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一教师了解研究学生能力提升
提升教师“研究学生”的能力“研究学生”,是一个我们常挂在嘴边,却又无法真正说清楚、搞明白的话题,也是一个在当下教育内涵发展阶段极具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的命题,也是“回归教育本原、遵循发展规律、落实以人为本”的题中之义。近期有一本十分畅销的教育书,叫《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作者是一位获得“全美最佳教师奖”的优秀教师雷夫,讲述的是他如何创新教育方式,把大多来自于贫困或移民家庭的普通孩子变成热爱学习的天使,并用热情的教育态度,把教室变成温暖的家,为孩子们获得不凡成就奠基。这位优秀教师提倡建立彼此信任的没有害怕的教育,认为“教师可以带班级,但决定这个班级走向优秀或平庸的却是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他强调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奖品,认为“再多的掌声也比不上学生们所经历的探索,以及为每一次学有所获而付出的努力,因此过程就是一切”。我想,在这个56号教室里之所以会发生奇迹,就在于这位教师对学生的深刻研究。“研究学生”需要重点关注的两个问题首先,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研究学生不是一项外在叠加的研究任务或工作要求,而是教师最基本能力,并且应该是伴随在教师职业生涯过程的永远追求。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每一个病人走进医院时,医生总是会对其进行预检,通过望闻问切,推测其病因和病情发展的可能性;然后以药物或其他手段对疾病进行控制,并观察分析这种控制是否有效,判断有没有必要调整治疗计划;针对一些疑难杂症,病人长年累月地不见好转,医生还要持续观察,甚至会诊,制订或调整治疗方案,期待妙手回春。从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病人是医生工作任务的本原,因而研究病人就是医生融于职业“血液”中的能力,而且为了医术的不断精进,研究更深入就成为其职业生涯中的永远追求。当然,学生不是病人,但一个孩子走进学校,要让他充满情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并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教师就应该认真研究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依据他们的心智特征来确定教育教学的实施方案。现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教材和教法的研究上、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经验的交流和总结上比较多,这当然需要,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的研究却比重太轻。因此,我想说的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具备研究学生的能力,那么他的教育教学能力是不完整的,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好教师”。其次,研究学生不是教师依据个人的主观意愿或教学经验来预设与实施,而是建立在平等与信任基础上对学生真实内心世界的洞察与分析。没有完全宽松的环境的话,学生就无法说真话。现在有不少学校开展的调查研究并不科学,许多对学生进行研究的问卷,其题目本身就带有教师个人较强的主观愿望,让聪明的学生们一下子便能领会出题的用意,并用“教师希望看到的答案”来替代真实的想法,导致研究结果的不准确。近期有一项来自11个国家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8岁至14岁的少年儿童已经具有独立的品牌偏好,并受日益发达的媒体影响,控制和影响着父母60%的消费选择,他们决定着全球每年3000亿美元的消费,影响着1万亿美元以上的消费选择。这些数字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的,这一代学生拥有被消费主义过早侵蚀的人生履历,他们的行为方式或思考角度往往超越教师们的经验判断。“我们真的了解坐在眼前的这些学生吗?”这是每个教师必须重新审视的问题。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作者告诫每一位同行,“当我们越是想让孩子们达到我们所设定的目标时,我们往往离目标越远。”我想,作为教师应该回到教育的起点,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并在孩子的世界里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研究我们正在面对的学生今天的青少年学生,生于上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初,他们的父母大多是60后,在改革开放之初开始迈入社会,这些父母们的青年时期正是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度过的,因而对子女的教育更自由开放,过去那种绝对服从的教育观念已逐渐被竞争、消费等符合市场经济的教育法则所取代。受社会变革和成长环境的影响,这一代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所能享有的物质生活和思想空间日渐丰富和宽松,从他们懂事起,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就有了手机和网络,出国也不再遥不可及。因此他们在许多方面显现出新的群体特征和时代烙印:比如民族责任意识较强但爱国理性不足;悦纳西方文化但渐离民族优良传统;基础知识扎实但实践能力不强;乐于追新求异但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创新和突破的能力薄弱;强调自我实现但却反在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中间实现生命本体价值的追求。这些特征必须得到教育的关注和回应。