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大英县实验学校2016年下期一年级语文教案设计:83大英县实验学校初中教案学科组:语文第周星期审核员:分管领导签字:。课题《三峡》设计者钟雪学习目标教材分析重点简介作者,落实字词。难点理解内容,熟读成诵。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案学案课时2教学补充教学过程简记教学过程{(一)——(五)内容为第一课时后边内容为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三峡风景图片欣赏(课件)(二)作者介绍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县人。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是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书,但内容非常简略。郦道元搜集了他自己游历各地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有很高价值的地理学专注,而且是一部散文佳作。课文选的是总写三峡的一段,是全注的精华所在。三峡,指的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关于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相关资料见课件)(三)预习检测字词读音解释(见课件)(四)认真听课文朗读(课件)注意字词读音注意语气语调注意节奏停顿(五)字词解释翻译句子通译课文(见课件)(六)问题探究一(课件)文章描写了哪些景物?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四季各有什么特点?夏景之水:“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春冬之景:“春冬之时,……良多趣味。”秋景:“每至晴初霜旦,……衰转久绝。”问题探究二(课件)三峡的地貌总特点是什么?两岸连山,略无缺处。重岩叠嶂,隐天避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问题探究三(课件)本文运用了怎的写作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写相结合。生动写实和形象夸张相结合。问题探究小结(课件)(七)个别句子赏析(见课件)(八)学习本文后让学生说说三峡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七)个别句子赏析说说下列句子各表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渲染山峰的高峻、江面的狭窄。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用比较的方法表现夏日江水的迅疾。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表现三峡山水的壮美。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了寒秋三峡的悲寂、凄凉的气氛。课后习题第(三)题:124句对应课文第三段3句对应课文第四段(教参)修辞手法对偶三峡风光欣赏(见课件)大英县实验学校2016年下期一年级语文教案设计:84分层练习设计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飞奔的马)②属.引凄异(连续)③良.多趣味(真(或实在))④林寒涧肃.(.寂静).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B)A或:或王命急宣或以钱币乞之B林:青林翠竹林寒涧肃C绝:哀转久绝沿溯阻绝D素: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3.一词多义(1)自三峡七百里中从(2)沿溯阻绝断自非亭午夜分——如果哀转久绝——消失(3)或王命急宣——有时(4)则素湍绿潭——白色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有奇字素无备者——向来4.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D)A沿溯阻绝(顺流而下)B乘奔御风(奔驰)C夏水襄陵(河岸)D属引凄异(连续)5.下面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的翻译,请选出正确的一项(A)A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B向来碧绿的潭水里,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C平静的河流,碧绿的潭水,都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D平时碧绿的潭水里,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影子。6.选出最能概括本文段内容的一项(B)A描绘了三峡夏季水流之急。B描绘了三峡四季的美丽景色。C描绘了三峡春冬之时的美丽景色。D描绘了打鱼人的悲惨生活。7.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①夏季:②春冬:③秋季:8.填写出描写三峡形势的语句。①体现三峡长的语句是:②体现三峡险的语句是:③体现三峡窄的语句是:④表现山河秀丽的语句是:9.文中的“良多趣味”指的是什么?10.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7.①水势迅急凶猛②景色秀丽奇绝③萧瑟凄凉8.①三峡七百里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③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9.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10.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教学反思大英县实验学校2016年下期一年级语文教案设计:85大英县实验学校初中教案学科组:语文第周星期审核员:分管领导签字:课题答谢中书书设计者钟雪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教材分析重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难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教具课件教案学案课时教学补充教学过程简记一、情景导入,置身美景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二、作家作品简介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又被称为“山中宰相”。“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见课件大英县实验学校2016年下期一年级语文教案设计:863、陶弘景的文章就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写了哪些景物?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4、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课件)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四、精读课文,赏析美景(课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再次: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最后: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五、归纳总结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六、板书设计见课件教学反思大英县实验学校2016年下期一年级语文教案设计:87大英县实验学校初中教案学科组:语文第周星期审核员:分管领导签字:。课题记承天寺夜游设计者钟雪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3、反复诵读,感悟意境。4、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教材分析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难点理解“闲人”的含义。教具课件教案学案课时教学补充教学过程简记一、导入新课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文题)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苏轼(1036~1101),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键,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传甚广。《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大英县实验学校2016年下期一年级语文教案设计:88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导学生朗读①读准字音:相与(yǔ)藻(zǎo)荇(xìnɡ)②读出节奏: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听朗读,要求听准读音、停顿,体悟作者感情2、再读课文后,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抢答(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①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②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如一泓积水一般清澈透明。③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水中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
本文标题:一年级六单元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34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