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南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学生姓名林永春叶启群顾鹏飞罗贵仁王刚所在院系杏林学院专业土木工程学号09140130(3534333231)指导教师南通大学法政与管理学院年月日1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要求与说明一、活动目的与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热情和能力,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课堂教学中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考察和调研中培养和巩固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增强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自觉性,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活动任务与要求1、参加对象:大一、大二学生。2、活动时间:根据各课程授课计划,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3、活动内容:活动要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突出课程教学重点,体现课程教学的目的、要求,注意结合同学自身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4、活动形式:可参加各课程所在教研室集体组织或指导教师自行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经指导教师同意后,也可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自行组织社会调查,或参与由校团委、学工处组织开展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纪律。5、报告要求:实践活动结束后,每个学生都必须独立完成一份不少于3000字的实践报告,报告内容观点正确,逻辑严密,能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对某些社会现实问题进行剖析,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和现实意义。报告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交给指导教师,严禁抄袭或剽窃,否则实践活动成绩为零。三、指导教师职责与工作1、各课程所在教研室负责确定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原则上由任课教师担任,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聘请团委、学工处的教师或校外辅导员担任指导教师。2、指导教师负责对实践活动的选题、活动过程和报告撰写给予必要的组织和指导,并对学生实践报告进行认真批改,评定成绩,并计入课程学习总分。2一、社会实践选题与方案设计选题三农问题的调查报告选题目的与意义目的:调查什么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起因(具体表现)等等意义:为了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减少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和谐方案设计研究思路因为我们五个人都是农村来的,对于一些农村的情况还是有所了解,我们小组先进行讨论,然后每个人都去收集自己的资料,最后整理研究方法我们组采用的是打电话咨询和上网查询的的方法时间安排五月九号到五月三十号3参考文献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三农”问题表面看来是“农”的问题,而其实质是“民”的问题,是“三民”问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低,新的就业门路少,收入少;卖难、买难,消费水平低;缴税重、缴费多,负担沉;出入行路难,就医看病难,子女上学难,文化素质低,是农民的生活问题,是“民生”问题。城市的招工常有“城市常住户口”条件,农民就业备受歧视,因为身份的限制缺乏劳动就业选择权;居住受户籍制度的制约,长期以来动辄被收容遣送,没有迁徙权;农民基本上没有社会保障,一旦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没有“避风港”,甚至失去“生存权”;计划经济下对自己的产品没有讨价还价权即自由处置权;改革开放至今农民对承包土地只有经营权没有所有权,即使经营权也常受侵犯;对本应是自己的土地没有自由处置权,只有辛勤种植或被动接受“国家”低价征用的义务;农民还没有组织自己协会的权利。这是农民的“民权”问题。农民虽然从法律上可以自己选举村民委员会、但这种村民自治组织的选举常常受到乡镇政府的有力和有效的干预、选举出来的村委会成员要从乡镇政府那里领取“补助”、接受“指示”,还时刻接受同村的党支部的领导;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真正是农民的代表极少,而且越到高层越是稀少,说话的份量也越轻;在实际行使国家权力的各级政府中,干部是专职的,是“国家财政供养”的、“吃皇粮”、“吃财政饭”的,他们根本不是农民;他们也不是农民选的,而是上级指派、上级任命的,因此也不可能代表农民。农民不能直接、也不能有效地间接选举各级政府甚至最基层的乡镇政府的领导;政府决策圈里是清一色的官员,农民不能参与决策、只有被动接受既定政策,这是农民的“民主”问题。)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农村问题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4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照原样,引发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为什么“三农”问题成为关注热点据国家统计局等11个部委抽样调查,平均每个乡镇党政内设机构为16个,其人员平均158人,超过正常编制的2—3倍;平均每个乡镇下属单位为19个,其人员290余人。严重超编的吃饭人头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一部分政府机关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入不敷出,而这种财政状况正是农村滥收费的根源之一。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农村的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2124扩大到0.3361,增幅过快,也远远大于城市的增幅(0.16-0.295)。能否在201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是看“三农”问题能否得到很好解决。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呢?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关键要在调整农业结构。我认为,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一、创新理念、创新思维。简单的讲就是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又必须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合理配置资源,确立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市场容量5大、单位产出高、经济效益好的区域优势产品。一是依托市场,定位产业。清远是一个欠发达贫困山区,起步较晚,但这里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也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所以说,清远有一块广阔的丰富资源等待我们去开发,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不断培育和优化我市的主导产业。而当前我市农业重点要发展的是水果、蔬菜、水产养殖、鸡、鹅、猪、茶叶、竹木和笋竹等八大农业主导产业。二是整合资源,布局产业。按照不同的地理优势和资源条件,做好特色经济文章。三是打造品牌,壮大产业。清远也有自己的品牌,但不多,没有很好的充分利用。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围绕创“品牌”这一环节,积极调整产品品种结构,大力发展名、优、特、稀、新品种,使之尽快成为我市的品牌,以整体形象去参与市场竞争。二、注重化解和规避结构调整中的各种风险。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风险,主要是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必须积极化解和规避这些风险,让农民在调整中得到实惠。1、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化解市场风险。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步入新阶段后,很大多数农户还处于单打独斗的境地,“小而全”的生产方式和小型分散的经营形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面对变化的大市场,亟须一种经济载体把千家万户的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实行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提高整体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途径,龙头企业能把千家万户联系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既能解决生产经营小而散的问题,解决农产品加工难的问题,还能有效地化解规避市场风险。2、加大技术培训,推广和服务的力度。着力化解技术风险和调整结构意味着必须掌握新的技术,化解技术风险是结构调整中必须越过的一道坎。3、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努力规避自然风险。在结构调整中,我们力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减轻自然灾害所带来的风险,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发展避灾农业。三、要确立新的定位、新的定型。根据我市的实际和发展战略,我们应把农业重点定位于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保障国家食品安全、创造就业机会、保持社会稳定和保护资源与生态环境这五大功能,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以土地使用权资产为前提,建立合理的土地有偿流转体制;以“龙头企业”为主导,整合乡镇企业;以“名、优、特、稀、新”为标准,优化农产品结构;以城镇化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而,为本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在农业的定型上,要着眼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目标,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生态环保型效益农业。有了这样的定位、定型,确定发展新的思路就有了明确的思考依据。四、抓住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确立新的方向、新的目标。根据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攻方向,就是围绕“三增一稳”(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县域6经济实力增强,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基本目标,突出抓好“三精产业”,即精细种植业、精品畜牧业和精深加工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应服务于农产品加工业,因为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联系市场需求,一头联系农户生产,它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组织生产,也就能指导农业生产,成为市场需求和农业生产的中间环节。农产品加工把农业生产作为第一车间,通过加工生产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再通过销售实现商品价值,这就形成了产工贸的经济链,三者之间存在着制衡和循环关联,成为一种新的农业体制,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渠道由少到多、专业化生产规律由小到大、产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由弱到强,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由低到高、农产品加工转化和产品质量由粗到精的历史性转变,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建立和完善中介组织,建立和完善中介组织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五、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关键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放活农村经济。必须发展优势产业,实现主导产业率先突破;必须注重发展民营经济、民本经济、民生经济,鼓励科技能人、经营大户加快发展,实现优势群体率先突破。还要加快小城镇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必须建设农产品优势产区,形成优势产业带,使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的双重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增强农业发展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作为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和科技水平的有效途径,作为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不断创新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还必须精减乡镇机构,减
本文标题:三农问题的调查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41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