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1.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这两对基因按照自由组合定律遗传,欲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最简捷的育种方法是()A.人工诱变育种B.多倍体育种C.单倍体育种D.杂交育种答案:D2.下列不属于诱变育种的是()A.用一定剂量的γ射线处理,引起变异而获得新性状B.用X射线照射处理,得到高产青霉素菌株C.用亚硝酸处理,得到动物和植物的新类型D.人工种植的马铃薯块茎逐年变小解析: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等)处理生物,引发基因突变。人工种植马铃薯,造成退化的直接原因是高温、干旱、病毒感染等,故不属于诱变育种。答案:D3.下列育种方式中,根据基因重组原理进行的是()A.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超级水稻B.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种子培育出太空椒C.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培育出克隆牛D.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获得无子番茄解析: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种子培育出太空椒属于太空育种,其原理为基因突变;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培育出克隆牛属于无性生殖,应用的原理是细胞核的全能性;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获得无子番茄应用的是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答案:A4.现有三个番茄品种,A种的基因型为aaBBDD,B种的基因型为AAbbDD,C种的基因型为AABBdd,三种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若通过杂交育种要获得aabbdd植株,且每年只繁殖一代,至少需要的时间为()A.2年B.3年C.4年D.5年答案:C5.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物理因素诱变处理可提高突变率B.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均可形成新的基因C.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D.诱变获得的突变体多数表现出优良性状解析:物理因素如射线可以提高基因的突变率;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并没有形成新的基因;三倍体是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如三倍体无子西瓜;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答案:A6.育种专家采用诱变育种的方法改良某些农作物的原有性状,其原因是诱变育种()2A.提高了后代的出苗率B.提高了后代的遗传稳定性C.产生的突变大多是有利的D.能提高突变率以供育种选择答案:D7.在生产实践中,欲想获得无子果实常采用的方法有()①人工诱导多倍体育种②人工诱变③单倍体育种④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处理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C8.下列有关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工诱变育种改变基因结构,能够明显缩短育种年限B.用单倍体育种法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C.三倍体西瓜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是因为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D.染色体结构变异,大多数对生物体不利,但在育种上仍有一定的价值解析:诱变育种是诱导基因突变,改变了基因的结构,但有利变异少,须大量处理材料,不能缩短育种年限。单倍体育种不能产生新的基因,故不能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三倍体西瓜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是因为减数分裂时发生联会紊乱。染色体结构变异大多对生物体是有害的,甚至是致死的,但也有少量会出现优良性状。答案:D9.如下图为利用①和②两个亲本培育某种农作物品种⑥的几种方法,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经过Ⅲ培育成④会用到组织培养技术B.过程Ⅵ中秋水仙素的处理对象是幼苗C.由品种①直接形成⑤的过程可经过基因突变D.经过Ⅰ和Ⅴ培育出⑥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解析:过程Ⅰ为杂交育种得到F1,而过程Ⅱ为诱变育种,其原理为基因突变,过程Ⅲ为通过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的过程,过程Ⅳ、Ⅴ指自交得到纯合子,过程Ⅵ则是指经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由Ⅲ、Ⅵ培育出⑥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答案:D10.对下列有关实例形成原理的解释,正确的是()A.无子番茄的获得是利用了多倍体育种原理B.培育无子西瓜利用了单倍体育种原理C.培育青霉素高产菌株是利用了基因突变原理D.“多利”羊获得是利用了杂交育种原理答案:C11.普通小麦中有高秆抗病(TTRR)和矮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3A组P高秆抗病×矮秆易感病↓F1高秆抗病↓F2矮秆抗病ⅠB组P高秆抗病×矮秆易感病↓F1高秆抗病F2矮秆抗病ⅡC组P高秆抗病F1矮秆抗病Ⅲ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A组由F1获得F2的方法是,F2矮秆抗病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2)Ⅰ、Ⅱ、Ⅲ三类矮秆抗病植株中,最可能产生不育配子的是类。(3)A、B、C三组方法中,最不容易获得矮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是组,原因是。(4)通过矮秆抗病Ⅱ获得矮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是。获得的矮秆抗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5)在一块高秆(纯合子)小麦田中,发现了一株矮秆小麦。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该性状出现的可能的原因(简要写出所用方法、结果和结论)解析:A组中F1到F2的方法属于自交,得到的F2中矮秆抗病植株为ttRR∶ttRr=1∶2,所以不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2/3。B组中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矮秆植株Ⅱ属于单倍体,会出现不育的配子。基因突变的频率低且不定向,所以C组育种方法较难获得符合要求的新品种。矮秆抗病Ⅱ的基因型为tR,经秋水仙素处理后,所得个体基因型全部为ttRR。第(5)小题可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假设矮秆植株是由环境引起的不可遗传的变异,推断种植后的结果;二是假设矮秆植株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可遗传变异,推断其遗传情况,然后反向描述即可。答案:(1)自交2/3(2)Ⅱ(3)C基因突变发生的频率极低且不定向(4)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100%(5)方法一:将矮秆小麦与高秆小麦杂交;如果子一代为高秆,子二代高秆∶矮秆=3∶1(或出现性状分离),则矮秆性状是基因突变造成的;否则,矮秆性状是环境引起的。方法二:将矮秆小麦与高秆小麦种植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如果两者未出现明显差异,则矮秆性状由环境引起;否则矮秆性状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本文标题:【南方新课堂金牌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生物61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课后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81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