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14年大纲对照笔记】初级《出版专业基础》
-1-《出版专业基础》(初级)笔记第一章中国古代出版历史知识△汉字产生与演变:1、汉字起源最早的文献记载《易·系辞下》;2、结绳记事→契刻记事→创造图画式原始文字。△演变过程中出现过的主要字体:①甲骨文(最早)②金文③篆书(大、小)④隶书(脱离图画性质,真正的符号)⑤草书⑥楷书(真书/正书)⑦行书。△主要的少数民族文字:现存公元2世纪写在桦树皮上的佉卢字《法句经》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少数民族文字文献。①回鹘文:维吾尔族创造。曾是当时西域和整个中亚地区的通用文字之一。辽代契丹小字、元代蒙古文以此为基础。13世纪维吾尔人采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察合台文,晚期改进成现行文字。②藏文:吐番大臣参照印度梵文和乌尔都文字母,结合藏语特点改制而成的一种拼音文字。经历两次厘定,使用至今。③蒙古文:成吉思汗时期创制。回鹘式蒙古文→近代蒙古文。以藏族字母为基础创制的八思巴字曾作为国文,主要用于官方文件,元亡后不再使用。④古壮文:现叫方块壮字/古壮字,唐宋时壮族人模仿六书而成,出自多人读音各异未而未成为壮族规范通用文字。⑤满文:老满文/无圈点满文(努尔哈赤下令创制,以蒙古文为基础)→(皇太极下令改进)新满文/有圈点满文。⑥朝鲜文:至今使用。拼音文字,拼写时以音节为单位,组成方块形。突厥文:采用该文字的文献主要为石刻碑铭,《毗伽可汗碑》。契丹文(大字/小字):已废弃。契丹大字受汉字影响很大;契丹小字借鉴回鹘文。西夏文:语音上一字一音。至明代中叶不再使用。仿汉字制成,写法上有草书、隶书、篆书等。女真文(大字/小字):至明中叶渐废。大字参考契丹字与汉字。《敕修奴儿干永宁寺记》碑。东巴文:纳西族曾用。因主要写东巴经而得名。表形文字。彝文:自源文字,现大部分仍在使用。最早《成化铜钟文》,最著名《西南彝志》。白文/方块白文:形似汉字,最著名《词记山花咏苍耳境》碑。傣文:随小乘佛教传播流行,梵文字母变体,傣族居住区一直使用至今。▲早期文献载体1.甲骨。龟甲与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殷代占卜后将信息刻之,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内容涉及广。2.青铜器。“金文/铜器铭文”“钟鼎文”,文字最多的西周毛公鼎。公示意义,将法律条文铸镌铜鼎(刑鼎/刑书)。3.石头。刻有文字图案的石头通称“石刻”,最早成篇东周秦国“石鼓文”。“石经”是刻在石上/摩崖上的儒家经典,世人最熟悉“熹平石经/一体石经”,亦为中国最早官定儒家经本。佛经石刻最著名“房山石经”,是中国现存数量最大的文字铭刻。石经已具出版意义。4.简牍。加工成细长条可书写文字的竹(简)木(牍)片,多根简编联成策(册)。在纸张大量生产使用前,简牍因便于取材、价格低廉而为书写文字的主要载体,得到较大范围普及,沿用千年。从形态和功能看,简牍已具有较完备的书籍形态,后世书籍相当长时间里因袭了简牍的形制。5.缣帛。丝织业有了一定发展之后,将缣帛用于书写而成帛书。缣帛质地轻薄柔软,易于着墨书写、携带收藏,便于阅览,克服了简牍体积大分量重不便携带展读等缺点。缣帛幅面较大更适于绘画制图,但价格较贵,民间未广泛使用。现存最完整的帛书是马王堆汉墓帛书。△纸的发明及影响:纸发明前,埃及人用纸莎草、巴比伦人用泥版、欧洲人用小山羊皮。①纸的发明。据考古,西汉已有纸。《后汉书·蔡伦传》,虽考古结论蔡伦以前已经有纸,但其贡献地位不可代替。总结前人经验,创造一套完整工艺,为量产普及奠定基础;以树皮等为原料,扩大原料来源,改进生产技术;主持开发了以槠树皮造纸技术,重大技术创新,推动造纸术发展。②影响。从简书发展到纸书,书籍载体的重大进步,对文化乃至其他领域都产生了广泛深刻影响。简策流通困难,先秦著作多以单篇流传。纸作为一种新型书籍载体,促进建安文学与魏晋学术的繁荣。将魏晋时期书法绘画艺术带入新境界,影响汉字字体变化。文化教育普及,进而为政治上实行科举制度奠定基础。▲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套版印刷):印刷术发明前,手工抄写是最主要的图书复制方式。印刷术的先驱技术:印章、拓石(拓印)。1.雕版印刷——隋唐之际产生,现存最早的梵文陀罗尼经咒单页。唐初雕版接近成熟期,以佛经/像最多。至晚唐高度成熟,这一时期最主要现存实物《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五代时,刻《九经》雕版印刷推广应用历史转折点,奠定了两宋成为雕版出版的黄金时代。