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讲稿04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讲稿延边大学硕士研究生(文科)用2004年9月~12月1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的几点说明1.关于课程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必修课之一。由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量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50卷、《列宁全集》45卷、《斯大林全集》13卷),涉及到广泛的学科领域,本课程作为公共课,很难对其进行系统的讲解。所以,本课程只好采取选出一两部经典著作,予以比较系统地讲解的方式开课。根据我校文科类各硕士点的专业特点,我们就选定了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2.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课堂教学对经典予以逐段讲解3.教学时数60学时4.考试及成绩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考试方式:撰写论文的形式或开卷笔试成绩:平时(作业、出席情况)20%+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50%《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讲稿延边大学硕士研究生(文科)用2004年9月~12月2恩格斯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内容讲解序:《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于1886年写成的,是他1895年逝世前的一部成熟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之一。如果说,《反杜林论》是一部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概论,那么,《费尔巴哈论》则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方面的伟大成就以及当时的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本书明确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它的先驱——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主要是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在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意义。恩格斯在他的通信中不只一次地谈到这本书,他在1890年给德国一位大学生的回信中说:“我也可以向您指出我的《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我在这两部书里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就我所知是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479页)列宁也指出:“在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反杜林论》里十分明确和详尽地叙述了他们的观点,这两部著作也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列宁选集》第2卷,第442页)由此可见,《费尔巴哈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这部著作,也是我们党的高、中级干部和知识分子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教程。本书由“1888年单行本序言”、正文1~4章、结语等六个部分组成。下面对六个部分分别进行比较详细地讲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讲稿延边大学硕士研究生(文科)用2004年9月~12月3一、恩格斯写作本书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目的(1888年单行本序言)1.全面系统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这是马恩的历史宿愿(1~2自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他们从前信仰的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中创立的。早在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时,就决定共同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把他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以下”。(第3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早期著作中,曾批判过黑格尔哲学,特别是在1845~1846年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对黑格尔以后的中哲学进行了批判,其中包括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以及对“真正社会主义者”的批判。但是,这本书稿由于当时反动当局的阻挠和出版商的拒绝,没有能够出版。从那时期,直到恩格斯写《费尔巴哈论》,在这40多年中,不论马克思或恩格斯,“都再没有过机会回到这个题目上来”,(第3页)因此,他们全面地系统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的愿望,就一直未能实现。恩格斯写《费尔巴哈论》,就是为了实现这一愿望。这就是写作这本书的历史的原因。※主干名词解释1.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阶段的划分(分类)西方哲学主要包括: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以及现代西方哲学等。A.古希腊哲学(公元前6~公元5世纪):古希腊哲学并不是起源于希腊本土,而是发端于希腊的殖民地—伊奥尼亚。古希腊哲学的第一个派别是米利都(城邦名)学派,它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其创始人是泰勒斯。主要学派和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的形成期。前6世纪)《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讲稿延边大学硕士研究生(文科)用2004年9月~12月4米利都学派。代表人物:米勒斯、阿那克西曼德;毕泰戈拉学派。代表人物:毕泰戈拉;爱非斯学派。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爱利亚学派。代表人物:克塞诺芬、巴门尼德、芝诺、麦里梭;(古希腊哲学的繁荣期。前5~4世纪)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德谟克利特;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苏格拉底和小苏格拉底学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的衰落期。前4~2世纪)伊壁鸠鲁;斯多亚派;怀疑主义哲学;(古罗马哲学。前1世纪~公元4世纪)罗马原先是公元前8世纪古代意大利人建立的一个城邦国家。公元前510年,推翻王政建立共和制,实行奴隶主贵族专政,由元老院执掌大权,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奴隶制经济得到了发展,罗马共和国对外进行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占领了欧洲南部和北非的许多地区。