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一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一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命题思路与得分点1.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1)最早抗战:中国共产党最早高举全民族抗战旗帜,最早组织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以局部抗战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2)组织抗战: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抗日力量。这条统一战线没有共同纲领、没有共同的组织形式,是两党和两个军队的合作,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巩固和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领导抗战: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为全民族抗战指引了胜利方向。(4)艰苦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在敌后战场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1)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2)世界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具有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3)当代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3.抗日战争胜利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的重要地位(1)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展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2)策应与配合盟国作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战略上策应和支持了盟国作战,配合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行动,制约和打乱了日本法西斯和德意法西斯战略配合的企图。(3)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中国积极倡导和推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并为创建联合国和建设战后国际新秩序作出了历史性贡献。1942年1月1日,以中、美、英、苏四国为首的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中国政府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联合国制宪会议,会议讨论并签署了《联合国宪章》,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4.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前一个任务是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后一个任务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创造条件。抗日战争的胜利改变了中国任凭列强宰割奴役、濒临亡国的历史,改变了中国一盘散沙的历史,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的敌后游击战争相互配合,第一次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3)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奠定基础。中华民族在抗击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所激发出来的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因胜利而树立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军民通过自身抗战努力而重新确立的大国地位,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5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1)决定因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2)关键: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3)重要法宝: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4)外部支持: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进程中,苏联、美国、英国等反法西斯盟国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宝贵的人力物力支持。6.局部抗战与全国性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1)局部抗战与全国性抗战是抗日战争两大发展阶段,既有统一性,也有差异性。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1937年七七事变是全国性抗战的开端,二者之间即为局部抗战。一方面,局部抗战与全国性抗战具有统一性。局部抗战是全国性抗战的基础和准备,全国性抗战是局部抗战历史的继续和发展。我们既要充分肯定全国性抗战,也要充分肯定局部抗战,二者不可偏废。(2)两个并存战场的出现,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特点,是民族史上的壮举,战争史上的奇观。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分别由国共两党主导。正面战场在战略防御阶段起着主战场的作用。后来,由于国民党当权者采取了消极抗战的政策,正面战场的作用受到严重影响。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逐渐取代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作战形式,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敌后战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起到了改变整个战局发展的战略作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持的关系。7.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习近平主席指出:“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共同引以为戒。传承历史,不是为了纠结过去,而是要开创未来,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铭记历史”的要求内涵丰富:(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三个“牢记”: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牢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牢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2)强调血的教训不能忘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任何人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正确历史观,牢记历史的启迪和教训。(3)强调要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8珍爱和平,开创未来(1)为了和平,就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了和平,中国将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中国人民将坚持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坚决捍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这一举措表明中国始终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诚意和决心,展示了中国推动国际军控和裁军的积极的负责任态度,使西方抹黑中国阅兵的“秀肌肉”论不攻自破,有力地回应了“中国军事威胁论”,既显示了中国的自信,也有利于实现强军目标。二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善于处理矛盾命题思路与得分点1、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分析求同存异处理矛盾,实现和谐共处(1)概念:矛盾即对立统一。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2)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斗争性是同一性存在的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制约着斗争的形式范围和规模。(3)应用:以“和”的思想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文化价值观之间的非对抗性矛盾。要求以求同存异的方式处理矛盾以期达到矛盾的和谐统一。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分析矛盾双方相互吸收借助,向对立面转化实现互利共赢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同一性的作用:利用、吸收、转化。第一,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第二,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2)斗争性的作用:量变、质变。第一,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第二,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应用:各种矛盾的转化。矛盾双方相互借助利用,向对立面转化实现事物发展。3、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分析理论与实际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处理矛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概念: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既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又是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2)关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离开特殊性的普遍性。另一方面,任何特殊性中都包含着普遍性,也没有离开普遍性的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普遍性与特殊性可以相互转化。(3)应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4、运用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说明处理问题要全面与重点相结合,防止片面的看问题的一点论与不分主次的均衡论(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1)两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2)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同时兼顾次要矛盾,注意支流。(3)应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这是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哲学基础的揭示。三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命题思路与得分点1.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原因。(1)中国外交的一贯追求: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我们党立足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在主要大国中率先把实现合作共赢确定为国际间交往的根本目标,符合中国外交的一贯追求。(2)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新中国外交实践的延续。中国人民从自身的经历中深深懂得,得道才能多助,合作才能共赢。(3)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更应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2.新型国际关系的表现(1)新型国际关系,新在合作共赢。历史上,国际秩序的基本原则曾以大国、强国或者霸权国家之间的实力均衡为基础。而今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主张不再以盟友和非盟友来排队,不再搞阵营划分,而是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中美推进各领域务实交流合作,以建设性方式管控分歧和敏感问题,确保中美关系朝着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正确方向发展。中英决定构建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启两国关系“黄金时代”,践行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中非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一致同意,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新型国家关系强调合作共赢,意味着要摒弃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拒绝赢者通吃,共同发展,携手前进,建设命运共同体。(2)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合作共赢是有底线的,坚决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是中国外交的神圣使命。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在涉及我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我们
本文标题:一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53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