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06060】个性心理学自考复习笔记
个性心理学笔记1个性心理学[06060]第一章个性概念个性心理学是以研究人的个性为对象,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讨其发展、构成及表现的规律。个性心理的规律性(个性的规律性)第一,个性的显著性标志是其独特性,即人和人之间的个性差异性;第二,形成个性过程的规律性。个性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首先,它依赖于生物因素,特别是对神经系统、脑机制的依赖性。其次,外界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第三,个人行动的规律性。个性是通过个人的言行表现出来的。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如何说明个性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个性心理学是从诸多心理现象中,相对地把个性心理分割出来,作为本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用特定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去描述它,并深入其内部,阐明它的本质,认识它的规律,使其有效地为实践服务。可见,个性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分支,它并未离开心理学的框架,但它又不同于其他分支。一般地说,研究个性的心理学家和研究心理学其他领域的心理学家,在研究心理现象方面有某些一致性,但个性心理学的研究有三个侧重点。个性心理学家研究的三个侧重点在于(个性心理学家重视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第一,个性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其他分支领域的心理学家都研究心理现象的共同点,但个性心理学家更注重心理的差异性研究;第二,研究过程的心理学家总是把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机能,相对地划分开进行研究,揭示其特点和规律。个性心理学家更重视综合的“整体”。第三,个性心理学家和其他心理学家一样,都要探讨决定人的行为的外部原因,但个性心理学家更注重对人的内部世界的稳定性的研究。个性是多学科的研究对象主要指:哲学中的个性;社会学中的个性;生理学中的个性。个性和人格的关系是同义词或同一语。目前还没有大家公认的规范化的定义是因为:第一,个性的研究对象非常复杂,加之个性心理学的历史短浅,目前似乎还未达到定论的阶段;第二,各家各派为了研究的需要从不同方面或角度为个性下定义给个性下定义应注意哪些问题第一,把个性当成内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过程;第二,人的经验的组织;第三,对环境的行动和反应。而不是着重从伦理道德方面考虑个性这一概念。个性的特性一、个性的整体性。个性是由许多成分或特性组成的。二、个性的个别性和共同性。人的个性是由某些与别人共同的,或相似的特征以及完全不同的特征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的。三、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稳定不是指一成不变,而是指较持久的一再出现的定型化的东西。四、个性的生物制约性和社会制约性。人是生物实体,也是社会实体。个性的整体性表现在:首先,个性的整体性在于个性的内在统一性;其次,只有从整体出发才能认识个别,各个个别的心理特征只有在个性的整体中,在和其他个性特征的联系中才有确定意义;再次,个性具有多层次性、多维度性、多侧面性。个性心理学笔记2第二章个性心理结构个性心理结构的基本原则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个性心理结构的最高指导原则。在这个总原则下,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具体原则:首先,把人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人。其次,个性结构的整体性原则。再次,个性结构的动态性和静态性相结合的原则。最后,结构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原则。个性心理结构的狭义结构:这是对多种多样的心理现象进行分类时所确定的个性心理结构。在我国通常把心理现象分成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等情感过程——人对现实态度的体验,包括情绪、情感、情操意志过程——人在改造客观世界时克服困难,完成任务时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结构的广义结构:这是从人的本质出发,把个性看成是受社会制约的人的个性,也就是说个性标志着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广义的个性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自我调节系统五个基本方面:第一,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它以积极性和选择性为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不同成分。第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指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第三,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这些心理现象之所以称之为心理过程,是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它以流动、变化为特征。第四,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指在当前一刻相对稳定的心理背景,它是受机体内外环境刺激的影响,在大脑皮层中进行的兴奋和抑制活动的独特的暂时状态,它影响着人所进行的各种活动。第五,自我调节系统。自我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它在心理结构上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心理状态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它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之中,状态本身就意味着不断变化。第二个特点是,它具有直接现实性。第三个特点是,即心理状态范围的广泛性。心理状态在个性结构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作为心理活动的效应和背景而存在。一切心理活动都发生在它的上面。其次,心理状态是个性心理特征存在的直接状态,个性心理特征只不过是从人的不断变化的多种多样的心理状态中抽象出来的稳定的经常的东西。再次,心理状态是心理过程向个性心理特征转化的中间过渡环节。弗洛伊德的个性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在治疗和研究精神病患者的基础上,创建了精神分析学派。他的个性心理学理论包括个性结构理论、个性动力理论、个性发展理论三个部分。一、个性结构中的无意识假说弗洛伊德把无意识现象提到主宰心理活动的高度。他认为,无意识“才是精神的真正实际”,“是心理活动的主宰”。这种思想贯穿到包括他的个性结构理论在内的整个个性理论之中。弗洛伊德以无意识为核心,把意识分成无意识——前意识——意识三个层次。二、个性结构的三种成分弗洛伊德把他的无意识假说贯彻到个性结构之中。