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模具设计 > 【第二编中国教育史】例题解析
第二编中国教育史第一章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其意义是什么?】①原因:A.社会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B.士阶层的兴起②特点:百家争鸣③意义:A.冲破了旧传统,使之从王宫官府中解放出来,改变了官学死板僵化的风气,推动了古代学术的发展;B.扩大了教育对象,孔子首创有教无类;C.教育内容与方式得到了发展,教育内容突破六艺,教学方式灵活;D.对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等方面有光辉成就,确立了我国教育在世界教育史方面的地位2.【稷下学宫的性质、职能和特点】①性质: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是由私学向官学过渡的形态②职能:养士、用士③特点:A.“不治而议论”,不担任具体官职,充当“智囊团”;B.自由辩论;C.学无常师,自由听讲,游学自由;D.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3.【“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出自哪里?其涵义是?】出自《论语·子张》,意思是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也就是指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这句话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培养目标和目的,对当时的宗法观念造成冲击,具有进步性4.【简述孔子的教师观】孔丘热爱教育事业,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他所主张的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①学而不厌(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②温故知新(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既要注意继承,又要探索创新。既要了解掌握过去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③诲人不倦(教师以教为业,也以教为乐,要树立“诲人不倦”的精神,以耐心说服的态度教育学生);④以身作则;⑤爱护学生5.【试论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①主要教育思想:1)“庶、富、教”:教育与社会发展;2)“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与人的发展;3)“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4)“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标;5)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6)论道德教育:立志乐道、克己内省、身体力行、改过迁善②现实意义:创立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则等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倡导尊师爱生,提出了作为一个理想教师的要求。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6.【孟子的德育思想】“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以“明人伦”为中心的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孔子开其端,孟子把它系统化、理论化了7.【简析荀子的教育思想】①“性恶论”与教育作用;②以培养“大儒”为教育目标;③以“六经”为教学内容;④“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⑤论教师:1)十分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2)教师的作用与国家的命运相连的;3)对教师的要求8.【《大学》的主要教育思想述评】①大学提出了儒家对于大学教育目的、任务和途径的总结性论断。②“三纲领”即“明明德”,就是使人们的先天善性得到明复和发扬,善德既明就要做“新民”,并且要达到“至善”的境界,这是对封建社会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最为准确的概括和表述。③“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④基本思想是教育要服从于封建道德和政治,被收入《四书》,成为封建教育的基本教科书9.【《学记》中提出的教学原则有哪些?】①教学相长——教与学紧密相连,互相促进;②尊师重道;③藏息相辅——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④预、时、孙、摩——预防、及时、循序渐进、互相观摩;⑤启发诱导;⑥长善救失——重视因材施教,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10.【名词解释:《学记》】①《学记》是《礼记》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的、最完整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对教育学基本问题都有论述,被认为是“教育学雏形”。②教育作用:建国君民,化民成俗。③教育制度:小成和大成。④学校管理:视学和考试。⑤教育教学原则:1)教学相长;2)藏息相辅;3)长善救失;4)尊师重道;5)启发诱导;6)预、时、孙、摩⑥教学方法:问答法、讲解法、练习法、类比法第三章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1.【简述“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对教育的作用与影响】一是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重教兴学成为一项基本国策;二是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2.【简述汉代的教育机构】汉代学校按照教育内容可以分为以儒经教学为主的普通学校和其他专门教育,按照办学途径可以分为官学和私学。主要的教育机构有太学、鸿都门学和郡国学。3.【简述董仲舒对汉代文化教育政策的影响】董仲舒在应对汉武帝的贤良策问时,提出了独尊儒术、兴太学、重选举等三大文教政策,适应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需要,不仅促进了汉代思想的统一和文化教育的发展,而且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和文化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兴学校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③重选举以选用贤才。第四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1.【简述魏晋南北朝学校变革所呈现特点】①魏晋南北朝专科学校的变革所呈现出的特点:1)从学校开办时间来看,所有专科教育机构都存在不长时间,并没有形成一套固定的体制;2)专科教育多由朝廷职能部门主办,教育对象主要以官吏居多;3)专科教育机构集教学与科研于一体;4)专科教育远远低于儒学教育。②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除增设国子学和开设专科学校外,还对汉代的太学制度进行了改革——完善太学的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1)完善太学考试制度;2)加强学生管理2.【简述唐代私学蓬勃发展的原因、办学主体和办学形式及传授的内容】①原因:一是社会民众的需要;二是政府的倡导;三是隋唐经济的发展。②办学主体:乡学、村学、私塾、家塾、家学等。③传授内容:《三礼》学、《易》学、《春秋》学、《汉书》学、谱学、《文选》学、文学、科学技术3.