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生活与哲学》会考知识点汇总
-1-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的产生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③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2、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什么是哲学①从本义上看,哲学就是爱智慧。②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③从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看,哲学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④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2)联系:①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该问题的不同,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金、木、水、火、土等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世界的本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1)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当作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1、哲学与时代的关系:(1)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2)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存在来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4.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5.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6.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一、意识的含义: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本质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二、意识的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2.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1.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构成实践的三个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实践的对象(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3、实践为什么能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唯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4.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3-的统一。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①世界观: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之间),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整个世界)。②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①联系客观性的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③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的条件性: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首先,二者相互区别。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部分是思维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它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其次,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方法论首先,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观念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其次,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5.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的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发展的含义: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指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发展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世界。4.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5.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6.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②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不断前进。③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把握适度原则。7.发展的原因:矛盾,即内因和外因: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重视内因;不忽视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统一的观点。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与斗争性(1)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4-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1)世界观:事事有矛盾(空间),时时有矛盾(时间)。(2)方法论:坚持二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反对片面看问题。2.矛盾的特殊性(1)含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②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①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二者相互排斥,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①要分清主流支流,抓“主流”;②不可忽视支流。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1、创新的理论依据:辩证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2、辩证否定观: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汲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3、创新的社会作用——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和处理一
本文标题:《生活与哲学》会考知识点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94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