至19世纪初西方前活字印刷术传入前,雕版印刷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印刷方式。2.活字印刷——先制成单个的字,视需要排版印制,材料有泥、木、铜、锡、陶瓷等。泥活字:世上最早宋代毕昇发明,胶泥刻字→烧字→排版→印刷→回收泥活字。木活字:我国最早系统叙述木活字印刷的《造活字印书法》,按韵写字后贴于木板上刻好→细齿小锯成单个字→Pan.-2-将单字修理整齐至高低大小一致→造轮盘贮字→捡字排版→印刷。我国报纸用活字印刷开端《邸报》。铜活字:明代已普及,进入成熟期。江苏无锡、常州、苏州一带盛行,以无锡华式、安氏最有名。华式《宋诸臣奏议》我国现存最早铜活字本。清代《古今图书集成》中国史上规模最大的铜活字印刷。3.套版印刷——在同一版上施以不同颜色一次印成(凃版/套色);将同一版面不同颜色要求的部分分别刻板施色,分几次套印而成(套版/套印)。印刷进入彩印时代,明代后期广泛应用,清代继续发展。饾版(木板水印)、拱花技术。△印刷术向域外的传播:中国雕版印刷术诞生后随中外文化交流陆续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东南亚地区,丝绸之路上的今新疆地区是中国印刷术西传的重要基地,商贩、传教士及蒙古人西征。在中国印刷术影响下,德国人发明铅活字印刷,压印而非刷印的方式,发明木制印刷机,开创近代机械印刷新纪元。▲中国古代图书的生产方式1.官刻。国家机构出资或主持的图书刻印活动。《九经》最早的官刻本。2.私刻。主体多为士人学者,多是崇尚学问、推广文化、传播知识而非盈利,校刻精审,质量较高。3.坊刻。主体是书商,早期印刷品多为坊刻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行本。4.寺院刻书。历史上,宗教对出版业影响很大。为吸引民众方便传教,并不局限于宗教典籍。▲中国古代刻书业的编辑工作《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最早有关编辑出版业务工作的条例。1.书本——务必事先将不同版本搜集齐全,请专家参证其他相关书籍,进行反复审订与校勘,最后确定刊刻的定本。2.字画——规范文字,以字数为准,使用通行字体,去掉俗字/怪癖古字,也包括如何避讳。3.注文——详细说明如何处理注文、疏文、正文三者的复杂关系。4.音释——规范注音,贯彻正确的注音原则及避免方音。5.句读——与现在要求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相似。6.脱简——查补缺页和文中脱漏之处。7.考异——校勘,并将校勘记附于书后,以备读者考查。△中国古代图书的流通方式P30~32第二章出版、出版物与出版工作★出版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1.出版: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2.基本要素:编辑——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对已有作品进行选择、优化的过程)复制——以各种方式根据作品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信息相同的复本的工作。(出版物的商品生产过程)(最常用复制方式:印刷、翻录、光盘压制、集成电路卡制作、计算机下载)发行——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出版活动的内在动机与目的)△开展出版活动的条件:精神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流通传播资源④市场资源★出版的一般过程:精神产品生产阶段→物质产品生产阶段→产品流通阶段。1.精神产品生产阶段——主要为编辑工作阶段。具体内容:①信息采集②选题策划③组稿④审稿⑤编辑加工整理⑥整体设计⑦审定发稿。2.物质产品生产阶段——两个基本环节:①制作样本②批量生产复本。具体步骤:原稿正确无误的“母版”样本可照样复制的正式“母版”可直接用于批量复制出版物的工作“母版”出版物半成品经组合包装得到最终产品。3.产品流通阶段——(出版物发行阶段)四个一般环节: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出版物的概念、属性和种类出版物:已出版的作品。作品只有在出版之后,才能成为出版物。属性:包括精神产品属性和物质产品属性,两者是相互依存的统一关系,正是两者的统一,才使出版物成为出版活动的产品。出版物是精神产品内核和物质产品形态的统一,出版物的精神产品属性与物质产品属性相互依存、不可或缺。其中,精神产品属性是出版物的本质属性。种类: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互联网出版物等六大类。