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综合 > 《给儿子的一封信》教案和反思
1《给儿子的一封信》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一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2、进一步了解书信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3、文章使用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应掌握其精髓,并能正确、灵活地运用。过程与方法:1、学生朗读部分片段,并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2、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去从不同角度理解、体会作者的父子深情。3、组织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去探讨对父子、母子亲情的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父爱、母爱的伟大、朴实,从内心激起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的热爱。2、文章使用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应掌握其精髓,并能正确、灵活地运用。重点:1、进一步理解书信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并能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2、体会书信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并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难点:1、理解课文中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对于书信对象所起的作用。2、理解作者通过对儿子的分析,来让他不断从性格、意志等方面完善自己。教学设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人的一生中会拥有许许多多珍贵的东西,(问学生)生命中你最看重什么?为什么?(生答)(老师归纳)我们每个人最看重的事物也许不一样。有人最看重艺术,愿意为艺术奉献终身;有人最看重自由,“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有人最看重学识,有人最看重健康,有人最看重诚信等等。然而不管你最看重什么,人的生命中有一样东西是不可或缺的,也应该是人人必须看重的,那就是亲情,它是我们每个人生命里的永恒。2今天,我们来学习刘亚洲先生《给儿子的一封信》,这封信寄托着父辈对子女浓浓的真情,相信一定会给大家带来不少新的感受和启发。(板书课题)作者简介:刘亚洲,1952年10月出生,安徽宿县人。1968年参军,1972年入武汉大学英文系学习,1974年开始文学创作,处女作长篇小说《陈胜》于1977年出版。大学毕业后到空军联络部工作,以敏锐的目光和宽阔的胸怀捕捉国际军事斗争新动向,创作了一系列国际军事题材的报告文学,代表作品有《恶魔导演的战争》、《攻击,攻击,再攻击》等。1984年,南国有战事,随军采访,负伤,创作了战争题材的小说《一个女人和一个半男人的故事》,引起反响。1984年在第四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6年,任美国斯坦福大学东方语言系客座教授。1990年后创作了《广场》、《胡耀邦之死》、《实录》等作品。《两代风流》获第四届解放军八一文艺奖,《恶魔导演的战争》获全国第二届报告文学奖。不少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在国外出版。整体感知,自主学习: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字音字形:瞟(piǎo)呛(qiāng)2、词语注释:[倚马万言]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又快又好。[锐减]急剧减少。[悸动]因害怕而心跳得厉害。[谄(chǎn)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作(zuò)践(jian)]糟蹋。[取悦]取得别人的喜欢;讨好。[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蹂(róu)躏(lìn)]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瘦骨嶙(lín)峋(xún)]形容人十分瘦。研读课文,合作探究:研读课文:可要求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分析:(解说: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师对学生分析思考不到位之处加以点拨或补充)。31、刘亚洲先生为什么要给儿子写这封信?讨论后明确:(教师补充介绍)这封书信原来有个题记:“学校组织‘进入十四岁’仪式,要求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遂作。”联系全文,学校组织“进入十四岁”仪式才让作者意识到“十四岁”也是“人生的一个台阶”。进而联想到在这个人生的台阶上,有人胸有大志,有人失足。作者在这个重要关口给儿子写这封信,是期盼儿子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2、信上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信中提出了儿子的优点:一是“心地善良”,二是“具有平明思想”;还对儿子提出了希望:一是“应有博大的胸怀”,二是“要有铁一般的意志”。3、这封信结构清晰,紧紧围绕对十四岁儿子的评价和希望来写,充满了深厚的父子之情,主要有那些情感?明确:①赞许、欣赏之情.对儿子优点的事例列举。②担心、忧虑之情。对儿子的一些不足之处,如“举轻若重”,“意志稍缺”等。