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史
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文明专题概述政治文明指人类政治生活渐获进步的历史过程和积极成果,包括政治意识、政治制度、政治组织、政治行为等内容。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从国家诞生起,其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线索之绵长、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所无与匹畴的。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第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第二,专制主义严密,延续时间长且日益强化。在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专制制度和带有某种血缘温情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专题结构阶段特征内容夏、商、西周早期国家出现;逐步形成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春秋战国分封制度瓦解;中央集权制度萌芽各国变法改革,普遍建立君主集权的政治制度,如商鞅变法中的“废分封,行县制”;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为这一制度奠定理论基础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范围的确立皇帝制;三公制;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西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与发展“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察举制隋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宋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宋代通过“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宰相权力;元代实行行省制明清(鸦片战争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明代废除宰相制度代之以内阁;清代设立军机处专题梳理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①相关史实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禹子启破坏禅让惯例,传位于自己的后代。从此王位在家族内传承,或父死子及,或兄终弟及。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②评价王位世袭制保证了最高统治集团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防止最高权力之争引起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2.分封制①相关史实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他和其弟周公旦先后两次实行分封。②目的:拱卫王室,建立有效统治。③受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④受封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⑤分封制的作用:加强统治,拓展疆域。⑥分封制的瓦解:分封制的维系以周王对诸侯的绝对权威为前提。西周末年,王室逐渐衰微。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混战,分封制名存实亡。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无视周王地位。商鞅变法正式“废分封,行县制”,分封制瓦解。3.宗法制①概述: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其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②核心:嫡长子继承制。③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④作用: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其主要原则及内容如嫡长子继承制,对中国文化产生长期影响。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1.释义君主专制指由掌握无限权力的君主实行专制统治,“既无纪律,又无章法,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心情领导一切”(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形式,指的是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示国家政权全部集中于中央政府,而各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毫无独立性可言,只能根据中央的指令办事。2.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①皇帝制统一全国后,秦王赢政将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权至高无上。皇帝制度经秦朝建立,皇帝所拥有的不可分割和不可转让的最高国家权力在后来的王朝得到不断强化。西汉时,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说,又为皇权披上了神权的外衣。②秦朝的三公制秦朝在中央设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诸卿;以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监察百官;又设太尉管理全国军务。③西汉的内外朝制度汉武帝以尚书令、侍中等内朝官职参与国家大事,以削弱外朝丞相权力。④隋唐的三省六部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渐形成三省体制。唐朝时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六部分工明确细密,便于提高行政效率;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形成中央决策层,便于集思广益。⑤宋朝对相权的分割宋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⑥元朝的中书省元朝以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位高权重。⑦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宰相制度的废除: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但也使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机能大为削弱,政治的正常运作受到严重影响。内阁的出现:废相使皇帝负担加重,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决策,从此出现“内阁”。后地位提高,掌握票拟权,首辅权力更大。但内阁并非法定机构而是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和职权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⑧清朝的军机处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要,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又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品级不高,负责上传下达,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运作具有“简、速、密”的特点,不仅提高行政效率,且将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空前加强。3.地方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①秦朝的郡县制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郡下设县。郡守为郡最高行政长官,上承中央命令,下督所属各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②西汉的郡国并行制汉初经济残破,国力凋敝,无力对全国实行直接统治;汉高祖又错误吸取秦朝灭亡教训,“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分封同姓子弟在地方建立王国,遂导致郡县、封国并存,地方王国坐大,威胁中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以嫡长子继承,其他子弟分割土地为侯,王国力量削弱,中央集权得以加强。③唐朝的藩镇割据唐中期朝廷在地方设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自主权,并控制财权和武装,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中央集权。④北宋的地方分权鉴于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分裂混乱的教训,宋太祖以“强干弱枝”为指导思想,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赋税除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都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了地方分裂叛乱,造成稳定的政治局势,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但也造成“三冗”严重和积贫积弱的局面,至北宋中期导致严重的统治危机。⑤元朝的行省制元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治人数众多且文化先进的汉族和其他民族。为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统治,推行行省制度。除河北、陕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权力较大,受中央节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4.从举荐到科举的演变①察举制为选拔、管理人才,汉朝实行以察举制为主的选官制度。汉武帝时独尊儒术,以儒家推崇的“孝”、“廉”为名目,以品行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②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用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作为选官标准。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因此他们往往不注重才能。而才能出色但出身低微的人则很难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种制度已无法继续。③科举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进一步完善。该制度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但读书人皓首穷经,容易忽视实用性的学问。明清时期,为严厉控制读书人的思想,规定科举命题集中于四书五经范围内,考生答卷不得有个人见解,必须采用八股文的形式。儒生只知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一旦考中大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八股取士败坏了明清两代的学风,造成“万马齐喑”的局面。三、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特征1.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西周建立后,统治者确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以父子血缘关系来维系王权的稳定和威严,实现对天下的有效统治。春秋以后,西周分封制度开始瓦解,但宗法制度的重要原则与内容,如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宗庙祭祀等,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血缘关系政治化和政治关系家族化,导致“家国同构”的格局。2.君主专制君主专制是自秦朝以来两千年间,中国国家形式和政治制度的核心部分。中国君主专制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为:帝位终身制。即帝王一旦登极,便终身为皇帝。它贯穿着宗法家长制的原则,体现了皇权的不可让渡性,也赋予皇帝制度以封闭、保守、僵化、停滞等特点,皇帝本人的素质、好恶,往往给政治以决定性的影响。皇统世袭制。即把帝位视作皇帝一家一姓的私产,其特点是直接以法沿传继承,他姓不得染指,表明皇权的不可外移性。但由于嫡长子继承制具有明显缺陷(嫡长子凭借血缘关系承继皇位,其政治素质与才干往往与其所负有的使命相去甚远),而帝位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又为众皇子所觊觎,因此围绕帝位继承权的斗争,历代不绝于书。皇权没有约束,不受监督。历代帝王高居于最高立法者、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的帝位,对臣下有绝对权力,但臣下却没有约束和监督帝王行为的任何权力。尽管曾有“廷议”、“封驳”等制度,也有“犯颜直谏”的佳话,部分帝王还有“兼听”、“纳谏”的举动,但这充其量不过是帝王在行使最高权力时的补充方式和手段,不能削弱皇帝决策的独断性。3.中央集权自秦以来,地方政府无立法权,在司法、财政、军事诸方面均无自主权,必须受制于中央政府,地方官员的任免迁转悉归中央,地方行政长官必须向中央政府负责并接受中央的监督。长期实行的中央集权制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与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但也赋予地方政治以保守性。而高度的中央集权必然要求舆论一律,因而禁锢思想势在必行。中央集权政府必然需要庞大的官僚队伍和职业军队,巨额的官俸与军饷必然加重民众负担。4.官僚政治秦朝首创官僚政治格局,此后历代不断有所损益,逐渐形成体系完备、历史久远、发达的文官制度。其选拔、考绩、监察、迁转、赏罚、品级等内容,在世界各国政治制度史上均首屈一指。专题检测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60分。1.《孟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C.西周初分封制D.西周末王室衰微2.“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则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大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君主专制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3.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来维护统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分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原商代贵族也可能分封为诸侯②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的最大特点,但嫡长子不一定是长子③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大宗④周礼是一种尊卑等级名分制度,以一整套礼仪规范指导人们的衣食住行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4.春秋时期,周礼逐渐崩溃。它在政治上最突出的表现是A.各国普遍进行改革B.“礼乐征伐自天子出”C.“礼乐征伐自诸侯出”D.奴隶起义频繁5.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①重农抑商②“燔诗书而明法
本文标题: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49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