除此之外,有一个现象更值得我们特别关注,那就是这一代正在面临“童年的消逝”。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三方面理由:第一,学习环境的改变。从童年到成人,原本是一个有序学习的过程。以往,一些专为成人控制的信息,分阶段用儿童成长中能吸收的方式提供给儿童,让其循序渐进地掌握,逐步提升学习能力,从而步入成人。然而现在,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成人丢失了对信息的控制权,甚至在有些方面还不及儿童知道得多。当儿童有机会接触到从前秘藏在成人世界的信息时,他们就开始被逐出童年这个乐园了。第二,学习方式的变化。过去,人们在把直接经验传递给别人的过程中,语言至关重要。但语言的学习并不是那么容易,成熟的阅读所需要的识别能力,是要经过一段长时间学习才能获得的。而现在这一切却变得简单--语言学习逐渐向图像学习过渡,生活世界正受着虚拟世界影响。当信息的传播通过手指的比划就可以实现时,人们的想象空间开始减少。这些现实正在改变和威胁着学校教育,因为学校用文字和理性支撑起来的学习过程,比接受电视或网络信息难多了。第三,读写能力的衰退。电视与网络文化带给我们什么?一是稍纵即逝、层出不穷的新闻,几十秒时间,让你来不及思考;二是对一个事物的判断从逻辑判断向审美判断转化;三是信息的大量堆砌,一个孩子还没有来得及提出问题,就被给予了一大堆的答案;四是电视与网络将“现在”大大的放大,迫使人们把即刻满足的需要和对后果漠不关心的接收方式视为正常。这一切,都将导致儿童读写能力的衰退。当读写能力、学习环境与方式都在逐渐改变的时候,原先那个“童年”也就逐渐消逝了。也许这一切都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一代学生的变化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教育的方式,因此,我们的教师只有敏锐地捕捉到这些新动向,深入地研究教育对象身上正在发生的微妙而又迅速的新变化,才能做出积极应对来有效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对如何研究学生的几点认识青少年学生面对三个世界的教育:知识世界、社会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知识世界的教育,主要通过学校教育来完成。它是通过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过程,使人的知识结构趋于完善,知识储量趋于丰富。社会生活世界的教育,需要通过教育回归生活、学校融合社会的途径予以有效实施。而心灵世界的教育最复杂、最奥妙,要由教师引领学生认知、体验、感悟、抉择、践行,才能寻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园,这是教师研究学生的重点领域。学校教育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就必须关注学生成长的三个世界,使学校和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研究学生,就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今天的教育教学需要更多地关注每一个学生,走进学生心灵。需要教师通过与学生更多的情感交流,更加深入而细致地了解学生的需要、动机和情感特征,进而更加个性化地、灵活深入地关注和处理学生情感发展的差异性、丰富性,达到促进学生情感发展、实现认知和情感协调的目标。研究学生,就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今天教育教学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主动地探究和发现,让学生的学习充满着探究的快乐。教学要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就应该更加细微地去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允许学生选择适合他自己的方式学习。研究学生,还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和叠加,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是将所获取的知识、信息与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的过程。缺少生活经验的课程,是不完整的课程;缺少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关注,是不完整的教育关注。学校教育效果常常源自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关注,关注的内容不同,所引发的后继教育教学活动和效果也不同。有效的教学从研究学生开始,而研究是为了让教师选择合适的教育策略,特别是寻找教育契机,实现出神入化的神奇效果。因此,学校要引领教师提高关注学生的能力,掌握关注学生的方法,优化关注学生的过程,提高关注学生的效果,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上海市不少区县与学校已经迈出了良好的第一步,长宁区提出的“小学快乐学习,初中有效学习,高中综合学习”的理念;静安区提出的“N项体验计划”和“学习设计”;黄浦区提出“办学生喜爱的学校,做学生喜爱的教师”等,这些都是研究学生的结果。两年前的教学工作会议,我们强化基本环节对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现在当上海教育进入内涵发展的“深水区”,在追求规范的同时,我们更应强调特色和多样,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不同需求,而要做到这点,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充分而持久的研究,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向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育。
本文标题:一教师了解研究学生能力提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39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