他分个性结构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种成分。个性心理学笔记3本我是个性结构的基本因素,是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非理性因素,是一些本能、欲望,如饥、渴、性等,其中以性本能为主。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进行操作。自我是在个体出生后,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发展起来的。自我按现实原则进行操作,自我有认识、综合、执行三种机能。超我是通过父母教养把社会规范、道德准则、价值判断内化的结果。它是个性的道德、良知、良心、理性等侧面。对弗洛伊德的个性结构论简评:弗洛伊德的个性结构是以本能为核心构成的。他把本能当成个性积极性的源泉,认为人的所有内部冲突都是本能冲动之间的无意识斗争,人类各种文化形式和复杂的个性行为都是本能活动的结果。虽然他也提出道德意识对本能的控制作用,但在他笔下的道德意识只不过是为了使本能潜伏下来,在顺应社会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他对个性结构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种关系的描绘就是这种冲突的模式。这种把本能当作个性结构中至高无上的天然作用力量的观点,是反社会的,是反对人的意识在个性结构中的能动作用的,是不科学的。当然,不能由此就完全抹煞弗洛伊德的成就及其理论的历史意义。首先,弗洛伊德对个性结构作了系统的研究,从而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其次,弗洛伊德不仅研究心理现象的表面价值,而且深入探讨富有深远意义的精神根源,追究内部动机价值。勒温的个性结构理论勒温把个性结构分为边缘领域和内部领域两大层次。卢特卡尔和莱尔喜的人格层理论卢特尔认为人格作为整体结构可分为五层:一为生命层,二为植物层,三为情绪层,四为人格层,五为自我层。莱尔喜提出人格的二层次理论,他把人格分为“基础层”和“上层建筑层”。建构论——人格结构的认知理论凯利在1955年出版了《个性结构心理》,创立了建构理论体系。凯利把认知当作个性发展的首要因素。所谓建构既包含有对事物进行整理分类,记下行为过程的意思,也有解释世界,预测事件的意思。每一个建构都是一种思想、一种观点、一种见解。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建构系统。凯利认为建构就是模式或样板的别名。依据凯利的思想,建构有三个特点:其一,凯利的“建构”概念是以能动性为特点的;其二,凯利的建构概念是具有理性特点的;其三,他的建构理论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建构的分类:(建构的成分及其组织)一、从建构的作用方面划分:1.核心建构和外围建构.2.可渗透性建构和非渗透性建构.3.紧缩性建构和松散性建构.二、从建的表达方式方面划分:言语建构和前言语建构。三、从建构排列层次方面划分:管辖建构和从属建构。建构的原则:1、解释性原则,2、个别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4、两分法原则,5、组织行为原则,个性心理学笔记46、选择原则,7、范围原则,8、调整原则,9、社会性原则。动机圈理论是一种个性动力结构理论,彼得罗夫斯和科孔列夫等心理学家的著作中都有论述。他们认为动机圈是一个复杂的构造,它是以动机——需要区为中心,在它的周围排列着地位不同的各种各样特征的完整结构。这些动机系列可以按内容、随意性、自觉调节水平划分,也可按稳定性的程度或占优势的程度划分。第三章个性心理学的发展艾宾浩斯:“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期的历史。”科学心理学的史前期,可划分为在哲学中积累个性心理学知识的时期和描述期或经验期。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理论是巴甫洛夫首创的。《体格和性格》一书的作者是克瑞奇米尔。罗杰斯提出了“理想自我”。第四章动机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动机是指激励人去活动的心理方面的原因,动机是引起活动的直接机制,动机使人的活动具有选择性,动机越强烈,人的行为目标也越明确。被意识到的动机是指人们为自己提出一定的目的,并力求达到这种目的而激发人们按一定方式去行动的动机。定势是未被意识到的动机的一种形式,定势问题以乌兹纳捷的研究为主。所谓定势是未被意识到的对一定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借助这种活动可以满足某种需要。动机和目的的关系活动总是在动机的激励下指向目的。动机和目的是既有区别而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如果说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原因,那么目的就是在行动中要争取达到的结果。每一种行动都有最终的目的。在许多场合活动动机与活动目的是一致的。如,饮水解渴这种需要和达到预期的结果直接相符,因此,它既是活动动机,也是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活动动机与活动目的又不完全相同。在一种情况下同一目的的可能由不同动机所推动;在另一种情况下,同一个动机也可能表现于目的不同的行动中。动机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之上。需要是人的个体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期待——价值”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期望价值理论对动机的认知作了可操作性的探讨。该理论认为,对达到目的可能性的期望,以及对目的意义的评价这两个因素决定动机水平。如我们看中某一目标,但觉得没有达到目标的可能性,这时,指向目标的动机是弱的;如果认为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它的实现并不理想,这时的动机同样是弱的;只有高评价的和高期望才能导致最强的动机。期望价值的动机理论公式是:价值×期望=动机诱因及其作用:诱因:激发和促进活动的外部刺激或情境都称之为诱因。诱因可以是积极的,如食物、文化娱乐等,使个体积极地趋向和接近它,而从中得到满足,这种诱因称之为正诱因;诱因也可以是消极的,如饥饿、疼痛等,当外部条件都将由于引起个体的回避而得到满足,这种诱因称之为负诱因。诱因也可分为实物的(如食物、衣服等)和复杂的事态(如奖赏、竞赛等)两种。个性心理学笔记5诱因有明显地激发行动的作用,在通常情况下,激起行动作用的诱因条件并没有明显地出现,而是由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目标指引着人去寻找积极的诱因,避免消极诱因。人的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首先,某种行为明显地受一种动机支配;其次,表现在某种行为同时受多种动机影响;再次,表现在一种动机也可以影响多种行为;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还表现在动机和行为后果的不一致方面。动机产生的不同时相首先,需要的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能成为引起、推动或阻止某种活动的动机;其次,需要产生后,还必须有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事物;从上述的动机的时相表明,动机是某种刺激和某种反应之间所存在的必需的内部环节。动机的功能:动机在激励人的活动方面可以有下列几种功能:一、唤起行动的始动功能;二、将活动引向一定目标的指向性功能;三、强化
本文标题:【06060】个性心理学自考复习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63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