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铁骑兵》重难点解析【知识点精析与应用】一、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轨道(guǐ)陨落(yǔnluò)矮汉子(ǎi)左腮(sāi)脸颊(jiá)骚乱(sāo)掷弹筒(zhì)捣毁(huǐ)老巢(cháo)宿营(sù)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义字重(zhòng)重量骑(qí)骑马朝(cháo)朝向(chóng)重阳(jì)坐骑(zhāo)朝阳冲(chōng)冲锋宿(sù)宿舍觉(jiào)睡觉(chòng)冲床(xiù)星宿(jué)觉悟没(mò)淹没勒(lēi)勒缰绳炮(pào)大炮(méi)没有(lè)赤勒歌(bāo)炮羊肉调(tiáo)调节吓(hè)恐吓(páo)炮制(diào)调遣(xià)吓唬三、辨析下面的形似字四、词语积累重阳:指农历九月初九。汉奸:原指汉族的败类,后泛指投靠侵略者、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中华民族的败类。隔断:切断。轨道:星辰在太空运行的路线。陨落:这里指星体从高空掉下来。扫荡:原指用武力或其他的手段肃清敌人、,这里专指日寇在中国沦陷区实行的“三光”政策(烧光、抢光、杀光)。宿营:军队在行军或战斗以后住宿。勒转:勒紧缰绳调转马头。抽动:来回收缩。骚乱:纷扰不安。捣毁:砸坏、破坏器物。老巢:老窝儿,根据地。五、作者介绍杨朔(1913~1968),现代散文作家。原名杨毓(王晋),字莹叔,1937年改用现名。山东蓬莱人。1913年4月28日生。1930年,创作了描写陕北革命根据地人民斗争生活的中篇小说《帕米尔高原的流脉》。1939年辗转至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的“战地访问团”,深入华北各根据地访问,后留在山西八路军总部做文化宣传工作。这期间的创作,辑入《潼关之夜》(散文、报告)、《铁骑兵》(通讯)、《月黑夜》(小说)。1942年回延安,参加整风运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写出了较早反映工人斗争生活的中篇小说《红石山》。解放战争期间,担任新华社记者和部队的政治工作,随同晋察冀野战军参加了华北地区的战斗。他以明快而热情的笔调描绘了人民子弟兵的英雄行为、献身精神和成长过程。通讯特写《黑线》,中篇小说《望南山》、《北线》,都写于这一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朔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他写出了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2)。作品表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语言生动平易,有较浓厚的民族特色,被认为是建国初期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这时期所写的通讯、报告,大都收在《鸭绿江南北》和《万古常青》中。停战后他荣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颁发的二级国旗勋章。1954年白朝鲜回国,即赴西北边陲和东南沿海各地采访,这次采访所写《西北旅途散记》、《石油城》、《厦门港的风浪》、《滇池边上的报春花》等通讯、散文,收入《铁骑兵》中。1956年后,杨朔主要致力于散文创作。写出了《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樱花雨》、《香山红叶》、《泰山极顶》等优美篇什,称誉文坛。出版的散文集计有:《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此外,他还完成了长篇小说《洗兵马》的第1卷《风雨》(第2卷《红雾》,第3卷《明月》,未及写完);完成儿童文学作品《雪花飘飘》(获1980年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杨朔认为:“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海市〉小序》)“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东风第一枝〉小跋》)。明确地提出了“以诗为文”的主张,,他的散文,弃“直说”而重“比兴”,通常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重视整体的构思,意境的点染,具有浓郁的诗意;讲究结构,在布局上往往是峰回路转,起伏跌宕;在语言上以活泼明快的口语为底色,配衬以古典、外国语词、句式的色彩,形成一种俏丽、典雅的风度。缺点是体式不够多样,行文微露斧凿痕迹。1978年以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编选出版的杨朔作品集有《杨朔散文选》、《杨朔短篇小说选》,并再版了《三千里江山》。杨朔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亚非人民团结理事会书记处中国书记,亚非作家常设局联络委员会秘书长等职。六、写作背景1938年底,日本妄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后,改变战略方针,对国民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转而把主要兵力用于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1940年8月,为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出动100多个团、约20万兵力,在绵延5000里长的战线上,对华北日伪军展开以破坏铁路、攻袭据点为主的大规模反击战。