1.图书:主要以印刷方式复制的,以纸介质为载体的,可重印的非连续出版物。出版方式:非连续出版。内容:讲究系统性和稳定性。-3-2.报纸:有固定名称,用期或年月日顺序编号,以印刷方式复制的散页连续出版物。出版方式:连续出版。内容:特别注重时效性。3.期刊/杂志: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以印刷方式复制,以纸介质为载体,装订成册的连续出版物。与报纸相比——外在区别:装订成册,有封面,开本较小,出版周期较长;内在区别:时效性较弱,稳定性和系统性较强。与图书相比——正文一般分设栏目,篇幅在一定时期内固定,不设扉页,版本记录列载于底封/目次页。4.音像制品:以电、光、磁介质为载体,用数字或模拟信号,将图、文、声、像记录下来经编辑加工后,通过视听设备播放使用的出版物。(一般分为录音制品和录像制品)与印刷出版物不同之处——表达内容的手段,物质载体,复制方式,使用时需要一定的播放设备,形态和结构部件。5.电子出版物:以数字代码方式,将有知识性思想性内容的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固定物理形态的电光磁等介质上,通过电子阅读、显示、播放设备读取使用的大众传播媒体。与音像制品区别——记录信息全部采用数字代码方式以及载有的信息内容不同。6.互联网出版物:经过互联网出版单位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作品。与其他出版物的区别——出版方式上,复制和发行阶段没有明显的界限;无物流配送过程。★出版物标识(主要包括:中国标准书号、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书号:主要用于图书、音像制品、非连续型电子出版物的标准化识别代码。《中国标准书号》(GB/T5795—2002)规定,采用国际标准书号ISBN作为中国标准书号。《中国标准书号》(GB/T5795—2006)规定从2007年1月1日起中国标准书号的编号位数从10位改成13位。例如:“ISBN978-7-5064-2595-7”各段数字分别表示EAN·UCC前缀-组区号-出版者号-出版序号-校验码①EAN.UCC前缀(3位数):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分配的产品标识编码,中国978(目前用)和979。②组区号:由国际ISBN中心分配,中国为7。③出版者号(2-7位数),由中国ISBN中心分配,中国标准书号的出版者号均为6位数④出版序号(1-6位数),由出版者按出版物的出版次序管理和编制(+出版者号=8位数)⑤校验码(1位数),检查正确性,采用模数10的加权算法对前12位数字计算后得出2.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报纸、期刊、年鉴和连续型电子出版物等连续出版物的标准化识别代码。根据《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GB/T9999—2001)规定,由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和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两部分组成,其中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是主体。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以ISSN为前缀的8位数字,分2段,每段4位,以“-”隔开,其中前7位为单纯的数字序号,不反映连续出版物的语种、国别或出版者,最后1位为计算机校验码。格式:ISSNXXXX-XXXX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简称“CN”号,以“CN”为前缀,由6位数字以及分类号组成,前6位数字以“/”与分类号隔开。前段2位数字为地区号,后段4位数字为地区连续出版物的序号(期刊为1000-5999,电子出版物为9000-9999)。分类号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基本大类给出,一般用1个字母表示;但工业技术类和文化教育类按二级类目给出),故用2个字母或者1个字母加1个数字表示。格式:CNXX-XXXX/YY★我国出版工作的
本文标题:【14年大纲对照笔记】初级《出版专业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63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