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3酶与ATP五年高考A组2008午高考题组一、选择题1.(2008上海生物.12,2分)β—半乳糖苷酶能催化乳糖生成半乳糖和葡萄糖,但不能催化麦芽糖分解为葡萄糖。这表明,β—半乳糖苷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丸高效性B.专一性C.稳定性D.多样性1.Bβ—半乳糖苷酶能催化乳糖分解,而不能催化麦芽糖分解,说明酶具有专一性。2.(2008广东生物,6,2分)关于蛋白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蛋白酶是蛋白质B.蛋白酶可以作为药品治疗某些疾病C.蛋白酶可以水解所有的肽键D.利用酶工程可以提高蛋白酶的稳定性2.C蛋白酶具有专一性,并不能水解所有肽键,蛋白酶可以作为药品治疗消化不良等疾病。3.(2008人天津理综,6,6分)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人长时间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中每摩尔葡萄糖生成ATP的量与安静时相等②若细胞内Na+浓度偏高,为维持Na+浓度的稳定,细胞消耗ATP的量增加③人在寒冷时,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细胞产生ATP的量增加④人在饥饿时,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难以达到动态平衡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B安静时肌细胞进行有氧呼吸,而剧烈运动时肌细胞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所以消耗等摩尔的葡萄糖生成的ATP的量比安静时多。Na+主要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若细胞内Na+浓度偏高,为维持Na+浓度的稳定,需经主动运输运到细胞外,此过程消耗ATP。人是恒温动物,当人在寒冷环境中时,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代谢增加,细胞产生ATP增加。饥饿状态下,ATP和ADP相互转化缓慢,但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仍处于动态平衡。B组2004—2007年高考题组一、选择题1.(2004江苏生物,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下列关于酶的论述错误的是()A.有些酶是核酸B.酶的数量因参与化学反应而减少C.酶的活性与pH有关D.酶的催化效率很高1.B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的酶是RNA,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并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在反应的前后酶的数量不改变。2.(2005全国I,4)将小麦种子分别置于20℃和30℃培养箱中培养4天,依次取等量的萌发种子分别制成提取液I和提取液Ⅱ。取3支试管甲、乙、丙,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然后按图3—1加入等量的提取液和蒸馏水,45℃水浴保温5分钟,立即在3支试管中加人等量斐林试剂并煮沸2分钟,摇匀观察试管中的颜色。结果是()A.甲呈蓝色,乙呈砖红色,丙呈无色B.甲呈无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C.甲、乙皆呈蓝色,丙呈砖红色D.甲呈浅砖红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2.D20℃和30℃培养条件下相比较,30℃时淀粉酶的活性相对较高,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成麦芽糖的速率更快,相同条件下产生的还原糖更多。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还原糖越多显色越明显。斐林试剂本身为蓝色。3.(2005上海生物,21)图3—2为某酶在不同温度下反应曲线和时间的关系,从图中不能获得的信息是()A.酶反应的最适温度B.酶因热而失活C.酶反应生成物量与时间的关系D.酶反应速度和酶量的关系3.D酶是生物体内的催化剂,其催化作用受温度、pH的影响。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该酶同化作用的最适温度是50℃;70℃时是一条直线,说明酶因受热而失去活性;50℃以下时,随着时间的增加,其生成物量逐渐增多,说明生成物量与时间的关系。4.(2006广东生物,27)下表是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设计及结果。注:+”表示有;“—”表示无。此行“+”的多少代表颜色的深浅。根据实验结果,以下结论正确的是(多选)()A.蔗糖被水解成非还原糖B.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还原糖C.淀粉酶活性在60℃时比40℃高D.淀粉酶对蔗糖的水解具有专一性4.BC读表格中的信息可知:淀粉酶能够催化分解淀粉(试管①②③),而对蔗糖不起作用(试管④⑤⑥),说明酶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从砖红色的深浅可以看出,不同温度条件下,淀粉酶对淀粉的水解作用不同,以60℃时最高,说明酶的催化效率的高低受温度的影响较大。5.(2006天津理综,5)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A.线粒体是蓝藻细胞产生ATP的主要场所B.光合作用产物中的化学能全部来自ATPC.ATP分子由1个腺嘌呤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D.细胞连续分裂时,伴随着ATP与ADP的相互转化5.D蓝藻属于原核生物,体内没有线粒体结构。光合作用产物中的化学能全部来自于光能。ATP分子由1个腺苷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细胞连续分裂时,需要消耗能量,伴随着ATP与ADP的相互转化。6.(2007上海生物,31)图3—3表示不同温度下酵母菌发酵时气体产生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由图可知()①有多种酶参与②最适pH是7③最适温度是40℃④50℃时酶逐渐失活⑤0℃时酶逐渐失活A.①③B.②⑤C③④D.④⑤6.C该图只反映出不同温度下酵母菌发酵时气体产生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不能反映出是否有多种酶参与,也看不出最适pH是多少。0℃时酶的催化活性极低,但是低温不会使酶变性失活,高温和强酸、强碱才会导致酶失活。7.(2007海南生物,7)下面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质和细胞核中都有ATP的分布B.ATP合成所需的能量由磷酸提供C.ATP可以水解为一个核苷酸和两个磷酸D.正常细胞中ATP与ADP的比值在一定范围内变化7.BATP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中都有ATP的分布。ATP分子是由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和三个磷酸基团组成的;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磷酸基团组成一个核苷酸,所以ATP可以水解为一个核苷酸和两个磷酸。