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读书人是幸福人》中的病句
1一、由此我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实际上说的是两种人,一种人是“失去阅读的人”,另一种是“不能阅读的人”。“不能阅读”的说法讲得通,这里的“阅读”是动词。“失去阅读”的“阅读”,据下句是指的“阅读能力”,所以“失去阅读”的说法也讲得通。但是,现在让“失去”和“不能”共用一个“阅读”,则讲不通,因为和“失去”相搭配的是名词性的“阅读”,和“不能”相搭配的则是动词“阅读”,两个“阅读”只是字面相同,意思根本不同。这是从语法上讲,其实从逻辑上讲也是讲不通的,因为“不能阅读的人”包括“失去阅读(能力)的人”,或者说“失去阅读(能力)的人”是“不能阅读的人”中的一种,二者根本不能并列!作者的意思大概是就失去阅读能力(因而不能阅读)和(虽有阅读能力却)不阅读这两种人而言。二、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这是一个一层的复句,“而”字后为第二分句。“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是一个举例性的插入语,为了表意准确,“财富”前可加一个“诸如”、“比如”之类的词语,或者加一个破折号,“权力的不平等”之后应加一个“等”之类的词语。后一分句和前一分句并不存在转折关系,“却”字应换成“则”一类的词语,或者干脆什么都不加。另外,据《现代汉语词典》,“体现”的意思是“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因此这里应该说“精神的不平等”体现为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可是,一方面,“精2神的不平等”不仅仅表现在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另一方面,前面是以世间的不平等为话题,而不是以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为话题,因此此句不能简单地把“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改成“精神的不平等则体现在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就可以了。作者的意思大概是说,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比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等等,在这诸多的不平等之中,有一种是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这种不平等是世间精神不平等的一种体现。综合上述分析,笔者以为,此句应该说成“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比如(或“——”)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则是精神的不平等的一种体现”。三、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喜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感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依据《现代汉语词典》,“感知”有二义,一为“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应”,这是名词的“感知”;另一义为“感觉”,如“已能感知腹中胎儿的蠕动”,这是动词的“感知”。本句中的“感知”只能是动词,可是“经历”和“经验”怎么能说是“感知”、“感觉”呢?也就是说动词“感知”与“经历和经验”属于动宾搭配不当。另外,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经历”的意思是:“①□动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他一生~过两次世界大战。②□名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的事:生活~。”“经验:①□名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他对嫁接果树有丰富的~。②□动经历①;体验:这样的事,我从来没~过。”本句中的“经历”不论是动词义的“经历”还3是名词义的“经历”,都是“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的”,因此不能说是“关于自身以外的”东西。本句中的“经验”若是用的动词义,则与“经历”重复,若是用的名词义,则它也是由自身“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也与“关于自身以外”的说法相矛盾。其实,“经历和经验”前作者加上了定语“关于自身以外的”,亦即这“经历和经验”是与自身无关的,是别人的“经历和经验”,可是既然与自身无关,是别人的“经历和经验”,又怎么能“亲自感知”呢?还有,前面说“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然后接着说“也许再加上……”。这“再加上”的东西自然也应该是“一个人的一生”“经历”的东西。这样,后半句就成了“经历他亲自感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经历……的经历和经验”,这成什么话了!还有,“关于”一词完全可以省掉。其实,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句子作者只是想说:一个人的一生,除了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喜悦,那一份苦难,至多还可以了解有限的一点他人的经历和经验。四、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上句说人们的一生可以了解到什么,这一句顺着上句进一步说通过阅读还可以了解到什么,上下两句话不存在转折关系,因此这个句子不能说成“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必须像上面我们所做的修改那样,让上句话强调人们不通过阅读则所知所感是有限的,然后这句话才可以转到强调阅读对于人们认识人生、认识世界的作用之大上来。4五、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鸟兽草木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这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前一分句的主语是“阅读”,后一分句无主语,故应理解为承前省略,即后一分句主语也是“阅读”,这样后一分句就成了“阅读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显然,“阅读”不能“上溯远古下及未来”,也不能“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应该在“可以”之后加上“使他”二字,或者把“不仅使他”改成“使他不仅”。六、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加惠”是什么意思?《现代汉语词典》、《辞海》、《辞源》皆未收“加惠”条。《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据此,“加惠”是一个动宾结构的东西,意思是“施与恩惠”、“给予好处”。“加惠于人们”即“向人们给予好处”、“给予人们好处”。“读书加惠于人们的”即“读书向人们给予好处的”、“读书给予人们好处的”,这根本不成话。同时,从下面的话来看,“读书加惠于人们的”这个主语所要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读书给予人们的好处”,而不是什么‘读书给予人们好处的’。之所以造成如此语病,是因为“惠”就是读书给予人们的好处,即是“加”的宾语,而“知识的增广”、“精神的感化与陶冶”本身就是“惠”、就是“好处”。其实,把“加惠”换成“加给”、“带给”、“给予”之类的词语即可。5七、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拥有”的宾语是什么?“超乎”的宾语是什么?“个人生命体验”即“个人的生命体验”,它作的是“超乎”的宾语,因此“拥有”就没有了宾语。这个句子可以直接把“拥有”删掉,或者改成“是一个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机会的幸运人”。八、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了做一个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注定”的意思是“(某种客观规律或所谓命运)预先决定”。“注定了……”即“决定了……”。既然是“注定了”,怎么还说是“极大的可能”呢?这个“可能”再大也是“可能”,也不会成为“注定了”的东西!这个句子可以把“注定了做”改成“成为”,或者改成“极有可能成为……”。九、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
本文标题:《读书人是幸福人》中的病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39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