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7章过关检测(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人工选择B.适者生存C.用进废退D.定向变异答案:B2.野生动植物的基因库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应对其施加保护。下面关于基因库的相关说法欠妥当的是()A.一个种群就是一个基因库B.种群越小,基因库越不稳定C.基因突变能丰富基因库的容量D.引种能丰富基因库的容量答案:D3.人工选择能选育出良种,自然选择能形成物种,这两方面共同的选择基础是()A.生物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B.生物普遍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C.生物都在进行生存斗争D.人和自然界的选择力量解析:无论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都必须建立在生物之间有性状差异(通过变异),并且被选择性状可以遗传的基础上。答案:B4.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B.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C.不同的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D.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解析:物种间必然存在隔离,不管是地理隔离还是生殖隔离,导致的结果是阻止了基因的交流,从而使种群基因库的差异很大,地理隔离是一个量变过程,只有足够长的时间后才能达到生殖隔离。答案:D5.下图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都属于物种形成的范畴2B.图中A表示的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C.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没有地理隔离不可能形成新的物种D.图中C表示种群间的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解析:物种的形成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使种群基因产生较大差异进而形成生殖隔离,多倍体的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而在可遗传变异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答案:D6.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A.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B.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C.冬季来临时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为了更好地防止冻害D.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会将基因传递给后代答案:D7.人工建立一个数量足够大的果蝇实验群体,全部个体为杂合子,雌雄个体数量相当。已知隐性基因纯合致死。观察群体中隐性基因的淘汰过程并建立数学模型,预测该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曲线应该是()解析:假设其中一对等位基因为A、a,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群体都是Aa,并且aa致死,则Aa×Aa后代中只有Aa和AA个体存活,然后再进行随机杂交,AA个体比例越来越大,隐性基因频率越来越小,但是不会在10代之内变为0。答案:B8.根据现代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研究物种的迁徙规律,关键是研究雌雄个体的迁徙行为B.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能否交配产生后代C.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是基因频率变化的过程D.生物进化的过程,决定于生物变异的方向答案:C9.下列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一个物种可以由多个种群构成,不同的物种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②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③多倍体的形成是物种形成的特殊方式④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A.②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④解析:物种是指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它可由多个种群组成,物种形成的方式有渐变式和爆发式两种,其中多倍体的形成为后者,一般情况下物种形成过程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地理隔离才能达到生殖隔离。3答案:B10.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有的物种只生存了极短的时间就灭绝了,这是因为()A.该物种没有变异B.该物种是进行无性繁殖的C.缺乏有适应性价值的可遗传变异D.人为因素造成其灭绝解析: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物种只生存了极短时间就灭绝的原因是缺乏有适应性价值的可遗传变异。答案:C11.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n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2)n,AA和aa的频率均为(1/2)[1-(1/2)n]。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①发生了隔离②发生了基因突变③发生了自然选择④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改变⑤没有发生生物进化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⑤D.④⑤解析:由题意可知Aa的基因型频率越来越低,所以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A、a基因频率始终保持各占1/2,故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意味着没发生生物的进化,故④⑤是正确的。从题干信息看,并没有新的基因产生,得不出“发生了基因突变”的结论。没有出现哪种类型的个体被淘汰,得不出“发生了自然选择”的结论。答案:D12.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B.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0C.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D.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14分)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过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1)该地区原来的物种a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这是生物进化的。(2)判断b和c是两个不同物种的依据是它们之间出现了。(3)物种b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物种b的。