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历史背景《道德教育》一书是涂尔干于1902至1903年间发表。当时,法国正处于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垄断时期,资产阶级极力推行民主主义和民权主义的思想。这就导致了自中世纪开始欧洲占主导地位的宗教道德体系开始瓦解,新的体系还没有建设,社会混乱,道德处于“真空”中。到处都充斥着享乐主义和物质欲望的氛围,将道德视为一种累赘,人民公德和社会家庭道德完全忽视,享乐和道德“无序”占据着主体地位。一旦道德教育处于空白,社会危机和混乱状态就显现出来了。涂尔干就曾经在书中对法国社会的这种失序状态给予描述:“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危机的时期,历史上最严重的危机莫过于近百年来欧洲社会传统的集体纪律已经失去其权威。”、“任何降低教育的有效性的东西,任何打破各种关系模式的东西,都将从根本上威胁到公共道德。”涂尔干认为,要解决社会中道德沦落以及社会中的其他问题,没有别的办法可行,只能依靠加强道德教育。因为“道德教育历来都被认为是解决被教育者诸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而道德教育在如今的社会中需要我们迫切地加以解决。”涂尔干认为,只有加强道德的约束,作用于人们的行为才能够避免人们行为的严重失控,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才能避免社会危机的发生。针对当时法国的混乱状态,涂尔干建议尽快建立新的道德体系。但是,重建社会中的道德体系面临着太多的困难:首先,在欧洲各国,自中世纪开始就占据统治地位的宗教道德深入人心,要还道德以真实的面目,就要冲破宗教道德的束缚。涂尔干对此种困难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知道,如果不能够割断现今社会与宗教道德的关系,不能一让人们摆脱原有的宗教道德的观念束缚,不能打破原有的社会习惯,就无法实现社会的全面变革,就不能够使人们真正地而对现今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新的社会变化就无法实现。因此,涂尔干提出了“纯粹世俗道德”的观点,他还特别强调,这种道德不是从宗教道德中发展出来的,是一种脱离了宗教道德的世俗道德。涂尔干所谓的“世俗道德”,指的是一种观点和实践,是相对于理性而言,与宗教派生出来的道德观念是有差别的。脱离了宗教,这种“世俗道德”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形式上与宗教道德区别开来,二是将原本隐藏在宗教道德中的道德精华与世俗生活中人民朴素的道德经验相结合,建立起一种充满了真实感情的、有实质性内容的,但是又与有着神秘色彩的宗教道德相区别开来。涂尔干把这种“纯粹的世俗道德”概括为以下内容:这种道德不是源自于宗教默启原则,而是一种以感情为基础的,被社会理性所承认的道德教育,简单来说,就是“惟理教育”。同时,涂尔干还受到社会学理论的启发,他认为,道德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还是社会问题,他主张应该把道德放到社会学研究中去,在“惟理道德”中因剔除宗教道德而空白的部分,可以由社会学的理论来填补,也就是说,将道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至此,涂尔干的道德教育体系的两块重要理论基石—世俗道德和惟理教育正式建立起来。但是,涂尔干明确知道,宗教和道德在近千年来一直交织在一起,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要以外力从表面上将二者分离开来,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因而,他提出,在道德教育的理性化过程中,如果人们将道德从宗教中完全脱离出来,而只是将宗教方面的因素从道德中删除,就会遇到危险:反倒将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因素一并去除。涂尔干提出,要避免这种危险,就不能简单地只是进行表面的分离,而是必须真正的承担着与宗教因素完全脱离的道德观念的理性代替物。也就是说,我们要重新寻找支撑道德存在基本的道德约束力,这也被人称之为“道德要素”。自此,涂尔干开始了对道德要素的研究。可以看出,涂尔干有关道德教育的研究处于一个宗教道德和传统约束失控的社会中,如何使公民个人避免行为失衡,如何使道德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是涂尔干道德教育研究的重点问题,也是涂尔干进行研究的背景。理论背景第一,继承了启蒙主义传统。卢梭思想的核心就是他的公意思想。公意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人民的意志,它“永远是公正的,而且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①他在道德教育中试图通过对自然的“回归”,在自然教育中恢复人的“灵魂深处生来就有的一种正义和道德”②,通过公意这种公共道德体约束和规范个人道德,重新恢复传统共同体的道德理想。在此,涂尔干继承卢梭的思想。涂尔干也想在共同体中构建一种普遍的道德体系来遏制个人的无政府主义,从而促进社会团结。在他构建的社会秩序与道德秩序中,社会的存在优越于个人的存在,因此,他始终将社会的公共利益摆在第一位。但与卢梭不同的是,他否定了个人道德,道德存在于公共领域之中。“无论行为可能是什么,如果行为只指向个人目的,就不具有道德价值”、“由道德规范规定的行为,总是追求非个人目的的行为。”第二,继承了孔德和斯宾塞的社会学传统。社会学有两大传统:“唯实论”和“唯名论”。孔德和斯宾塞都是唯实论者,认为社会是存在的客观实体,它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人之于社会,正如细胞之于人,社会一经产生就成为与个人不同的更高的独立层次。涂尔干一直以来是深受孔德和斯宾塞的影响,他对社会现象从外部进行观察,然后像自然科学专家那样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道德教育是完全可能的,并且正处于与起步阶段。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每个人都变为“有道德的人”,也就是培养出学会道德生活的人。这样的人懂得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并且存在着社会观念,`懂得用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对社会保持着责任感且因责任感而不断维护着社会的正常秩序。也就是说,每个人要学会按照社会的需要安排自己的行为,同时要以自己的这种行为为生活的乐趣。童年的第二个时期是一个关键的时期,进行道德教育最理想的场所是学校。纪律精神:常规性和权威性常规性:道德是由无数条规范构成的,是不同的明确性规范的组合体。这些规范的作用就是预先设定人们该做的行为,然后引导人们的行为发展。当人们开始行为时,他们不能够从普遍的原则中推导出或者临时构建规范,只能按照已有的社会规范行为。