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短文两篇》学案鲁教版
用心爱心专心1《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1、字词的梳理;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重点)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难点)一、课前自学:1、查找资料,掌握下面的知识(1)“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2)陶弘景:(3)谢中书:2、朗读课文,达到成诵二、自读课文1、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字形,达到正确、流利。2、《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又像一首流动的,语言凝练且生动。3、〈答〉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点名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三、翻译全文,并背诵全文1、小组内接龙翻译短文,班内接龙翻译课文。2、背诵方法指导:翻译记忆法(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记忆);情境再现法(将内容想象为丰富的画面方便记忆);举纲张目法(抓住文章脉络记诵,就能条理清晰地记住全文内容);关键词句记忆法(抓住句中一些关键的字词带动全句的记忆)。用心爱心专心23、理清短文结构层次,尝试背诵短文。为了方便记忆,我们不妨一起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的《答》。“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殿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人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序井然。请你尝试分析一下《记》中作者的写作思路。四、当堂练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夕日欲颓()与其奇者()怀民亦未寝()藻、荇交横()晓雾将歇()陶弘景()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盖竹柏影也盖以诱敌B.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人语响D.寻张怀民未果,寻病终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②庭下如积水空明。()③才辞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4、下列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B实是/欲界/之仙都。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月色/入户,欣然/起行。7、填空①《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字通明,号。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时人称他为“”。②《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号,是(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弟弟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之中。③《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写四时“山川之美”的句子是,早、晚“山川之美”的句子是。④《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写月夜美景的句子是,写作者的感慨的句子是。8、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用心爱心专心3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五、习题检测1.解释加点词的词义。晓雾将歇()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庭下如积水空明()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五色交辉:____________晓雾将歇:____________夕日欲颓:____________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简答。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5.“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记》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用心爱心专心46、“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7、《答谢中书书》中,作者书写游山之感,为什么要与“康乐”相比?参考答案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有关作家作品介绍:齐高帝曾经召陶弘景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fllI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一.1、tuílínsuìxìng4、陶弘景;华阳隐居;信.东坡志林;苏轼;东坡居士;宋;文学;苏洵;苏辙;三苏2、交辉:交相辉映。歇:消散。.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与:参与,这里指欣赏。3.①交相辉映②消散③坠落④潜游在水中的鱼⑤考虑、想到⑥参与,这里指欣赏⑦共同,一起⑧形容水的澄澈.愉快地,高兴地.交叉错杂.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连词,只是,不过5.A.√B.×C.√D.√6.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早晨的雾气即将消散,猿猴和鸟的叫声杂乱无章。(交织在一起)实在是人间天堂。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二(一)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2.月光竹柏影比喻用心爱心专心5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而有雅趣的人。4.qǐn友好亲睡觉,废寝忘食等。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二)3.5.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4.应是相同时间不同地点.(三)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通明华阳隐居2.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②自康乐以来未复者能与其奇者3.表达了作者对秀美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三、(一)1.想,考虑;于是,就;原来是;只。2.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二)1.(1)它的源头(2)沿着(3)是(4)看,看到(5)睡(6)写2.山岩上有几十个像巨人的脚印,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3.时间:出游——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到家——二鼓。地点:白水山佛迹院。4.“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5.作者对白天所见的景色印象深刻,被那优美的景色陶醉,因而不能入睡,故写下此文交给幼子苏过。短文两篇同步训练参考答案1、tuí、yù、qǐn、xìng、xiē、hóng、2、D3、(1)对偶(2)拟人(3)比喻(4)比喻(5)反问4、A5、①参与,这里指欣赏②考虑、想到③共同,一起④形容水的澄澈6、(1)跃跃欲试(2)门当户对(3)废寝忘食(4)一念之差(5)步履维艰7、①陶弘景、华阳隐居、山中宰相②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③天山之美,古来共谈。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本文标题: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短文两篇》学案鲁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25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