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课时岩石圈及其物质循环(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测控导航考点题号地球圈层1、2、3、4、7、12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5、6、8、9、10、11、13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2014天津滨海新区联考)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读图,回答1~2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2.上图中的X处即为()A.莫霍面B.古登堡面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D.内核与外核交界解析:1.B2.B第1题,根据深度和波速的大小、变化可知,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核,③为内核;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乙波为横波,在地幔中也可通过。第2题,X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即古登堡面。(2014湖北模拟)如果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有一集想设计喜羊羊“遁地”前往地球另外一侧去看看。他从家中钻入地下,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据此回答3~4题:3.在它穿越地心前,依次穿越的是()A.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B.地壳—古登堡界面—地幔—莫霍界面—地核C.地幔—莫霍界面—地核—古登堡界面—地壳D.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4.如果喜羊羊希望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3.D4.A第3题,从地表到地心需要经过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第4题,纵波速度大于横波,海底石油属于液态,横波不能穿过,波速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突然减慢,选项A正确。如图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火成岩体的相互关系。读图,回答第5题:5.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A.火成岩1、沉积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3B.沉积岩3、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2、沉积岩1C.沉积岩3、火成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1D.沉积岩3、沉积岩2、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1解析:D沉积岩地层由下至上分布,年龄由老到新,故沉积先后顺序为沉积岩3、沉积岩2、沉积岩1;火成岩1侵入到沉积岩3和沉积岩2中,说明其形成比沉积岩3、沉积岩2晚;火成岩2切穿了火成岩1并在沉积岩2之上形成了火山,然后沉积岩1覆盖在火山周围,说明火成岩2出现在沉积岩1之前。(2014宿迁模拟)下图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6.长白山白头山天池是著名的火山口湖,附近最常见的岩石是()A.①岩B.②岩C.③岩D.④岩7.岩石圈的物质循环()A.与太阳辐射无关B.只发生在岩石圈内部C.促进了三类岩石之间的直接转化D.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解析:6.A7.D第6题,火山口处岩石属喷出型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图中①岩符合题意。第7题,岩石圈物质循环包括外力作用过程,其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发生在岩石圈外部;岩浆岩只能由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不能由其他类岩石直接转化而成;岩石圈物质循环可形成丰富的矿产资源。如图中右图表示巨蟒出山风景,它是江西三清山标志性景观,海拔1200余米,相对高度128米,是由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而形成的巨型花岗岩石柱。左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结合相关知识,回答8~9题:8.形成巨蟒出山风景的岩石属于左图中的()A.甲B.乙C.丙D.丁9.该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有()①岩浆侵入②地壳运动③外力作用④火山喷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8.B9.A第8题,花岗岩属岩浆岩。左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突破点在于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由此可知:丁为岩浆,乙为岩浆岩,甲为沉积岩(或变质岩),丙为变质岩(或沉积岩)。第9题,花岗岩为侵入型岩浆岩。结合题意,该山体形成与地壳运动有关;另外该标志性景观是由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而形成的。(2015泰安模拟)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10~11题:10.图1中④岩石类型属于图2中的()A.甲B.乙C.丙D.丁11.图1中四种岩石或地质作用,按形成年代从早到晚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④③B.②④①③C.③④②①D.②①④③解析:10.D11.B第10题,根据图2中各类岩石之间的关系分析可得甲为岩浆,乙为岩浆岩,丙为变质岩,丁为沉积岩。图1中④岩层为盖层,具有层理构造,因此属于沉积岩。第11题,图中各岩层越向下形成时间越早,因此②先形成,然后形成④、①,最后岩层发生断裂,形成③。二、非选择题(共56分)12.(2014赣州模拟)日本新闻网2012年3月31日报道:日本地震专家委员会预测四国岛南部海域有可能发生地震,震级可能会达到9级。一旦发生,引发的海啸将会波及中国江浙沿海地区。据此回答问题:(27分)(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3分)()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自太阳辐射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2)地震发生时,在无风的湖面上航行的船员会感觉到(3分)()A.上下颠簸B.左右晃动C.先上下颠簸,再左右晃动D.先左右晃动,再上下颠簸(3)结合图判断两个不连续面A为,B为,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12分)(4)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C,D+E,F+G。(9分)解析:第(1)题,地震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首先到达地面的是纵波,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可能引发海啸。第(2)题,横波不能通过液体传播,故船员只感觉到上下颠簸。第(3)、(4)题,结合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图示各字母的位置可判断各字母意义,明确B为古登堡面,进而判断出地震波通过此界面时的波速变化特征。答案:(1)A(3分)(2)A(3分)(3)莫霍面古登堡面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12分)(4)地壳地幔地核(9分)13.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29分)(1)判断图中的地貌类型及在我国分布的主要地区。(6分)(2)图中A处的岩石为三大类岩石中的岩,试说明理由。(6分)(3)岩石A、B接触地带可能形成岩;其中能找到化石的为(填字母)层。(6分)(4)比较A、B地层形成时间的早晚。(3分)(5)依据所学知识说明图示的自然规律。(8分)解析:图示地貌为沙丘,属于风力沉积地貌。A处岩石有水平层理,应是沉积岩,其中可能有化石。B是岩浆岩,且切穿A岩层,其形成的时间比A晚,且和A接触地带的岩石应为变质岩。答案:(1)沙丘;西北地区。(6分)(2)沉积该岩层具有层理构造。(6分)(3)变质A(6分)(4)A地层形成年代早于B地层。(3分)(5)一个地区的地表形态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8分)
本文标题:【导与练】(全国通用)2016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第1课时 岩石圈及其物质循环课后训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89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