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七个怎么看-读书笔记
《七个怎么看》——读书笔记《七个怎么看》这本书是有关于理论热点的读物,它紧密联系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我国当前广大民众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和有针对性的回答。在学习此书之后,感到受益匪浅,意通过这篇读书笔记,联系当下的一些新闻和时事发表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感概。《七个怎么看》所讨论的问题的涵盖面很广。比如有从宏观上来考察我国发展现况的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有切身关系到我们学生利益的怎么看教育公平和怎么看就业难问题,有关系到中国广大老百姓生计的怎么看房价过高和怎么看看病难问题,有关系到社会体制方面的怎么看分配不公问题,还有是从古至今一直备受重视的怎么看腐败现象问题。书中所提到的这七个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大到政府官员,小到平民百姓,从国到家,从中央到地方,无不渗透着诸多难题。作为一名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同时作为一名身负国家大任的共产党员,我觉得非常有必要认真分析这七个问题下所隐含的社会问题的实质,有必要通过学习和思考来把握解决难题的方向和途径。作为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即将成为社会的主人,国家的命运将放在我们的肩上。为了将稚嫩的肩膀变得坚实强硬,我认为从现在起就开始积极地了解这些难题抑或是危机,思考如何面对以及如何解决,多一份责任感在心中。这些都是我在读书之后第一时间所产生的感慨。下面,我想选择七个问题中的怎么看看病难,谈一谈我在读书之后的体会看法。最近在网上经常可以看到类似于医生被患者砍伤的新闻,这类事故似乎不知何时开始接二连三的发生,这让大家开始担心起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来。这些事故的原因各不相同,从表面看来,似乎是患者对医生的诊断或治疗结果的强烈不满而产生报复心里,报复手段则是通过暴力方法来解决。也许,很多被砍的医生是极其无辜的,是患者不理智,太蛮横。可事情的发生总是有原因的,患者对医生似乎存在着强烈的仇视和抵抗心里,这种不满情绪甚至会一触即发,产生一些暴力和冲突事端。那么是何原因,竟让患者愤怒到这种非要通过暴力来宣泄自己的情绪的呢?我觉得矛盾可以归结为看病难的问题。那么看病究竟难在哪里呢?对于看病的难处,我觉得可能是过程太麻烦,要花很多不必要的钱,疗效时好时坏不能保证。而对于那些患有重症和绝症的患者们,我相信他们的体会要比我深刻得多。2009年7月,北京市卫生局组织了一次特殊的体验活动,活动内容是请一些著名大医院的院长分别到其他大医院当一天患者,目的是亲身感受普通群众是怎样看病的。结果很让人瞠目结舌,其中一位院长从排队挂号到离开医院共用了近7个小时,但真正看病不过20分钟。我觉得这位院长的看病经历看似很荒唐,但它的的确确反映了当前看病难的现实情况。对于这种看病效率不高的问题,我也有体会,我不禁想起了前一段时间的那次发烧经历:挂号要排长队,而且挂号后要自己找相应的科室去进行诊断,这些地方不在同一个楼层,而且很难找,有的竟连指示牌都没有标示。医生看病态度还好,看过我的病情之后说要进行血液化验,但必须先去挂号处交钱才能化验,验血后把报告单拿给之前那位医生,看过后她又要求我去拍胸片,重复了一次很繁琐的过程,这些地方又都不在同一个楼层。事实上,医生提出的这些检查是必要的,这点我很肯定,她的态度也很不错,但是我却觉得很委屈又有点生气,因为我本来就是生病的状态,这样折腾对当时的我来说很痛苦很吃力,最后拿药的过程也让我觉得出乎意料的繁琐。一次很平常的发烧就将近折腾了近2小时才挂上吊瓶,那其他的病呢,岂不是会更加麻烦,更加可怕?看一次病折腾了大半天的时间,可真正来看病的时间其实只有十几分钟。最直观的感受是“三长两短”——挂号、候诊、拿药时间长;医生问诊、检查时间短。这不仅让普通患者,比如我,感到身心疲惫,对于老人、孩子、残疾人、孕妇等患者来说,更是苦不堪言了。其次,看病的花费令人吃惊。一次普通发烧感冒,医生让我留院观察,最终计算了一下,大概花费了近200元,而且是在参加医保打了两折的前提下。据统计,2009年我国医院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为160元,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为5952元。一次住院费相当于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的1/3,是农民人均收入的1.12倍。至于经常要看病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医药费用负担不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还要连累到整个家庭。那些没有参加医保的群众,岂不是倍感负担沉重吗?有时候如果生了大病,还必须要去大医院才能治疗,那么对于偏远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人们来说,一旦需要看病则可能要跋山涉水,走上个十几公里,几十公里。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来说,医疗资源不足,技术薄弱,农民为了看病则可能要到县外、省外,甚至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大医院就医,这不仅增加了就医难度,对于本来收入水平就低的他们来说,无疑更加重了经济负担。所以有一种说法,一旦患上了重症、绝症,这辈子的努力和积蓄肯定都要被医院吸光了。有时候亲人的生命无法挽救,而且随之要倾家荡产,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其现实的悲哀。上面也只是列举了看病难的一些突出表现,难处其实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任务也很艰巨。