公元前146年,罗马征服希腊,希腊本土并入罗马成为一个省。到了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成为独踞地中海地区的世界强国。从公元3世纪开始,罗马帝国就由繁荣走向危机,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终于灭亡,它标志着西欧奴隶制社会历史的结束。南意大利曾经是“大希腊”,后来希腊又成为罗马的行省,这种关系给希腊和罗马哲学的发展以很大的影响。它使古罗马的哲学成为古希腊哲学的继续。古罗马哲学是卢克莱修(约公元前98~前53)开始的。他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讲稿延边大学硕士研究生(文科)用2004年9月~12月5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唯物主义。以后的新斯多亚派、怀疑主义、折中主义、和神秘主义以及新柏拉图主义,则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进一步演化。大约公元前1世纪起,罗马哲学的注意力由伦理转向了宗教,随着基督教的产生、发展和演变,逐步形成了基督教的“教父学”。B.中世纪哲学公元5世纪末至14世纪下半期,史称欧洲“中世纪”时期。“中世纪”是欧洲封建社会。中世纪哲学就是欧洲封建时期的哲学。然而,中世纪的欧洲是基督占居绝对统治地位,哲学只是基督教的侍女,未能形成自身独立发展的文化脉络,从总体上表现出了思想的断层。当然,这并不等于说,中世纪没有了哲学。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中叶古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西亚巴勒斯坦、小亚西亚等地,最初是犹太教的一个异端教派。早期基督教徒曾受到罗马帝国的残酷迫害和镇压。后来,由于基督教宣扬忍辱顺从等原因,逐渐被罗马帝国统治者所认识和重视。到了公元4世纪初,基督教发展到罗马帝国全境。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与东部罗马大将莱西尼乌在米兰会见,联合发表了著名的《米兰兹敕令》(即《宽容敕令》),在罗马法律上第一次承认基督教的合法权利。380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正式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392年,他又以帝国法令形式禁止其他宗教活动。从此,基督教在西方世界信仰生活中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中世纪早期哲学中世纪5~9世纪的哲学。在这个时期虽然基督教神学思想逐渐占统治地位,但古代哲学并没有完全绝迹。哲学理性与宗教神学的斗争始终贯穿于整个中世纪文化史中。在这个时期的哲学中,新柏拉图主义占有上风,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波爱修和爱留根纳。经院哲学9~10世纪为适应中世纪欧洲封建统治的需要而产生的基督教经院哲学。经院哲学的基本任务是为基督教的教条作理论上的逻辑证明,并使之理论化、系统化,以此维护不可动摇的神学“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讲稿延边大学硕士研究生(文科)用2004年9月~12月6经院哲学家门把《圣经》和教父的著作看作知识的来源,认为一切真理都是由《圣经》提出来的。他们藐视现实事物、实践经验和科学知识,一切都以《圣经》中的教义和信条为标准。经院哲学们脱离实际,终年圈在学院里读经讲道,争论空洞无聊的问题,诸如:“一个针尖上能站立几个天使?”,“万能的上帝能不能创造一块他自己搬不动的石头?”,“天上的玫瑰花有没有刺?”,“鼹鼠有没有眼睛?”,“把猪牵到市场上去的是手还是绳子?”,“死去的人什么时候复活?”,“亚当被创造出来时几岁?”,“创造世界之前,上帝在什么地方?”等等。玩弄概念,空洞烦琐,这是经院哲学的方法论特点。因此,经院哲学又被成为烦琐哲学。在经院哲学的空洞无聊的争论中,也有一些有价值的内容,这就是唯名论与唯实论(实在论)之争。经院哲学从论证教会信条,引伸出关于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的两派理论。一派认为,只有个别的具体事物才是真实的,共相只存在于观念之中,是思维的产物,是主观的东西,因此不具有真实性。由于这一派把共相看成只是一类事物的名称,因此称之为唯名论。另一派认为,个别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只有共相才有真实性,它是独立的、不变的和唯一真实存在着的实体。故而得名为唯实论。经院哲学的早期代表人物有:唯实论者安瑟尔谟,唯名论者罗瑟林和阿伯拉尔。12~13世纪是经院哲学的兴盛时期。这个时期出现的托马斯主义哲学,就是欧洲封建社会全盛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宗教唯心主义世界观,它标志着正统经院哲学体系的完成。当然,唯名论思想也有所发展。托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1225~1274)13世纪意大利多米尼克修会修道士,欧洲中世纪最重要的经院哲学家。生平:1224年生于一个贵族家庭。14岁入那坡里大学,20岁入多米尼克修会。1245年入巴黎大学,1256年获博士学位,1257年任巴黎大学神学教授。1272年回那坡里创立多米尼克修会大修院。1274年病逝。著作: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有:《论存在与本质》、《反异教大全》、《神《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讲稿延边大学硕士研究生(文科)用2004年9月~12月7学大全》,以及《论智力的统一性驳阿维罗伊派》等。基本思想:他从维护封建秩序、教会神权出发,运用亚里士多德哲学来论证基督教信仰,并回答当时政治、社会、思想所面临的问题,成为集经院哲学之大成而又加以革新的基督教神学家,他的基督教哲学体系,后通称托马斯主义。在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的关系问题上,他认为理性的思辨是人的智能活动,人对外界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通过理性思辨,获得对外界的知识。他认为,人的自然理性可以是真理,但容易出错,而且只能认识较低级的事物。关于上帝的更高的真理,只能来之启示,靠信仰。理性虽有自身的领域,但它从属于信仰。因此神学高于哲学,神学可以凭借哲学,将它发挥的更清楚。哲学是神学的奴仆。上帝及存在。为论证上帝的存在,托马斯首先阐明了存在的含义。它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把存在区分为一般存在和“创在”,“创在”中包含着实现存在的作为或行动。形而上学者要从各种物上追溯那最完美的“创在”,它是其他一切存在(包括形式)的由来,这就是神。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是托马斯的又一重要思想。他反对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认为上帝的存在可以借助上帝的创造物即世界的存在间接地加以证明。他利用亚里士多德等哲学观点,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他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着“运动”、“因果关系”、“偶然事物”、“不完善的事物”以及“宇宙秩序的和谐结构”,推论出必有一位“第一推动者”、“第一原因”、“必然的实体”、“绝对完善的存在”以及“无限智慧的创造者”,即上帝。人的本性及其作用。他把人的活动分为三类:即为维持生命和繁衍的活动;感觉与对外界的感情反应活动;智能和意志的活动。他认为人的智力可以理解普遍的意义并凭意志作自由决定,这是人具有灵魂的证明。灵魂既非物质,却又是真实的,是精神的实体,是人的本性形式。灵魂不朽的和不灭的。但他无法解释灵魂如何进入人体,所以他只能认为是上帝从乌有中创造的。他还认为,人并非神的最高创造物,作为纯粹精神实体的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讲稿0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59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