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 《自然辩证法教学要点》---春季短课程
12014学年“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习指引(2014学年学习“自然辩证法”课程的硕士各专业学员适用,20学时短课程)暨南大学·社科部黄颖黔编写目录0.课程教学说明…………………………………………………………………021.自然辩证法绪论………………………………………………………………032.马恩创立自然辩证法创立…………………………………………………043.自然界的运动、联系和发展…………………………………………………074.人与自然的关系………………………………………………………………095.科学本质与科学认识过程……………………………………………116.科学理论的形成………………………………………………………137.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148.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169.技术结构和技术认识…………………………………………………1810.技术价值与技术活动………………………………………………200.“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说明0.1“自然辩证法”课程定位教育部规定,“自然辩证法”课程是硕士生公共学位课,是理工医农类各专业研究生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员必修课。在暨南大学硕士课程序列中,“自然辩证法”课程属于MA类公共学位课。0.2“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目标2本课程主要是紧密结合科技发展的要求,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准确地概括现代科技成果,正确地回答当代科技革命提出的重大哲学问题,阐述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正确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新问题,评析有关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重大事件和有影响的科学文化思潮。帮助学生开拓文化视野、启迪创造性思维,培养科技批判和创新能力,明确当代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0.3“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内容教学依据和要点:参见本文各章节提示说明。参考教材:2007年以后,正规出版的《自然辩证法》教材,各版本皆可0.42014年硕士各专业学员“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安排教学方式:学员集中面授,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穿插进行;课外自学相关材料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期末考试:依据以往惯例,采行全校闭卷考试(2小时),估计安排在第10周进行。学习和测评建议:1、课程考试主要测评学员对哲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认知,注重考察衡量学员思想见地、哲理运思和STS认识。在遵从马列毛邓原则的前提下,只要“言之有据、持之成理”,各种独立见解皆可接受。“活学活用”即可应对考试,毋须“死记硬背”。2、教学过程中,学员案例评述、课堂发言、点名抽查也对期末成绩有影响。3、各章节教学考评要点会适时说明,期末不再重复提示,亦无“划重点”之说。1.自然辩证法绪论本章学习要点:了解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内容,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历程,特别是它与科学技术发展的联袂互动关系;认识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1.1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3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发展与哲学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因而自然辩证法必然会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然辩证法是开放发展、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体系。在近代工业革命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在概括总结17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成就、批判分析德国古典哲学和西欧机械论自然观的基础上,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奠定了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不仅如此,马恩还断定科学技术是极为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研究了它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20世纪30年代以后,苏联学者发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手稿,编译出版后引发巨大反响,开辟了自然辩证法这一全新学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此后的数十年中,自然辩证法在苏联、东欧、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被纳入主流意识形态之列。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时期,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和观点启发了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科学学和技术文化等领域的研究,正在形成科学技术学这一广阔的研究领域。1.2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范围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等多个侧面方面,研究科学技术活动全过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因而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新形势下,它的研究论题、内容和范围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自然观方面,系统科学和横断科学的发展,催生出系统自然观,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发展,提出了生态自然观念,它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在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方面,依据“实践第一”的观点,从科学与技术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角度入手,深入地阐明了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科学技术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科学技术的社会建构,特别是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的问题。1.3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现代化建设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和中国现4代化建设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建国之前:20世纪30年代,自然辩证法理论从苏联和日本传播到中国,中国学人和革命领袖们开展译介、学习、运用。建国初期:科学技术工作者学习自然辩证法,明确科学技术工作中存在着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工业化时期:《自然辩证法发展规划》是国家科学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是制定科技政策的理论基础。改革开放时期:自然辩证法紧密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研究科技发展战略、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科技政策、科技工作管理、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批判分析当代西方各种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思潮。自然辩证法教学是旨在培养有理论基础、有战略眼光、具备文理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是理工医农类研究生的必修课。2.马恩创立自然辩证法本章学习要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概括总结自然科学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揭示自然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发展。因此,要密切结合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把握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熟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2.1古代自然科学与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古希腊只有自然哲学,还没有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它的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是人类历史上自然观的最初形态。古希腊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它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并且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5这种自然观蕴含在当时关于自然研究和探索的自然哲学中,尚未建立在科学的实验和分析的基础上,因而这种自然观带有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它只是直观地勾画了整个自然界的轮廓,不能说明构成自然界总画面的各个细节。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自成一派,与古希腊哲学全然不同。中国古代自然观萌生于商周时期,确立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古代自然观讲求“物我一体、天人合一”,注重意会体悟。周易、阴阳、五行、八卦、元气等学说深受辩证法思想侵润,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影响深远。2.216、17世纪自然科学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6、17世纪,实验和理性方法逐渐紧密结合起来,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牛顿在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的牛顿力学体系是近代科学的颠峰之作。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整个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时间和空间中的位移,都严格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于是,自然界、宇宙被设想成一种不是能动的实在,而是一架处于自然之外的神灵操纵的庞大机器。人与自然是分离对立的,人处于自然之外,是与自然不同的存在者。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状况相适应,形成了观察、实验、分析、还原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这些方法,是近几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步的基本条件。但是,它也给人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考察,堵塞了人们从事了解部分到把握整体、洞察普遍联系的道路。早期自然科学的这种研究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移植到哲学中后,就造成了近代哲学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2.319世纪自然科学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自然科学从搜集经验材料的阶段进入系统整理这些材料和理6论概括的阶段,在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各个领域涌现出一系列重大发现。特别是由于物理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电磁转化理论的建立)和生物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的创立),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从而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取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它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人类也是自然界运动发展的客观产物;在自然界和人类以外,不存在任何神秘的东西。它的方法是辩证的,认为:整个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它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过程“是一个伟大的基本过程,对自然界的全部认识都综合于对这个过程的认识中”。它的基本原理是: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终结。它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有重要的意义。3.自然界的运动、联系、发展本章学习要点:了解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明确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把握自然界物质系统及层次结构的基本特点,认识自然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渐变与突变(突现、分叉)是自然界演化的基本方式,阐述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和发展的无限性。73.1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前提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它根植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的基础上。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间和空间、时空和物质及其运动、质量和能量之间存在的辩证联系。量子力学标志着对微观世界认识的深入,揭示了连续性与间断性、波动性与粒子性的辩证统一,突现了量子现象的整体性,打破了机械决定论的观念。分子生物学由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在生物大分子层次上揭示了生物界基本结构和生命活动的高度一致性。系统论以“系统”的观点看待自然界,提供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新范畴,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开放性。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不仅指出自然界的演化是自组织的、自己运动的,而且揭示了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混沌理论则提供了一种关于系统演化的分叉和混沌方式,它把简单性与复杂性、有序性与无序性、确定性与随机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等统一在新的更为深广的自然图景中。3.2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的有机整体,具有稳定的结构和功能。它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
本文标题:《自然辩证法教学要点》---春季短课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24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