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人教版】2017版高考一轮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ppt课件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考点1考点2仿真演练·提速提能考纲展示第一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考点3考点4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1.地壳物质循环。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第一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一、地壳的物质组成1.矿物(1)概念:具有确定、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2)存在形式气态:天然气:石英液态:石油、天然汞化学成分固态2.岩石(1)概念:岩石圈中体积较大的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组成。(2)分类:、沉积岩、。二、地壳的物质循环1.地质循环(1)概念:原始地壳形成至今,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岁月中,岩石圈和其下的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2)能量:能→热能→机械能。固态矿物岩浆岩变质岩软流层放射2.岩石的转化(1)参与循环的地壳物质名称:①;②岩浆岩;③。(2)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质作用:A为冷却凝固;B为;C为;D为高温熔化作用。岩浆变质岩外力作用变质作用三、促使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地质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主要来自地球内部_________、岩浆活动、地震等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或盆地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的______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_____和_____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地壳运动太阳能搬运堆积四、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D为美洲板块、E为、F为南极洲板块。此外,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2)板块边界类型:图中M为消亡边界,N为边界。(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①图中a是两大陆板块互相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②图中b、c是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深邃的、山脉或岛弧。③图中d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岩石圈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生长挤压碰撞青藏高原大陆海沟东非裂谷带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其中A处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叫;B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叫。背斜向斜(2)断层:图中C处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_____,称为构造。其中E处叫,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D处叫,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1)火山活动常形成火山锥、等火山地貌。(2)地震往往造成地壳和错动。位移断层地垒地堑火山口断裂五、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风化、、搬运、和固结成岩等。2.流水作用地貌:沟谷、瀑布、喀斯特地貌沉积地貌:冲积扇、、河口三角洲3.风力作用侵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戈壁地貌:、沙垄、黄土堆积侵蚀沉积侵蚀冲积平原沉积沙丘六、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1.合理改造能趋利避害如在上耕作;填海造陆。2.不合理活动产生消极破坏作用如在坡地上耕作。梯田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图:相撞板块运动张裂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对地球面貌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海沟、岛弧、海岸山脉相撞板块运动张裂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消亡边界图示2.板块构造学说的其他应用(1)利用边界类型可判断某海域或两大陆之间距离的变化趋势。如红海地处板块生长边界处,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大,而地中海地处板块消亡边界,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小,其两侧的非洲大陆和欧洲大陆之间距离将逐渐变小。(2)解释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而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因此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活动。[特别提醒](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3)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4)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1.(2015·江苏高考·节选)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A.沿经线方向发育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解析2.(2014·大纲卷·节选)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K岛处于()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解析:由经纬度可知,K岛位于印度尼西亚,结合板块分布知识可知该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答案:C3.(2014·海南高考·节选)某年3月P地(位置见下图)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导致附近某核电站核物质泄漏,泄漏到海洋的核物质主要通过洋流扩散。P地位于()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解析:P地位于日本附近,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相关知识可知,P地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所以A正确。答案:A4.(2013·上海高考·节选)下图表示某地区多次地震的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与震源深度的关系。图中纵坐标为震源深度,横坐标表示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其中0表示的是海岸线位置,—800表示震中位于海岸线以西800km,200表示震中位于海岸线以东200km,图中的点表示各次地震的震源位置。阅读材料,回答(1)~(2)题。(1)对这种震源分布特征的合理解释是()A.大洋板块发生了张裂运动B.大陆板块内部发生了张裂运动C.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D.大洋板块俯冲至大陆板块之下(2)符合这种震源分布特征的板块活动可发生在()①太平洋西部岛弧②北美大陆西海岸③北美大陆东海岸④南美大陆东海岸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以地质构造示意图来掌握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1.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判断褶皱断层背斜向斜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2.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典题示例](2015·浙江高考)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1)~(2)题。(1)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2)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A.石灰岩砂岩B.花岗岩流纹岩C.大理岩石英岩D.安山岩玄武岩[审答规范培养]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岩层①~⑧结构明显,为岩,且其年代由老到新。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答案](1)C(2)A层理沉积1.(2015·福建高考·节选)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A.背斜谷B.背斜山C.向斜谷D.向斜山解析2.(2015·山东高考·节选)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观测出露的地层,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下表为观测点相关信息表。该小组绘制的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应为()地层新老关系地层代号观测点坐标新↓老C(31°38′13″N,117°50′12″E)(31°37′54″N,117°50′59″E)D(31°38′10″N,117°50′19″E)(31°37′57″N,117°50′52″E)S(31°38′05″N,117°50′32″E)(31°38′01″N,117°50′43″E)解析:根据出露地层“C—D—S”由新→老的年龄变化,可以看出是“中间老,两翼新”的背斜构造,C项为背斜构造,D项为向斜构造。A、B两项中的C、D点都只有一个,不符合题目要求。答案:C3.(2014·江苏高考)下图为某向斜山地形地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与M点的地形-地层关系相符的是()(2)与沿XY线相符的剖面图是()解析4.(2014·山东高考·节选)图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①~④为观测点编号。图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图b中地质剖面示意图所示沉积岩层由老到新的顺序是()A.Ⅰ、Ⅱ、ⅢB.Ⅱ、Ⅰ、ⅢC.Ⅲ、Ⅰ、ⅡD.Ⅲ、Ⅱ、Ⅰ解析:图中Ⅲ岩层为上覆新形成的沉积岩层,故Ⅲ岩层最新;该观测点观测内容为向斜两翼中的东翼的地层关系,根据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可知Ⅱ岩层较Ⅰ岩层老。答案:B5.(2016·衡水检测)石油地质图上,某一岩层顶部海拔相同点的连线,称为构造等高线(单位:m),可以直观地反映地下的构造情况,它是石油勘探与开发中常用的图。读某区域含油岩层顶部构造等高线示意图(图中粗实线为河流),完成(1)~(2)题。(1)①、②、③表示地质勘探过程中几种不同类型的钻井,据图判断它们分别是()A.气井、水井、油井B.水井、气井、油井C.气井、油井、水井D.水井、油井、气井(2)该地沿E—F线绘制的地质剖面图是()解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主要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作用因素作用表现作用结果流水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水的流动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水蚀地貌,如沟谷(“V”型谷)、瀑布等作用因素作用表现作用结果风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冰川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波浪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戈壁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2.主要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作用因素作用表现作用结果流水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慢山间河流流出山口: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地区: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处:三角洲风力气压梯度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慢堆积物质以沙粒为主:沙漠(沙丘)堆积物质以黄土为主:黄土高原波浪波浪遇倾斜海岸,速度减慢滨海地区:沙滩、潟湖冰川冰川在移动过程中融化,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高纬度和高山地区:冰碛地貌、冰碛湖等3.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地貌的判断方法(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①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③风
本文标题:【人教版】2017版高考一轮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73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