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三年级人音版下册音乐教案
三年级下册音乐下册教案第一课春天教材分析1.柳琴独奏《春到沂河》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也是蕴含希望的季节。这首柳琴独奏曲正是描绘位于山东的沂河两岸春光明媚、流水潺潺、万物生辉的动人景象;表现了在田间愉快劳动的人们对丰收的展望,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乐曲采用了浓郁的山东风味的旋律,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曲中的引子和第一部分就是以山东民歌《沂蒙山好风光》为素材,加以提炼和发展而成的。民歌音调分别在引子和第一部分中作节奏拉开和紧缩的处理,描绘了沂河两岸的大好春色,以及欢快热烈的劳动场面。第二部分的旋律由中板转慢板,以山东琴书和山东柳琴戏为基调,加以演变发展。通过调式、调性的变化,以及演奏上用推、挽、吟、揉的技巧润饰曲调,使音乐更富韵味,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一优美如歌的段落同其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热烈、快速,以活跃、强烈的音响,表现了欢腾的场景。柳琴在乐曲尾部充分发挥了夹扫技巧的威力,使旋律在强而有力的和音衬托下,渲染了异常热烈的气氛。柳琴,高音弹拨乐器,外形如琵琶,略小。是山东、江苏、安徽一带流行很广的民间乐器,也是柳琴戏及泗洲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柳琴的音色清脆、明快,音域广,音量大,效果热烈、粗犷,在乐队中担任主旋律声部,有很佳的效果。2.小提琴协奏曲套曲《春》这首乐曲系18世纪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中《春》的第一乐章。顾名思义,乐曲是描写春天的。人们在生活中是如何感觉到春天的呢?这主要是根据生活经验,是从许多自然现象中意识到的。如:风和日暖、鸟语花香、冰消雪融、流水潺潺等景象,都能使人们联想到春天的到来。而作曲家也往往在旋律或伴奏背景中模拟淙淙泉声、啾啾鸟鸣等音响使听者联想起春天。维瓦尔第的这首乐曲是描写春天的范例中最早的一首。乐曲以回旋曲形式写成。一个主要的主题(即春天的主题在四个插段前后反复出现)。主题是那么的华丽洒脱,生气蓬勃,充满了欢快的春天气息,仿佛在欢呼:春天来了!在主题的反复之间为四个插段。第一插段--《小鸟唱着欢乐之歌来迎春》,独奏小提琴以一连串尖锐的颤音生动也模仿群鸟的啼鸣。第二插段--微风轻拂清泉,泉水叮咚流淌,独奏小提琴和全体小提琴奏出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来表现出这一诗意的意境。第三插段--天空乌云笼罩,电光闪闪,雷声怒号。这里,乐队低沉的三十二分音符同音重复和独奏小提琴一连串三连音栩栩如生地勾画了电闪雷鸣的情景,尽管没有使用任何管乐器或打击乐器,却也营造出强烈的气势。第四插段--雷鸣电闪转瞬即逝,鸟儿重又宛转歌唱。这些插段采用了早期音乐中朴素的标题音乐的造型手法,使人们如沐习习春风,如感潺潺泉水,更可听到小鸟的歌唱,隐约可闻远方的隆隆春雷。当然,乐曲主要的还是表现了春天的美好以及人们无限欢欣愉悦的心情。3.歌曲《嘀哩嘀哩》这是一首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歌曲,曲调欢快活泼,它以天真的语气歌唱美丽的春天,抒发心中无限欢乐的感情。歌曲为4/4拍,大调式,采用带再现的两段体结构。每乐段由四个乐句构成,结构规整。第一乐段的第一乐句由do、mi、sol三个音构成,开始时作下行,在明亮的色彩中糅入了柔和的色调,给人以明朗、亲切之感。这一乐句也是全曲的核心,揭示了歌曲的主题。第二乐句在前句的音调上作了发展,与之呼应。在第三乐句重复第一乐句之后,第四乐句一气呵成。句末由休止符阻断形成顿挫感很强的节奏,使歌曲更显活泼,很有特点。第二乐段的前两个乐句采用同音重复的旋律进行方式和活泼的节奏,配以象声词“嘀哩嘀哩”,生动而形象地模拟可爱的小黄鹂鸟的鸣叫,富有童趣。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下移四度模进,音区的忽高忽低,仿佛是枝头黄鹂一唱一和,相互对答。第三、四乐句是第一乐段末句的变化重复及完全重复,以再现的手法进一步渲染了春天的美好景象。4.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这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跳动的节奏,流畅的旋律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春色图景。富有形象的象声词奏响了一曲优美动听的“春天交响曲”。歌曲为2/4拍,一段体结构。第一、第二乐句分别运用了和弦分解式及模进的手法,曲调欢快活泼,曲中八分休止符的巧妙运用,形象地表现了春雨唱歌、春风弹琴时的欢乐情景,充满生机和活力。