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短新闻两篇》2016.
短新闻两篇新闻常识简介新闻是目前世界上发表量最大,受众最多的文体,它通过各种传媒(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络等)对当前的政治事件和社会生活进行报道。新闻广义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狭义消息消息与通讯的异同同:都属于新闻体裁,都具有新闻性,强调所报道的人物和事件,要具有新闻价值,都必须真实,不能进行艺术虚构。异:①新闻报道内容的详细和概括程度不同。消息概括,通讯详细。②新闻的时效性、文学性不一样。在时效性上,消息强,而通讯较弱;在文学性上,则通讯强,而消息较弱。③结构方式不同。消息主要采用金字塔式结构,分标题、导语和主体;通讯则是时空式或逻辑式结构,后者用于人物通讯、工作通讯等。④表达手法不同。消息多用叙述和描写,而通讯还可以抒情和议论,文学色彩比较浓厚。通讯的分类人物通讯:是写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内容的通讯。事件通讯:是详尽、具体而形象地描写新闻事件的通讯。工作通讯:是指介绍工作经验,探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通讯。风貌通讯:是描绘社会变化、时代风尚及风土人情的通讯。新闻的特点内容真实。报道迅速及时。语言简明扼要。新闻的结构标题: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一个大标题,也可以有副标题。导语:一般是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主体: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事实。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有时可省略。别了,不列颠尼亚相关背景----历史反思、不忘国耻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英国两次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把香港岛和九龙割让给英国。1898年,英国又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99年,从而侵占整个香港地区。香港被侵占,是中国近代受屈辱的一个历史缩影。《南京条约》是西方列强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折点。列强对中国的野蛮侵略,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对中国人民形成的双重压迫,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和中华民族的危机。说到香港回归不能忘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的提出者邓小平。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语录:“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1、根据导语和主体的定义,划分课文的导语和主体部分。导语是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号离开香港,标志着长达150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的彻底终结。主体部分共10个自然段,按什么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时间顺序2、主体部分共描述了多少个场景。概述内容。场景一:30日下午,降下港督旗帜,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场景二:晚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日落仪式”;场景三:晚7时45分,广场举行当天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场景五: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场景四: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国国旗升起;易帜交接香港香港香港香港香港香港明天更美好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在波兰南部的小镇奥斯维辛建立的关押、屠杀战俘的一个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是20世纪种族灭绝主义的象征。它建于1940年4月,所辖面积40平方公里。集中营内有4座大毒气室、焚尸炉以及为各种屠杀服务的“医学实验室”。在集中营存在的三年半时间内,曾囚禁过24个国家的民众和战俘,共有约400万人在此被杀害。1945年初,德军为消灭罪证,将集中营炸毁。1947年7月2日,波兰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将集中营原址辟为殉难者纪念馆,并在其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纳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是以希特勒为头子的最反动的法西斯主义政党。集中营的头头在囚犯到来的当天就对他们说明白:“集中营进得来,出不去,除非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用来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犹太人在被送进杀人中心之前,正在最后一站的等待。苏联摄影师尤金1945年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拍摄的照片集中营里堆积如山的尸骨纳粹警察正对大规模“解决”后还活着的犹太妇女射杀这是集中营1945年5月12日解放后被搬运埋葬的尸体。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照片上显示的仅为死难者的一半不到,他们大多数是饿死或被枪杀的。1945年5月,美军进入了战败的德国,所见到的不禁令人触目惊心-大批的犹太人尸体。这个囚犯还保持着被烧死时的姿势。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房焚尸炉集中营里的万人坑运送政治犯尸体的火车返回学习主体部分默读7-15段然后思考:后面的部分是怎样展开的?(作者站在哪?)这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地方?作者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把读者带进了集中营,从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一直写到绞刑室。作者详细描写了这些地方吗?他主要关注的是什么?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这些地方多么的阴森恐怖,他的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小结:这篇新闻与一般新闻相比,有什么特点?1、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2、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直接描写他的所见所闻所感3、细节描写意味深长1、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射,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是人间地狱。2、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3、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鉴赏探究揣摩句子的内涵1.消息开头描叙一段现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前的美好景象,而后作者却说“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射,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是人间地狱。”这是为什么?作者用反语。第一,美好的景象与这儿的历史不匹配,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第二,字字句句拨动着读者的心,引发读者去品味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美与丑,什么是战争与和平,什么是邪道与天良。2、“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句话是什么含义?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3、“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为什么?做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如何理解这篇新闻的主题?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设在波兰的一个大屠场。在距离最后一批囚犯被毒死后的14年,记者参观了这个集中营,写下了这篇报道。此文揭露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阴森、恐怖、惨绝人寰,控诉纳粹分子大规模屠杀、残害囚犯的罪行,表达了对邪恶的诅咒、对和平的向往和良知的呼唤。总结前以色列总理拉宾:“几万个示威者的喊叫,还远不如一个痛哭儿子战死的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一百年的战争和恐怖使我们伤痕累累,但不曾毁掉我们的梦想——我们百年来对和平的梦想……“我向来相信大多数人是渴求和平而且愿意抓住和平机会的。你们今晚聚集在此,证明了这种渴求:要和平,不要暴力,暴力伤害民主,我们必须抵制暴力。”作业
本文标题:《短新闻两篇》2016.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04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