这就是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百团大战历时三个半月,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歼灭日伪军2.5万余人,破坏铁路470多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缴获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牵制了日军对西北、西南的进攻,遏制了国民党内的投向妥协倾向,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毛泽东致电彭德怀说:“百团大战真是令人兴奋。”朱德指出:“百团大战加强了全国同胞的伟大胜利信心,促进了全国团结,带有全国性的伟大战略意义。”艰苦的反“扫荡”: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的统计(1941~1942年):使用兵力在1000人以上者174次。其中1万人以上到7万人以下者30次。使用总兵力达83万人次。“扫荡”时间最长的三个月。七、文章主旨这篇课文内容记述了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在失去与大部队联系的情况下,凭借着坚定的必胜信念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与敌人展开了游击战,打乱了日寇的军事部署,迫使敌人停止了“扫荡”,而自己则平平安安转回了根据地。八、重点语句分析1.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星星在太空中运行,是必须按照自己既定轨道进行的,一旦出现微小的偏差,就会脱离轨道,是绝对要坠落的。此处举出这个科学事实是为了与刻画八路军战士掉队形成对比,由于客观原因,战士们暂时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他们并没有向星星脱离轨道,从而坠落那样,而是继续战斗,打击敌人。这说明我们的战士具有顽强的意志品质,较强的战斗素养。这也是我们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保证。2.第二天,包头的百姓纷纷传说八路军有一团人来攻城,差一点把城攻破。城里的驻兵大半调到雁北“扫荡”去了,竟以为八路军转到外线,要捣毁他们的老巢,吓得急忙退回包头,“扫荡”就只好停止了。这一个班的战士虽然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但是他们仍然可以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给敌人制造了极大的麻烦。简简单单的一招儿声东击西,极大的刺激了敌人的神经。被迫停止了对“雁北”地区的“大扫荡”,证明了我们战士的灵活与主动,更证明了敌人的心虚与愚蠢。九、写作特色1.篇幅不长,却悬念横生,扣人心弦文章一上来就设置了悬念:一个班的八路军战士“离开大队,单独活动”。此时的雁门关外,寒风凛冽,大雪纷飞。身处敌境的这一班骑兵,在恶劣的天气下和险恶的环境中,将遇到哪些危险?他们能否找到大部队?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看下去。课文第二部分写八路军骑兵在敌后的游击活动,作者又设置了种种悬念。先是写日寇开始了秋季“扫荡”,“他们只好朝北去,接连十几天,走的全是不熟悉的地方”,进一步突出了骑兵班战士面临的困难和危险,令读者为他们捏一把汗。接着写骑兵们夜渡大河,作者又推出一个个悬念:这河是什么河?这城是什么城?这些悬念的设置,既使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又凸现了骑兵们艰苦转战敌后的精神风貌,并为下面情节的发展(战士们打枪袭扰敌人)作了铺垫。课文最后让这些悬念一一解开:骑兵们转战几百里,不但毫发未损,“平平安安地转回根据地,寻到了大队”,而且意外地打扰了敌人的军事部署,迫使敌人停止了“扫荡”。2.语气舒缓、亲切,如话家常语言简洁平俗是杨朔散文的一大特点,本文也因袭了这种语言风格。语气舒缓、亲切,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全文没有一处的词语难于理解,大多采用老百姓的通俗语言叙述,使语言风格更接近生活,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十、课后练习题解答提示(一)从我方情况看:首先是我们广大的战士怀有坚定不移的革命胜利的信心,具有英勇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因此,战士们即便是掉了队了,也能够不畏艰苦、坚持斗争;同时,因为战士们不仅勇敢而且机智,所以能“巧妙的甩开了追击的敌人”,转战敌后,在特殊的情况下能正确的分析形势,做出果断的决定,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其次是离不开人民的大力支持,这一点从课文中农民同志的热情可见一斑。从敌方情况看:深陷在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汪洋之中的日本侵略军,日本侵略者虽然看似强大,但是,其本质是虚弱的。可谓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所以,我骑兵们能平安地转回根据地寻到大队。(二)参见“九、写作特色”。
本文标题:《铁骑兵》教材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52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