(4)如果b过度繁殖,将会导致加剧。(5)a1种群中某一性状由等位基因M和m控制,当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后,基因M在种群中出现的比例逐渐加大,而基因m在该种群中出现的比例逐渐减小,那4么该种群具有基因的个体容易在当时的环境中生存;基因M和m在该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发生变化是的结果。(6)以生物多样性的不同层次来分析,物种c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的多样性。解析:(1)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判断两个种群是不是同一物种的依据是它们之间是否出现了生殖隔离。(3)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4)生物的过度繁殖,导致后代个体增多,资源相对匮乏,生存斗争加剧。(5)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后,基因M在种群中出现的比例逐渐加大,而基因m在该种群中出现的比例逐渐减小,说明基因M更能适应环境。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6)同种生物中存在不同的个体,反映了生物基因的多样性。答案:(1)种群基本单位(2)生殖隔离(3)基因库(4)生存斗争(5)M自然选择(6)基因14.(12分)某地区从1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下图是五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R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R基因的出现是的结果。(2)在RR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此时R基因的频率为。(3)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4)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预测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原因是。答案:(1)基因突变(2)97%(3)不再使用杀虫剂弱(4)SS在不使用杀虫剂环境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15.(14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1)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材料一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当人工使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5材料二蛙是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可生活于水中或陆地上的动物。由于剧烈的地质变化,使某种蛙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依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这两则材料中发生的相似事件是(填编号)。A.共同进化B.地理隔离C.生存竞争D.生殖隔离(3)在材料一中,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的结果。(4)在材料二中,若发生剧烈地质变化后,其中一个蛙种群生活的水体逐渐干涸,种群中个体数减少,导致该种群的变小。下表为V基因在种群A和B中的基因型个体数。基因型VaVbVaVaVbVcVcVcVaVcA种群/个20050100150100B种群/个01202005080(5)计算Va在A种群中的频率。(6)就V基因而言,比较A种群和B种群的基因多样性,并利用表中数据陈述判断依据:。解析:(1)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2)这两则材料中的相似事件都是种群之间无法产生可育后代,即发生了生殖隔离。(3)自然选择使生物发生定向进化。(4)种群中个体数量减少,种群的基因库也随之减小。(5)Va的基因频率是该种群中Va的数量占所有等位基因的比值,即(200+50×2+100)/[(200+50+100+150+100)×2]×100%≈33%。(6)B种群缺少VaVb基因型的个体,基因多样性明显低于A种群。答案:(1)种群(2)D(3)自然选择(或适者生存)(4)基因库(5)33%(6)A种群的基因多样性高于B种群,因为A种群的基因型为5种,B种群的基因型为4种(或A种群的基因型多于B种群的基因型)61.为什么说个体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认识生物界最直观、最具体的对象是生物个体,因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体现在个体上的:繁殖、遗传和变异都发生在个体上。因此,达尔文视生物个体为进化的基本单位,认为自然选择作用的是个体,进化表现为个体在遗传组成和性状上的改变。现代进化论的研究表明,个体不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理由如下。(1)就原核生物和无性繁殖的真核生物来说,来自同一亲本的无性繁殖系是由遗传上相同的个体组成的,同一克隆内的个体之间没有遗传差异,自然选择作用的是无性繁殖系。(2)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个体的基因型是终身不变的,无论它在自然选择中具有多大优势,其基因型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地传给下一代个体,这是因为个体的基因组成来自父母双方。但是就一个种群来说,种群中全部基因的总和(基因库)却可以在传宗接代过程中维持相对稳定,因此,自然选择作用的是种群,本质上是种群基因库。也可以这样理解:种群中个体的基因来自种群基因库,个体死亡后又通过其后代把基因归还给基因库。如果一个个体不能与种群中其他个体交配产生后代,这个个体在进化上就没有意义。2.遗传漂变及其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在群体遗传学中,把由于小群体引起的基因频率随机减少甚至丢失的现象称为遗传漂变。例如,在一个种群中,某种基因的频率为1%,如果这个种群有100万个个体,含这种基因的个体数就有成千上万个。如果这个种群只有50个个体,那么就意味着只有一个个体具有这种基因。在后一种情况下,可能会由于这个个体偶然死亡或没有交配,而使这种基因在种群中消失。一般来说,种群越小,遗传漂变就越显著。可见遗传漂变也是造成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一个迁入新生境的种群,如果初始数量较小,种群基因频率很可能因遗传漂变发生变化,造成与原来所在种群的差异,可见遗传漂变在进化上有重要作用。3.自然选择的类型根据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情况,可以把自然选择分为稳定性选择、单向性选择和分裂性选择三种类型。稳定性选择就是把种群中趋于极端的变异个体淘汰,而保留那些中间型的个体,使生物的性状更趋于稳定。这种类型的选择大多出现在环境相对稳定的种群中,选择的结果是性状的变异范围不断缩小,种群的基因型组成更加趋于纯合。例如,在美国的一次大风暴后,有人搜集了136只受伤的麻雀,把它们饲养起来,结果活下来72只,死去64只。在死去的个体中,大部分是个体比较大、变异类型比较特殊的;而在存活的麻雀中,各种性状大都与平均值相近。这表明离开常态型的变异个体容易被淘汰。单向性选择是在种群中保留趋向于某一极端的变异个体,
本文标题:【南方新课堂金牌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生物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过关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81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