明确的规范不仅能够消除个人行为的随意性,还可以将人们的行为统一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最终实现社会行为的有序性。流浪者以及玩忽职守的人之所以受到社会的怀疑,正是因为他们的道德是有缺陷的,他们的行为也是不确定的,没有按照社会规范进行。权威性:规范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外在的约束,与人的感情或者习惯不同的是,他不能表达出人的内心,规范独立于个人,超越了个人的喜好。因为规范有着一定的强制性,人们不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改变它。人们之所以遵守这些规范,并不是以为人们喜爱这些规范,也不是因为规范本身有什么吸引力,或者规范有着特有的禀性使人们产生自觉遵守的心理,而是因为这些规范具有强制性,能够使人们的行为产生好的结果。任何的规范都由一定的强制性,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阻止人们随心所欲地行为,使得人们的行为最终能够形成某种一致性,保证了一种常规状态的存在。涂尔干把这种高于人类的道德且具有强制性的事物成为权威。涂尔干认为要发挥道德的作用,消除社会上存在的到的危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建立起道德的权威。道德生活有两个根基,一个是道德权威,一个是道德的常规性。并且,道德的这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统一于更为复杂的、将二者融合在一起的整体观念内,这个观念就是纪律。纪律就是使行为符合规范,就是使行为具有重复性。但是,道德如果没有权威性,就不能发挥出作用,纪律也就不存在了。纪律的管理功能:涂尔干一直在反复强调,失去了规范会导致严重的混乱,保持社会的稳定有序,社会规范必不可少。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交往会使得各自的利益与他人有着牵扯,一个人要达到自己的目标不应当牺牲他人的利益。因而,每个人的行为都应当限定在一个范围内,在此范围内,个人能实现自己的自由又不干扰到他人的利益,进而实现整个社会以及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纪律的管理功能就在这一过程中得以体现,它能够保证这种约束的强制性,保证人们的行为按照常规进行。纪律的育人功能:纪律对社会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没有这种工具,社会的秩序就无从保证。纪律对个人的发展也是有好处的,通过纪律的约束,人们可以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因为人们一旦失去这种控制力,也就无法获得个人的幸福。从这个角度上讲,纪律对个人的人格发展是有利的,有助于自身修养的提高。纪律的两种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纪律的管理功能面向的是整个社会,但如果管理作用的发挥威肋、到了个人的合法权益,那么纪律的育人功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同样,纪律的育人功能能够有效约束人性,保证管理功能作用的发挥。对社会群体的依恋:人类的行为按照目的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个人目的而实行的行为;另一种是非个人目的而实行的行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只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目的,那么此行为就不具备道德性,因而行为人不承担任何义务。涂尔干认为,整体不仅仅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之和,整体有着与部分不同的属性。同样的,社会也不仅仅是个人的简单集合,而是一种客观上的存在,是超越了个人的一种形态,道德的目标也就是那些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目标。涂尔干指出:“目前我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社会的起点就是道德的起点。”涂尔干认为,个人、家庭和国家代表着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道德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另外,这几个阶段也是相互依存的,这三个群体也是重叠的,但不是每个群体都有着相同的道德规范。“个人、家庭和国家构成一个整体,社会是个人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或者说是个人理想的终点。”但是,这种追求在目前的阶段是无法实现的,或者说有可能永远也不能实现。因此,在涂尔干看来,最接近于现实的追求就是国家,与其他的社会群体相比,国家占据了道德的首要位置,对社会群体的依恋就是对国家的依恋。自主或自决: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中,自主或自决指的是人类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道德规范,感情服从于规范和理性,从内心中促使自己遵守社会规范,无需外部的强制力进行约束。涂尔干认为,“现代社会中我们要相信,道德最基本的原则是,人本身的神圣的,不能接受外部强加的规则和约束。人们要求知道为什么要受到某些原则的约束,而为什么这些原则就是道德的,也就是说,人们要求知道这些道德的原则产生的原因,从而能够理智地服从现代社会中的道德规则。”涂尔干创新性地利用自然科学来解释道德原则中的自律,他认为,科学是人们自主精神的来源,就像人类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而同时又能够通过学习了解自然规律,然后在自然界能够变得更为主动一样,人们也能够了解道德规范的内容,了解道德规范产生的原因,随之产生自主性。涂尔干认为,道德教育不是一种思想的灌输,也不是思想的说教。道德教育的提供者不仅要向学生灌输道德的思想,还要学生明白和理解各种社会现实状况,以便学生形成自己的道德思想观。在学校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非常有必要向受教育者阐明道德原则的内容,使受教育者能够完全理解道德原则并且从内心认可其合理性,最终将道德变为个人的自自觉行为。培养受教育者道德的方法,并不是通过丰富的感情渲染或者坚定的信念传输向受教育者强硬灌输,而是使其真正了解所处的国家和时代,能够将自己的生活、责任与社会道德相联系,时刻准备着在社会集体中发挥出自我。
本文标题:《道德教育》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47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