③希望、渴盼之情。基于儿子的不足之处,作者提出了两点希翼.4、本文有许多富有哲理的语句,划出来品味:(1)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相同的人生之旅。(这句话意在说明什么?)【这句话先打比方说树叶没有一模一样的,引出人生也是各不相同的结论,语言呼应流畅,说理清晰明白。】(2)人心如海,世事如烟,偏你心中是一片净土。(品味这句话的语言特点。)【“人心如海”与“世事如烟”的构词方式相同,表达出人心复杂,世间虚无的感慨;“净土”是佛教用语,作者高度赞扬了儿子纯洁的心地。】(3)十四过了,就奔十八;十八过了,就奔三十;三十过了,就如江河一泻千里。(这段话是什么句式?)【这段话运用排比句式,指出时间宝贵,应该珍惜生命,抓住分分秒秒。】(4)黎明前最黑暗。胜利前最绝望。成功前最渺茫。坚持住,你就会迎来黎明,迎来胜利,迎来成功。(仔细体会这句话的含意。)【这句话言简意赅,富有哲理,也饱含对儿子的鼓励之情,同样运用了排比句式。】拓展延伸,巩固提高:这是一封父亲写给儿子的信,饱含父亲对儿子的舐犊情深和殷切期许。作为胖胖的同龄人,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呢?4【这封信体现了作者和儿子之间深厚的父子之情,也表现了两代人之间没有代沟,像朋友一样促膝谈心。信中,作者以自己的成长过程及祖辈的坎坷经历,对儿子进行教育,在叙述中时常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给儿子树立了一个好榜样。】畅所欲言:两代人因生活时代、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道德标准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分歧和矛盾被称之为“代沟”。你和你的父母之间有代沟吗?如果有,你是怎么对待的?你和父母之间有思想上的交流吗?如果有,是用何种方式进行的?效果怎么样?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觉得应该如何解决代沟问题,请谈谈你的看法。归纳总结:本文作者合理肯定了儿子的优点,并提出殷切的希望。最大的特色是①引了许多事例②运用大量富有哲理的语言,使文章富有感染力和教育意义。布置作业:1、时代在变,人物在变,社会在变,不变是亲情、是父爱,今天刘亚洲给儿子的一封信寄托着父辈对子女的殷切期盼,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三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也定给儿子一封信,虽只有短短八十六个字,但对为学做人的道理讲得精简而具体.其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也成为无数人的座右铭,查阅《诫子书》,并与本文做一做比较。2、阅读《傅雷家书》。3、试着用文字来与父母交流,并将交流的结果写在日记上。附板书设计:1、感慨十四岁是人生的一个台阶.2、欣赏儿子的优点:心地善良.具有平民思想.3、对儿子提出希望:应有博大胸怀.要有钢般意志.5《给儿子的一封信》教学反思:《给儿子的一封信》内容具体,感情真切、丰富,说服力强。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着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文章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教学过程是我根据我们研究的课题“创、学、探、练”新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研究设计的,即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学生自主学习三:学生合作探究四:当堂训练。首先通过问答形式导入,让学生能迅速进入特定情感氛围,温暖的父爱又重新在心头荡漾,能顺利进入课题。其次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对字词这些基础知识加强了识记,同时也是语文教学必走的一个环节。然后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课文,提出问题:①刘亚洲先生为什么要给儿子写这封信?(让学了解这封信的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内容。)②信上主要写了哪些内容?③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这封信中,蕴含着父亲对儿子的哪些感情?④本文有许多富有哲理的语句,划出来品味。本环节是四步教学法的精髓所在,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也是体现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的重点,这一环节问题有点儿难度,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索的主动学习的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达到对文本内容的深层次的解读。最后当堂训练,这是一封父亲写给儿子的信,饱含父亲对儿子的舐犊情深和殷切期许。作为胖胖的同龄人,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呢?本环节是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升华,激发学生体会父亲的爱子之情,激起学生表达的愿望,也恰当的进行德育。这一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回报。本节课的总体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当然,在教学中一定存在不足之处,如受时间限制,留给学生合作、探究的时间不充足等。
本文标题:《给儿子的一封信》教案和反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16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