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诗歌散文 > 《长亭送别》ppt.
长亭送别王实甫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北京),元杂剧作家,约生活于1260-1336年间元杂剧的鼎盛时期。剧作有《西厢记》、《破窑记》与《丽春堂》等传世,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也是以爱情为题材的元代杂剧的高峰。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彩斑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唐·元稹《莺莺传》(亦名《会真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亦名《董西厢》)元·王实甫《西厢记》(亦名《王西厢》)王实甫《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西厢记》的形成张生到普救寺游玩,巧遇姨母崔氏孀妇携女也寄居此寺,值当地驻军将领去世,军士四出骚扰。崔氏因家财较多,颇见惶骇。张生与蒲将有交情,设法护卫,使崔家幸免于难。崔氏酬谢设宴,让女儿莺莺拜见张生,张生迷上莺莺。张生私求莺莺的婢女红娘,为他献策。张生,写了《春词》两首,让红娘转交莺莺。莺莺则写了引用《明月三五夜》作答。张生猜出含义,于十五日晚上逾墙赴约到了莺莺所住的西厢房。不料莺莺“端服严容”将张生训了一通。《莺莺传》张生绝望之余,却在几天后的一个晚上被红娘推醒,原来莺莺主动来了。此后张、崔二人经常“朝隐而出,暮隐而入”,直到张生到长安赴考,终于诀别。张生科举未中,留在长安,曾寄信莺莺。莺莺回信凄婉,并捎来玉环、青丝等物——“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但张生却将信拿给朋友们看,还发了一通议论,认为女色是祸水,自称“予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为自己抛弃莺莺造舆论,朋友也都说张生“善于补过”。一年后,莺莺嫁了人,张生也别娶。《西厢记》1、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2、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3、写张生与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冲破困阻终成眷属的故事。剧情简介第一场:张君瑞闹道场杂剧楔子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第四折第二场:崔莺莺夜听琴杂剧第一折第二折楔子第三折第四折第五折第三场:张君瑞害相思杂剧楔子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第四折第四场:草桥店梦莺莺杂剧楔子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第四折第五场:张君瑞庆团圆杂剧楔子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第四折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里偶遇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对她一见倾心,苦于无法接近。此时恰有孙飞虎听说莺莺美貌,率兵围住普救寺,要强娶莺莺为妻。崔老夫人情急之下听从莺莺主意,允诺如有人能够退兵,便将莺莺嫁他。张生喜出望外,修书请得故人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解围,但事后崔老夫人绝口不提婚事,只让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失望之极,幸有莺莺丫环红娘从中帮忙,扶莺莺月夜烧香,听见张生弹琴诉说衷肠。后来莺莺听说张生病倒,让红娘去书房探望。张生相思难解,央求红娘替他从中传递消息。莺莺怜惜张生,终于鼓起勇气,也写诗回赠,后在红娘帮助下,二人瞒过崔老夫人,私下幽会并订了终身。老夫人知情后怒责红娘,但已无可挽回,便催张生进京应考。张生与莺莺依依而别,半年后得中状元。崔老夫人的侄儿郑恒本与莺莺有婚约,便趁张生还未返回之时谎报张生已被卫尚书招赘为婿,老夫人一气之下要将莺莺嫁给郑恒,幸好张生及时归来,有情人终成眷属。•《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元代杂剧“大手笔”王实甫的代表作品,元代杂剧中的一部优美抒情诗剧。王实甫在剧中激昂歌颂“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是他创作《西厢记》的民主思想的概括,也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抨击。《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唐•元稹•《会真记》(《莺莺传》)——崔莺莺性格软弱,屈服于命运;张生始乱终弃。有“女色祸人”之论。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男女主人公为争取婚姻自主,共同抗争;“才子配佳人”。元•王实甫•《西厢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提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理想,突出双方纯真爱情;表现男女主人公反抗封建势力,追求婚姻自由的自觉要求。元杂剧剧本构成【一本四折一楔子】•[夫人、长老上云A]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B•[正宫C][端正好D]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E元杂剧有关常识1、剧本内容构成:曲、科、白曲即唱词,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讲究对仗押韵,一韵到底。每折套曲由序曲、正曲、尾声三部分组成。有一个宫调,若干曲牌,一个韵脚。元杂剧中,每个套曲由一个主角主唱到底,主角才能唱曲,配角只能说白,以末角主唱的为末本戏,以旦角主唱的为旦本戏。科,又称介,戏剧角色动作的总称,包括武打、舞蹈、舞台程式和舞台效果等,舞台动作往往有夸张性、象征性(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以及虚拟化、程式化(关门开门的虚拟手势)。白,即宾白、道白,是剧中人物说的部分,有韵白和散白。韵白是在念上场诗和下场诗时使用。散白有独白、对白、旁白等。2、元杂剧结构:一本四折(幕)一楔子一本四折,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或折与折之间,主要内容是说明情节,介绍人物。《西厢记》共五本,每本四折一楔子,共二十一折五楔子。