冲突、组织管理和承担风险等方面的综合能力;⑶学会共同生活,使学生学会协作,学会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和周围人群友好地相处;⑷学会生存,使学生学会掌握自己命运所需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思考、判断、想象、表达、情绪控制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综合能力。31、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是利用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效益与效率的目标。效果的体现是各学科教学质量的改进;效益的体现是用较少的资金投入获取更大的产出(即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效率的体现是用较少的时间来达到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32、现代信息社会教育的特点:智能化、全民化、终身化、个性化、国际化。33、信息社会的教育观:⑴现代教育观(终身学习的观念);⑵现代教学观(健全人格、全面发展);⑶现代学生观(“容器”转变为“燃烧”);⑷现代学校观(扩大了学生、学校的概念,面向全民);⑸现代人才观(“全面”+“个性”、人脑+电脑、智商+情商)。34、教师角色的转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更新教育观念;(2)不断更新
本文标题:《现代教育技术》要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91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