第三乐句是第一乐句旋律的变化重复,第四乐句全部以八分音符构成,旋律与歌词是一字一音的结合,形象地表现了春天鼓掌发出阵阵欢笑的形象。第五、第六乐句每句为3小节,曲调的模进、十六分音符的节奏运用及六度大跳的进行使得歌曲更为热烈,富有动感,与前面形成了对比,把“春天举行音乐会”的情绪推向了高潮。紧接着第七乐句节奏又渐渐舒展,最后的乐句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旋律,只是在“”处作了节奏的变化。歌曲在“春笋是个指挥家”的欢乐歌声中结束全曲。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从聆听《春到沂河》中外音乐作品中感受“春”的意境,并尽可能展开想像、联想,即兴创作以“春”为主题的音响作品。2.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有感情地表演《嘀哩嘀哩》,并进行打击乐伴奏的编创活动,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颂。3.音乐知识(1).在歌曲黄鹂鸟的叫声中模仿其节奏,从模仿实践中感受“”的长短。(2).十六分音符的时值长短,在复习四分、八分音符时值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1.听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与记忆力。2能辨别前十六分音符节奏与后十六分音符节奏。教学过程:1.以山东民歌《沂蒙山好风光》为欣赏《春到沂河》的导入。(1)欣赏女声独唱《沂蒙山好风光》。(2)随教师的琴声视谱哼唱《沂蒙山好风光》曲调。2.聆听《春到沂河》第一部分(可以听两遍)。设问:(1)这段曲调熟悉吗?它源于哪一首民歌?(2)这段曲调给你们的情绪以什么感受?3.介绍柳琴的形状与音色特征。有条件的学校如能用VCD及多媒体现代化手段介绍,将更为形象生动。4.看着书上的图形谱,完整地听全曲,比较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速度变化。5.揭示曲名《春到沂河》,介绍沂河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懂得《春到沂河》是以山东民歌为素材改编的乐曲。6.再次完整地聆听全曲。从乐曲的名称(标题)及三部分的速度变化,即兴用动作来表达对乐曲的感受与理解。7.导入:谁能模仿小黄鹂鸟的鸣叫声?如果你不会的话,请听听歌曲中的小黄鹂鸟叫。8.听歌曲范唱(录音或教师示范)。9.请你模仿歌曲中的黄鹂鸟叫声。10.讲解十六分音符的时值。11.再听歌曲范唱,要求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12.学习曲调:分两部分学唱,即前16小节和后16小节。(1)前16小节的学唱曲:听出这16小节中的相同乐句是哪一句?先学唱这8小节,然后在学唱其他8小节。(2)后16小节从听辨相同节奏地乐句切入,学唱好8小节,然后再学唱最后8小节。(3)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好歌曲。13.有感情地学唱歌词,唱好全曲。14.让学生自己为歌曲第二部分选用合适的打击乐器编创伴奏,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尊重他们的创作,在尝试实践的基础上,选择最好的方案。15.教学小结。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从聆听《春》等中外音乐作品中感受“春”的意境,并尽可能展开想像、联想,即兴创作以“春”为主题的音响作品。2.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有感情地表演《春天举行音乐会》,并进行打击乐伴奏的编创活动,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颂。教学重难点:听辨并掌握十六分音符的时值长短,并能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大自然里有各种美妙的声音,你能用人声来模仿一下吗?春雷的声音?春水的声音?春雨的声音?春风的声音?这些声音组成了春天的音乐会——课题揭示的《春天举行音乐会》。2.聆听范唱(教师示范或听录音)。3.设问:这场音乐会的指挥是谁?这首歌多么富有想像!4.学唱第一部分歌曲(前16小节):(1)有感情地、有节奏地吟读歌词(按音乐节奏)。学生吟诵歌词时,教师弹这16小节曲调为他们伴奏,既作为背景,又为学曲调铺垫,注意:(2)在有感情熟读这段歌词的基础上,学会曲调与歌曲。5.学唱歌曲第二部分:以乐句为单位,以听唱法为主学唱曲调。“春天举行音乐会”是点题乐句,也是全歌的高潮,要注意唱好。6.有感情地唱全歌,并伴以动作表演。7.以打击乐伴奏渲染其气氛。8.打击乐的编创有两个方面:一是选择乐器,二是选择节奏。必需按不同性能的打击乐器选择其适合表演的节奏型。