3、舞台角色(脚色)末:男主角,如张生(正末、副末、大末等);旦:女主角,如莺莺(正旦、花旦、老旦等);净:花脸、扮刚强狞猛的人物,如:张飞;丑:小花脸,男性次要人物,鼻尖、眉骨皆白,主要是插科打诨。(元杂剧中无此角色)杂:如扮老人的孛老、扮老妇人的卜儿等各种角色外:末、旦、净的次要角色。学习目的•1.理解课文的主旨。•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学习重点•充分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思考:1.理清文章脉络,并概括故事情节。2.分别用一个词概括崔莺莺的情感变化《长亭送别》这折戏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概括为四幅图画,请你构思设计好画面,并拟好小标题。赶赴长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目送别离赶赴长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目送别离理清剧情结构•赶赴长亭—表现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之情。•长亭饯别—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临别叮嘱—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目送别离—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长亭送别赶赴长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目送离别主要情节:感情变化:痛→恨→怕→念崔莺莺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前五句,一句一景,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以一组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本曲词选取了哪些意象?艺术效果如何?意象:碧云黄花西风北雁霜林特点:色彩斑斓、壮阔情感:忧愁、伤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结尾运用什么句式?试鉴赏“染”字的表达效果。莺莺自问自答的设问句。在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为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意境悲凉,委婉深沉、令人感伤。一曲【端正好】,诗意浓郁,哀愁绵长,通晓流畅和秀丽华美相互统一,堪称“情景交融”的元曲绝唱:一在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一在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一在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因景生情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斜阳”点出所状乃薄暮之秋景,此句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此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恨恨恨怨赏析【滚绣球】曲子用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意象:柳丝玉骢疏林斜晖感情:恨怨这首曲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直抒胸臆:由情及景(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抒发莺莺的依恋惜别之情。夸张:(松了金钏,减了玉肌)写出莺莺身心的交瘁。【滚绣球】1、恨归去得疾2、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3、此恨谁知直抒胸臆由情及景为伊消得人憔悴依恋惜别《叨叨令》曲词鉴赏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本曲运用①和②的修辞方法,由眼前看到的车、马联想③:④,⑤,⑥,⑦。1、本曲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时间上本曲描写的情形有什么特点?①排比,②反复,③别后的生活,④无心打扮,⑤昏沉欲睡,⑥泪水纷飞,⑦寄书抒情。《叨叨令》曲词鉴赏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2、本曲用了许多叠音词,请说说这种用法的好处。本曲共用了五个叠音词,具有浓郁的口语色彩,构成哽咽泣诉、回环往复的旋律,充分表现了女主人公依依难舍之情。【滚绣球】【叨叨令】和【端正好】相比,艺术手法有什么区别?【端正好】主要采取因景生情的手法,通过景物描写,用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滚绣球】主要采取由情及景的手法,通过心理描写(希望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随),抒发莺莺那种不忍遽别、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之情。【叨叨令】则更是直白的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直抒胸臆。第二部分•思考:长亭送别,突出了莺莺的什么思想?体现在哪里?•1、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2、突出了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的思想。1.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2.[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3.“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4.“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朝天子》曲词鉴赏①暖溶溶玉醅(pei),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②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何尝不想)吃,恨塞满愁肠
本文标题:《长亭送别》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53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