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隆中对》参考课件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明·杨慎东汉末年朝廷政治日趋黑暗,官府摇役繁重、刑罚极其苛刻,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公元207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这篇《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隆中对作者:陈寿西晋历史学家,著《三国志》。下面的对联是什么意思?一对二表三分鼎,六出七纵八阵图•一对:《隆中对》;•二表:前、后《出师表》;•三分:分为魏蜀吴三国;•六出:六出祁山北伐;•七纵:七擒七纵孟获;•八阵图:孔明所设军阵。•总之,概括诸葛亮一生功绩。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的名相。现在,“诸葛亮”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智慧的象征。各地有许多关于他的纪念建筑请欣赏成都武侯祠湖北襄阳古隆中武侯祠湖北襄阳古隆中武侯祠三顾堂湖北襄阳古隆中诸葛草庐河南南阳卧龙冈武侯祠河南南阳卧龙冈武侯祠陕西汉中诸葛亮墓朗读课文正音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田地喜欢唱亲自经常当时的人承认、同意只有说是确实这样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驻扎器重难道一起委屈招来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拜访总共才崩溃、衰败盗用皇帝的命令衡量通“伸”伸张停止失败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一起尽战胜谋划挟持、控制确实不仅而且通“以”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物资被谋取大概全部取得归附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险要的地方凭借兴旺富裕昏庸懦弱爱抚,爱惜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跨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广泛地罗致占据险要的地方安抚带领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谁敢不(用)竹筐盛着饭食(用)壶装着水酒确实像这样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天天感情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解释好像一.通假字1、欲信大义于天下2、自董卓已来归纳整理“信”通“伸”,伸张“已”通“以”,以来二.古今异义猖獗今古有意今古猖狂、凶猛而放肆失败故意有某种打算、想法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北据汉、沔,利尽南海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可以把表可能,能够南方近海地方南中国海用来表因果关系的连词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用箪盛。名词作动词。壶,用水壶装。名词作动词。三.词类活用犹然已信然志犹未已犹鱼之有水也自董卓已来然志犹未已今操已拥兵百万然志犹未已谓为信然谓为信然欲信大义于天下信义著于四海还好像停止罢休同“以”已经然而这样同伸,伸张诚信信用确实四.一词多义谓因好谓为信然君谓计将安出谓先主曰因屏人曰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好为《梁父吟》外结好孙权情好日密说认为对…说于是凭借喜好友好友好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君谓计将安出出郭相扶将为好为《梁父吟》谓为信然以弱为强者贤能为之用大将率领将要挟持吟唱是成为被遂用猖蹶贤能为之用此用武之国用因此利用运用1.此诚不可与争锋诚2.帝感其诚3.诚如是,则霸业可成4.今诚以吾众作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倡,宜多应者的确;副词,表示事情的确凿诚挚;形容词,作宾语果真;连词,表示假设假如;连词,表示假设五.请说出句式特点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2君与俱来。3时人莫之许也。4君谓计将安出?5贤能为之用6欲信大义于天下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疑问句被动句状语后置(相当于:欲于天下信大义)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是否太狂?作者这样写是什么意图?•并不“狂”。实际上诸葛亮的才能远高于管仲、乐毅。•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诸葛亮才能非凡。为什么“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将军直枉驾顾之”•暗示诸葛亮有大才,不会轻易投靠刘备;•“就见”才能表现出刘备的诚意,才有可能感动诸葛亮并赢得他的信任。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仅仅是表现刘备的求贤若渴吗?1.表现刘备的求贤若渴;2.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非凡才能。第四段:写隆中对策。拥百万之众——军事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优势已历三世——地位巩固国险——地理险要民附,贤能为之用——政治优势用武之国——地理:交通便利其主不能守——政治形势(既不会用兵,又不会用人)天府之土——地势险要政治形势: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此诚不可与争锋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争,作为根据地可图,作为根据地曹操孙权荆州刘表益州刘璋《隆中对》被史家称为“千古奇策”,请指出这一“奇策”分为哪几个步骤。1.先消灭割据势力中最弱的刘表和刘璋,跨有荆、益两州——建立根据地,形成鼎足之势。2.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积蓄力量。3.从荆、益二路伐曹——兴复汉室。思考: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的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2、对诸葛亮的这番话,刘备是什么态度?从这番话看,应怎样评价诸葛亮?蓝图:方针:根据:“霸业可成”“汉室可兴”“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接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诸葛亮是个有卓越政治才能的人4、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5、结尾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是一个思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刘备:是一个自视甚高、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形象诸葛亮:引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说明他的“自比”并非虚夸,从侧面突出了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同时照应了前文,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从正面写他的非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则从侧面来写。刘诸问答从正面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形象,充分表现诸葛亮的天才预见,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张不悦、刘鱼水相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照应,使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本文标题:《隆中对》参考课件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54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