【简述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影响】①主要特点:以儒家经典为内容;将读书、应考、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最后的取舍权为主考官、礼部、吏部、宰相、皇帝决定。②对教育的影响:1)积极影响——把选材与育才统一起来,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2)消极影响——使学校教育沦为科举的附庸;束缚思想,败坏学风4.【简述颜之推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①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②家庭教育要爱与教相结合;③家庭教育要实行均爱的原则;④家庭教育要重视语言和道德教育5.【简述你对《师说》的理解】①基本精神在于“存师卫道”,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②教师的作用与地位。③教师的基本任务——传道、授业、解惑也。④教师的资格——用道与业来衡量。⑤师生关系——能者为师,教学相长。⑥《师说》是我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他既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看到了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之间统一关系,含有朴素辩证法因素第五章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1.【简述宋代三次兴学及其意义】①庆历兴学(范仲淹)——普遍设立地方学校;改革科举考试;创建太学,振兴太学(苏湖教法引进太学)。②熙宁兴学(王安石)——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恢复与创立专科学校;编撰《三经新艺》,作为统一教材。③崇宁兴学(蔡京)——全国普设立地方学校,形成了遍布全国州县的学校网络;将三舍法推行到地方学校,建立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科举制被废除;新建辟雍,发展太学;恢复设立医学,创立专科学校2.【简述你对《白鹿洞书院揭示》的理解】《白鹿洞书院揭示》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第一个纲领性学规,不仅对当时的书院教育,而且对官学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教育目的;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治学顺序;以“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修身之要;以“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处事之要;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接物之要。形成比较完善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成为后世学规的范本和办学准则,使书院逐步走向制度化的发展轨道。书院以自学读书为主,讲学辅导为辅,体现出一种民主治学的学术精神。此外,自由讲学和自由论学的自由精神是书院精神的最好体现。《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朱熹为了培养封建统治人才,而制定的大学教育方针和大学生守则。总的来说,它要人们遵循封建伦理道德。3.【简述“存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存天理,灭人欲”,即以道德伦理纲常去克除私欲为教育的最终追求,通过教育将“气”与“不善”排除干净。4.【简述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①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批判(当时的教育对儿童一味要求约束而不知正面引导);②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顺应儿童的性情);③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要扬长避短,尊重和扶持个性发展的倾向);④教学活动的多样化(力求生动、多样化,动静交替,保持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⑤自然主义倾向5.【名词解释:“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太学生相应分为三部分。根据考试成绩和平时行艺决定授官或者参加殿试、礼部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的考察和选拔力求做到将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行优劣与对他们的任职使用相结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同时又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融养士与取士于太学,提高了太学的地位,是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上的一项创新6.【名词解释:苏湖教法】苏湖教学法是教育家胡瑗在苏州郡学和湖州州学任教期间形成的教育经验,在庆历兴学时被推行于太学改革中。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创行“分斋教学”制度:于学校中分经义和治事两斋,实行主修兼修制;采取因材施教与相互切磋结合,据学生兴趣特长而设;提倡课堂外的参观游历;注意读书与游历相结合,教学安排张弛有度。有助于改变传统教育不求实用的缺陷。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是最早的第六章早期启蒙教育思想(略)第七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1.【简述洋务学堂的类别和特点】①类别:方言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学堂。②特点:1)培养目标为造就洋务运动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2)在教育内容上以西文、西艺为主,开始自然科学的一般性课程以及各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课程,注重理解;3)在教育方法上是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循序渐进安排课程;4)普遍设立了分年课程计划,确立了学年制度,采用班级授课制2.【试从指导思想和改革措施两方面比较中国洋务教育与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①指导思想的异同:1)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文明开化”与“和魂洋才”;2)都重视引进和兴办西式近代教育,又希望不丢掉本国文化传统的根本;3)洋务教育旨在保留封建教育的同时,兴办西式近代教育;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以否定封建教育为前提,兴办西式近代教育。②改革措施的异同:1)相同点:都采用了向海外派遣留学生的措施;都聘请洋教员执教、开办西式近代学校2)不同点:Ⅰ洋务教育未能使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同步进行;明治维新则使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同步进行;Ⅱ洋务教育只是当时中国教育体系的一小部分,且主要集中于专门教育;明治维新则对教育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改革,涉及各级各类教育;Ⅲ兴办洋务教育的主体使部分具有危机和开放意识的官员
本文标题:【第二编中国教育史】例题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05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