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导学教程】2016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九单元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限时检测
【导学教程】2016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九单元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限时检测[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关于群落的描述不准确的是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形成树林,该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D.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解析任何一个群落都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答案B2.生长于四川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冷箭竹是大熊猫最主要的食用竹,此种竹子可成片生长为竹林。竹笋位于竹林最下层,幼竹位于中层,成年竹子位于最高层。竹林中不同地段上生有不同密度的冷箭竹,冷箭竹稀疏的地方生有较多的其他植物。从群落的空间结构的角度来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竹笋、幼竹、成年竹在垂直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成片的竹林中不存在水平结构特征C.竹笋、幼竹、成年竹等所有大大小小的冷箭竹构成了一个群落D.竹林既具有垂直结构,也具有水平结构解析首先明确,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在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同属于冷箭竹的竹笋、幼竹、成年竹应属于同一个物种(或种群),不能用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来描述。竹林中还有其他动物、植物、微生物,不同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分布于不同层次,不同地段上生有不同密度的冷箭竹或不同种类的其他生物,因此竹林既具有垂直结构,也具有水平结构。答案D3.2014年1月10日,中国启动了首个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区。某研究小组对盐碱地植物通过测定叶绿素含量、叶肉细胞质壁分离等因素来确定该地区几种植物的耐盐能力,结果如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植物种类叶绿素不同浓度(μg/L)溶液中质量分离数(%)A+b(mg/g)a∶b34567810黄缨菊0.89371.89∶100586981狼毒花0.69701.43∶1000005486陆地棉0.56771.14∶1000255068100非盐碱地本植物(平均)1.383∶1A.据表推断,盐碱对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叶绿素含量上B.从表中质壁分离数据来看,3种耐盐碱植物的抗盐碱能力大小为陆地棉>黄缨菊>狼毒花C.人类活动会影响三江源地区的群落演替D.调查三江源地区狼毒花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解析据表不同浓度的盐碱地,叶绿素的含量不同,可推断盐碱对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叶绿素含量上,A正确;从表中质壁分离数据来看,3种耐盐碱植物的抗盐碱能力大小为狼毒花抗盐碱能力最大,其次是陆地棉>黄缨菊,B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人类活动会影响三江源地区的群落演替,C正确;狼毒花属于植物,其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D正确。答案B4.下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800m的海拔高度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在-200~3800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解析在-200~3800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种类的差异可受阳光、温度等不同生态因素的影响;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不同植物类群与群落垂直结构有区别;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答案C5.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据表可以确认的是草原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植物总种数16010080平均种数(种数/平米)201810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2000900200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25.049.178.0A.草甸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高于其它两个草原B.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表中数据C.表中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D.草甸草原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典型草原解析从表格中数据不能说明草甸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高于其它两个草原,对于植物种类、产量等不可能用样方法进行调查,不能说明草甸草原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典型草原,但是能看出,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答案C6.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温度和水分。答案D7.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解析由曲线中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可判断:甲为互利共生关系,可用来表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数量变化;乙为捕食关系,而噬菌体与细菌之间是寄生关系,所以两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不能用图乙表示;丙为竞争关系,X种群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且将另一种群淘汰,这与种内互助有关,实验后期X种群密度增加,种内斗争渐趋激烈。答案B8.下列有关生物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B.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高C.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生物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D.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解析生物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多少,而不是个体数量的多少。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对于单位面积上个体数目多的生物无法逐个计数。答案C9.(2014·杭州质检)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甲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图乙为相应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图所示模型能解释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均能维持相对稳定B.甲图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C.甲图中①②③④种群数量变化与乙图中abcd依次对应D.乙图中P为猎物的种群数量,H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解析据图甲分析,由于负反馈调节,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均能维持相对稳定,A正确;甲图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即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的种群数量也增加,这样猎物的种群增长受到抑制,B正确;甲图中①区域表示猎物种群数量增加引起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增加,对应乙图中a,②区域猎物种群数量增加,使得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减少,对应乙图中b,依此类推③④种群数量变化与乙图中c、d,C正确;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因此乙图中P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H为猎物的种群数量,D错误。答案D10.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而没有水平结构解析该群落演替的起点是采伐迹地,应为次生演替。出现⑤→①的变化,说明人为因素可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云杉林不同区域的光照、地势不同,所以该群落也有水平结构。答案C11.某池塘中甲、乙、丙和丁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如图1所示,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B.图1中甲鱼的有机物可用于呼吸消耗、被乙鱼取食和被分解者利用C.图2中d点绿色植物的净初级生产量大于0D.森林火灾引起的变化属于图2中Q曲线代表的群落演替解析由图1,可知甲鱼以浮游植物为食,丙、丁鱼以池底水草和螺蛳为食,即各种鱼分布在水体中垂直区域,所以鱼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甲鱼的有机物除用于呼吸消耗,被更高的营养级捕食和分解者利用之外,还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等,B错误;图2中d点生物的多样性增多,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由此可判断d点净初级生产量大于0,C正确;森林火灾发生,但原有的土壤条件仍然存在,所以其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应该用p代表的曲线表示,D错误。答案C12.四个生物群落分别包含若干种群,下图中给出了这些种群的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不易受到影响的群落是A.群落甲B.群落乙C.群落丙D.群落丁解析从柱形图中看出,群落丁中物种丰富度高,并且不同种群的种群密度相对较高,因此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最强。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该群落不易受影响。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52分,每小题17分)13.某研究小组的同学调查了野外山坡上三个不同地点A、B、C的植物群落,并测量了三个地点的土壤特征等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根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生物种类草蕨类灌木松树落叶树地点A(山腰)3种7种15种0种20种地点B(山腰)5种5种4种2种5种地点C(山腰)9种8种2种0种0种非生物因素风速距地1.5m的光强土壤湿度/%土壤中有机质/%土壤深度/cm土壤氨量(mg·kg-1)地点A(山腰)低低486.5>3009.4地点B(山腰)高中353.81004.5地点C(山腰)高高152.5<152.3(1)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是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的植物群落。(2)如果遭遇火灾,山坡上的植被被彻底烧光,则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_演替。群落演替总是向着______________的方向发展,直至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止。(3)如果地点A、B、C处的光照条件同等充足,则能更有效地利用太阳光能的是地点______________处的植物群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土壤中的有机质需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当土壤缺氧时,将抑制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据此可知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出不少于两个原因)。解析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比较A、B、C三处的生物种类并进行统计后可得出A处生物种类数最多,物种丰富度最大。遭遇火灾,山坡上的植被被彻底烧光,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着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而将发生的是次生演替过程。在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总是朝着生物种类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直至达到稳态为止。在地点A处植物群落分层多、土壤中水和矿质养料丰富,这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因而更能充分利用光能。土壤中的有机物会通过土壤中的微生物(或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再被植物吸收利用。植物根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无机盐离子。答案(1)A(2)次生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稳态(3)A地点A处的植物群落分层多、土壤中水和矿质养料丰富(4)微生物的分解主动运输(5)土壤中缺少相应的水分和矿质养料;土壤浅不足以维持高大植物的生长14.某山区25年前发生过森林火灾,焚毁了所有林木。现有一位生态学者对该山区植被进行调查,得到部分数据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树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年)株数树种赤杨0258122025191494栎树2115107542000
本文标题:【导学教程】2016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九单元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限时检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90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