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专题一-专题二的重点
专题一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基本要求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创立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发展要求知道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基本要求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措施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列举汉代州的设置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发展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知道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第四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基本要求.了解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及演变,了解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及评价。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发展要求理解清朝的边疆政策。认识从专制到民主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的。专题二第一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基本要求知道周朝的建立;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通过对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发展要求了解“家天下”制度的开始;理解商朝的政治特点。基本要求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知道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简述《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认识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到严重践踏,中国由独立主权国家沦为受列强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要求了解19世纪末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认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及其影响。第二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基本要求概述三元里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体会中国近代爱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发展要求概述左宗棠收复新疆、义和团反帝运动和中国军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事迹,认识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周朝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于镐京。(二)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1、分封制(1)内容:西周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2)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3)主要诸侯国:周武王时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深入东北最远的姬姓贵族),周公长子代表周公受封于鲁(姬姓贵族封国中位据最东)。周成王时商朝旧贵族微子封于宋地。(4)诸侯权利:世袭统治权(5)诸侯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6)作用及影响:①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三个有利于)有利于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周的文化形式在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覆盖。②消极影响:西周后期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消弱。2、宗法制(1)含义: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3)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大宗与小宗: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早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制)。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史实:分封制、商代的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西周的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但也是政治实体,诸侯以嫡长子继承享有世袭统治权)。▲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秦的统一1、统一的过程:(1)统一六国: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2)向北开疆扩土:公元前215年蒙恬率秦军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次年渡河攻占阴山地区等边境军事要地,并修筑长城,修直道;(3)向南开疆拓土:公元前220年屠睢统兵征讨岭南,于公元前214年平定岭南,置桂林郡、南海郡、象郡实施军事、行政管理,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并开凿沟通湘水和漓水的灵渠,便利了兵员和军需的补充;(4)向西南开疆扩土:在“西南夷”开辟“五尺道”交通路线,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2、统一的影响:①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持续了数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②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分别对应过程①和②③④)(二)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1、郡县制的建立(1)郡县制的建立:①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②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2)郡县制的内容及特点:①内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县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亭”.②特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3)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2、皇帝制度的建立(1)皇帝制度的建立: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2)皇帝的地位及权力: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3)特点:皇权至高无上(4)皇帝制度建立的影响:皇帝制度的建立使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1)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始皇时期确立的郡县制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标志。此后历朝历代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与发展。(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①对秦朝的影响: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三个有利于)②有利于对疆域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③有利于经济发展。消极影响:中央集权的使用失度,激化矛盾,导致秦朝的灭亡。②对后世的影响:积极影响:具有开创性,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官僚政治体系的基本格局,经历代的调整与补充,成为中国古代主要的政治制度;消极影响:步入近代由于无法适应时代需要而遭抛弃。▲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又称“内朝”,有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中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的政事先做出决策。(二)唐朝三省六部制1、内容:(1)唐代中央设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和尚书省(执行),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唐初,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等同于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2、评价:①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加强皇权;②三省互相合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③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完善。(三)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①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②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③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四)汉朝州刺史的设置1、时间:西汉汉武帝时期。2、设置: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3、职责: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五)元朝的行省制度1、内容:(1)元朝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的制度;(2)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即陕西、甘肃、辽阳、河南江北、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江西、岭北行省。(3)此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中书省(直辖“腹里”)和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至此西藏正式纳入中央版图。2、行省与中央的关系:(1)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2)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3)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央诏旨,行政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4)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5)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3、意义: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②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有极大意义。③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六)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中央日益集权于皇帝)2、史实:(1)汉朝(汉武帝限制相权的措施):①频繁更换丞相;②任用布衣为相;③设中朝(2)唐朝:①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②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等同于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3)宋朝:①宋朝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同平章事的行政权;②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③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权。(4)明朝:①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皇帝直接统率六部;②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明永乐帝为解决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带来丛杂政务缠身的弊端而设立内阁制。(5)清朝(清朝设立军机处):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七)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1、特点: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日益集权于中央)2、史实:(1)秦朝:①秦朝建立郡县制,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②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2)汉朝:①西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②后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③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作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3)元朝:①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②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1、设立: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明永乐帝为解决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带来丛杂政务缠身的弊端而设立内阁制。2、职权:①内阁是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②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③为防止内阁演变为事实上的丞相,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二)清朝的军机处1、时间:雍正年间2、直接原因: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3、根本目的:加强皇权;4、特点:①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②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较高。③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5、作用:①军机处的设立,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②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三)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有双重影响:①积极影响: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繁荣、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②消极影响:它在思想文化的控制、特务统治的腐败、人民处境的恶化等方面起着消极作用。2、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其消极因素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鸦片战争的背景(1)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2)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减衰,
本文标题:专题一-专题二的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48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