如金属类宜表演长音,而木块类则宜短音。9.在歌曲《嘀哩嘀哩》声中导入《春》的欣赏。歌曲《嘀哩嘀哩》讲的是什么主题?10.听《春》的主题音乐。?说说你的感受。11.分别聆听第一、二、三插段音乐。12.完整地听全曲,边听边看着课本上的图形谱及插图,想像音乐所描写的情景,并校对、调整自己刚才填写的答案。13.用彩色笔涂色块,描述音乐的情绪变化与发展。生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音乐的情绪发展。不要求统一答案,只要大致情绪(色彩)相同即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14.教学小结。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复习四首音乐作品,创作以春为主题的艺术作品。2.听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与记忆力。能辨别前十六分音符节奏与后十六分音符节奏。教学重难点:创作以春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教学过程:1、启发引导谈话,本课听的、唱的音乐作品,都集中表现一个主题,即大自然的春天。表现春天的音乐作品有成千上万,都是作者对“春天”的有感而发,我们每一位学生也度过了九个、十个春天,你们能否也尝试一下创作……2.课本上有四幅图,你们还可以画出更多的春天的画面,在欣赏的作品中用柳琴、小提琴表现,你们可用打击乐或你们各自所掌握的各种乐器(凡是能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可以来表现),用你的想像去创作吧。3、创作活动可以一个人,也可以找伙伴二、三人一起创作,也可以是小组,请大家自由结合,充分想像,即兴创作。4.教师还可以自己编三条节奏,让学生听辨。5.可以让学生创作三条节奏进行听辨。6.三条节奏要同时拍击,并可以重复二到三次。7.听辨后让全体学生模仿拍击。8.教学小结。第二课可爱的动物教材分析1.管弦乐《森林深处的杜鹃》(又称《动物园大幻想曲》)是法国作曲家圣-桑作曲的一部标题性的小型管弦乐组曲,作者运用漫画式的笔调,惟妙惟肖地表现了标题的内容。其音乐形象的造型生动而别出心裁,幽默而略带戏谑。乐曲由十三首带有标题的小曲及终曲组成。本曲是其中的第九首。乐曲一开始就由两架钢琴奏出一串串密集的和弦,描绘的是一片深沉、浑厚、茂密的森林。在这安谧、岑寂的气氛中,不时由单簧管奏出短促地相隔大三度的两个音,这是密林深处的杜鹃在不停啼叫。钢琴高音声部所奏的和弦时而作旋律的连接,时而作同音的重复,在音区上也不断作高低的移位,仿佛是穿过林木罅隙的阳光明暗的变化。杜鹃的啼声也时疏时密,最后,音乐渐弱,啼声消失,杜鹃向远处飞去。2.二胡独奏《赛马》二胡独奏曲《赛马》描写了我国蒙古族人民在欢度节日、举行赛马盛会时的热闹而欢快的场面,表现了他们对草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乐曲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段音乐热烈奔放,强有力的附点四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组成的节奏,显得轻快而有力,仿佛是矫健的骑手随着出发的号令,如离弦之箭,疾驰而出,骑手们你追我赶,呈现出一派紧张、热烈的气氛。铿镪的节奏,表现了内蒙古草原上骑手的勇敢、豪放的性格。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使赛马的欢腾场面又一次呈现在人们眼前。3.歌曲《顽皮的杜鹃》这是一首曲调优美、词意简练、音乐形象鲜明的奥地利童谣。歌曲以轻快活泼的节奏和清新流畅的旋律,生动地表现了孩童在大自然中与顽皮的杜鹃嬉戏玩耍的情景,充满童趣。歌曲为4/4拍、宫调式,采用由三个乐句加尾声的一段体结构。第一乐句曲调在主和弦“135”上进行,明亮的音调即刻把人们带进了美丽的山林之中,“53”的音调模拟了杜鹃的欢叫声呼应式地穿插在全曲之中,使音乐形象更为逼真,富有意境。第三乐句完全重复了第二乐句。时起时伏的旋律把杜鹃和孩童相互欢乐嬉戏玩耍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给歌曲增添了几分诙谐与风趣。最后在杜鹃的欢叫声中结束全曲,让人们感受到杜鹃声声地在青山翠谷之中回荡不息。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表演《顽皮的杜鹃》,听辨两音填入括号内;聆听《森林深处的杜鹃》;创作4小节曲调。2.杜鹃是可爱的动物,在感受、体验以“杜鹃”为题材的四首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即兴创作表演
本文标题:三年级人音版下册音乐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57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