正常的细胞中ATP和ADP时刻进行着相互转化,所以ATP与ADP的比值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磷酸不含有能量,ATP合成时所需要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所释放的能量和光合作用中光能转化成的电能。二、非选择题8.(2007重庆理综,31)甘薯和马铃薯都富含淀粉,但甘薯吃起来比马铃薯甜。为探究其原因,某兴趣小组以甘薯块根和马铃薯块茎为材料,在不同温度、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理30min后,测定还原糖含量,结果表明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甘薯的还原糖含量见下表:(1)由表可见,温度为70℃时甘薯还原糖含量最高,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2)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了确认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的原因,请完成以下实验:实验原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备选材料与用具:甘薯提取液(去淀粉和还原糖),马铃薯提取液(去淀粉),二苯胺试剂,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和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等。实验步骤:第一步:取A、B两支试管,在A管中加入甘薯提取液,B管中加入等量的马铃薯提取液。第二步:70cC水浴保温5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____________。.第三步:70℃水浴保温5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再各加入___________。第四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马铃薯不含还原糖,但吃起来略带甜味,这是由于____________的作用,食用马铃薯后消化分解成的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后发生的代谢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答案:(1)还原糖的产生是酶作用的结果,酶具有最适温度(2)不含淀粉酶(3)实验原理:①淀粉酶水解淀粉产生还原糖②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实验步骤:第二步:等量淀粉溶液第三步:等量斐林试剂第四步:沸水浴加热煮沸1-2min实验结果:A管出现砖红色,B管呈蓝色(4)唾液淀粉酶氧化分解为C02、H20及释放能量;合成糖原(肝糖原、肌糖原);转变成非糖物质(脂肪、某些非必需氨基酸)解析:(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温度升高,还原性糖的含量先增后减,而酶的作用具有这个特点,故还原糖的产生是酶作用的结果,酶具有最适温度。(2)甘薯出现还原性糖是因为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结果,那么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的原因则是因为不具有淀粉酶。(3)由于题(2)中认为马铃薯不含还原糖是因为没有淀粉酶,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确认是否真的无淀粉酶。淀粉为非还原性糖,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还原糖,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根据其溶液颜色即可判断是否具有还原糖,从而推断是否具有淀粉酶。实验设计时必须遵循单一变量原则,第一步中已经有一个变量——甘薯提取液和马铃薯提取液,其中都已经去除了还原糖和淀粉,因此判断是否有淀粉酶就要加入底物淀粉,再加还原糖的检测试剂——斐林试剂,斐林试剂需要的条件是沸水浴加热煮沸1~2min,由于本实验是验证实验,因此实验结果应该与预想的相同,即甘薯有淀粉酶而马铃薯无淀粉酶,故A有还原糖,出现砖红色沉淀,B无还原糖,显现斐林试剂的颜色(蓝色)。(4)吃马铃薯的时候,由于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将马铃薯中的淀粉水解产生麦芽糖,故吃起来略带甜味;葡萄糖吸收进入细胞后的代谢变化主要有三种:①氧化分解为C02、H20及释放能量;②合成糖原;③转变成非糖物质(脂肪、某些非必需氨基酸)。9.(2007宁夏理综,281)将某种玉米子粒浸种发芽后研磨匀浆、过滤,得到提取液。取6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溶液后,分为3组并分别调整到不同温度,如图3—4所示,然后在每支试管中加入少许等量的玉米子粒提取液,保持各组温度30分钟后,继续进行实验(提取液中还原性物质忽略不计):(1)若向A、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的班氏试剂或斐林试剂,沸水浴一段时间,观察该二支试管,其中液体颜色呈砖红色的试管是______;砖红色较深的试管是______,颜色较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变色的试管是______,不变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向B、D、F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碘液,观察三支试管,发现液体的颜色都是蓝色,产生该颜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以上实验的三种处理温度不一定是玉米子粒提取液促使淀粉分解的最适温度。你怎样设计实验才能确定最适温度?(只要求写出设计思路)9.答案:(1)A和CC淀粉酶在40℃时活性相对较高,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产生的还原糖多E酶失活(2)剩余的淀粉遇碘变蓝(3)在20℃和100℃之间每隔一定温度设置一个实验组,其他实验条件保持一致。以反应液和上述试剂(或答碘液或答班氏试剂或答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的程度为指标确定最适温度。解析:种子萌发时,要把大量的淀粉转化成小分子可溶性糖类(如麦芽糖)供生命活动利用,所以玉米子粒的提取液中含有大量的淀粉酶。在A、C、E三支试管中,E试管的温度已经导致酶失活了所以不会产生还原性糖,A和C试管中玉米子粒的提取液中的淀粉酶都可以催化淀粉水解产生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但是A中的温度比较低,所以酶的活性比较低,产生的还原性糖比较少,因此与斐林试剂最终产生的砖红色比较浅。B、D、F各个试管中的淀粉都不会或者不完全被水解掉,都会与碘液发生反应产生蓝色。实验的温度是20℃~100℃,20℃比40℃时的颜色要浅,说明酶活性的最适温度一定高于20℃,100℃时酶活性已经丧失,所以可以在二者之间设置一系列温度梯度进行实验,但
本文标题:专题3酶与ATP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46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