读书到这,我也思考了一番,为什么看病会这么难,原因何在?在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我还是想先说说书中的观点。首先是政府的问题,政府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相对不足。我国人口占世界的1/5,但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总额的3%,这个数字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这样,医疗卫生费用就主要由家庭承担,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医院的趋利化,形成了“自劳自吃”的收入结构,对费用提高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其次是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的原因。目前我国总体卫生资源不足,配置不够合理。一些大医院过渡发展,而农村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欠发展;城市拥有七成的卫生资源,高新技术、优秀卫生人才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广大农村却只拥有三成的卫生资源。还有药品价格的虚高,相关部门监管不严,医保保障水平低等因素。书上涵盖的原因已经非常全面,但我也觉得还有一些原因在其中作用。首先是医务人员的教育培养方面存在不足,一个地方大大小小医院的医生水平参差不齐,而且我觉得医务人员还需要进行道德培养和服务意识的培训。尤其是道德意识,前不久网上热议的女医生,在自己的微博中口出狂言,对待患者的生命没有半点尊敬之情。有很多医生在服务过程中存在冷漠、高傲和自以为是的态度,在病人身体有着痛苦的同时,心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打击。这也是为什么患者会愤怒不已,我想重要的是态度,态度决定一切。那次发烧看病过程中,当我问到一个年轻的女护士拍胸片的地方怎么走的时候,她是爱理不理的也没回答我,我觉得很愤怒,但是没有爆发,虽然我不会砍她,但我相信我很可能会骂她。那有些火气大的人就可能使用暴力来发泄愤怒。那么医生们也应该注意自己是服务工作者,要树立患者至上的医患关系,态度必须要好,这是必要的要求,不是附加的要求。其次是医院各部门的分工太过于分散,以至于缺乏整体感,看病流程也繁杂低效,应该采取简化措施。问题分析清楚后就应该寻找解决途径。为了让群众看病更加快捷,书中提示到可以多设置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尽量设立在生活圈中。看外国有很多都是设有社区医院,私人诊所之类的。我也记得我家小区里也有社区医院,当时也去看过小病,不过里面医生比较少,工作时间也很短,看着比较荒凉。所以在提高医疗服务的便利性的同时,也应该保证质量和水平。人们的日常生活可以归为“衣食住行”四个方面,但却唯独忽略了“医”,如果没有健康作为前提,就不会去想什么衣食住行了;生病并不足为奇,人们常常会面对疾病的困扰,如果在“医”这条做不好,那么根据木桶效应,人们的生活水平依然是很低的,不能说衣食住行好了那就行了,得个癌症试试,我敢肯定气氛马上会变味。所以对于医疗机构应该更加普及到人们的生活中去,让社区医生成为居民的邻居、朋友,让医院不再成为可怕的地方,让看病不再成为麻烦的时,这在提高医疗服务的便利性、可及性和控制医疗成本、改善医患关系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还有一点,对于患者还有健康的人来说,应该多参加一些进行教育、预防保健等活动。我看电视上有健康一身清节目,里面给大家介绍各种保健知识,我听了之后感觉很受用,这也是长辈们最爱看的节目,因为他们的年龄很高了,更需要关注自己的健康情况。电视推广保健知识还不够,另一种设想就是,可以在社区居民中间广泛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活动,从预防为主、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入手,通过让居民少生病来缓解看病难。我觉得可以培养这种人性化的医患关系,看淡利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化解其中的矛盾。谈到这,我看其解决思路的初衷就是首先把问题分块化,缩小化,增加医疗机构的数量,达到让患者得到便利的目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会减轻大医院的负担。注意量的同时更要保证质。无论一个医疗机构有多么小,我觉得它都应该配备一流,服务齐全。就像神医喜来乐那样,一个人的小诊所,就可以开的风风火火,被人们誉为神医。我希望能多一些神医就好了,那么加大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就成了重中之重,不仅要提高医生的医疗技术,也要培养医生的服务水准,这是综合的,比如态度,道德伦理,服务方式等等。对于学医的同学们,我觉得现在开始就要专于学术,掌握过硬的本事,同时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还有一个值得尝试和发展的就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中医。我觉得中医是不同于西医的一种科学,也是一种具有丰富底蕴的医学文化。但是我们对于中国古代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做的并不是太够。首先应该把中医科学的教育开展起来,最好是全民学习,从医人员也应该掌握此项。其次是继续加大力度来研究中医科学,取之长而补齐短,进而做到中西结合,提高整个世界医疗理论水平,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设想。中医自古就发挥着它光荣的使命,从华佗开始生生不息地发展着,一直到今天,令西方医学界也为之仰慕。中医的前途很广阔,就看我们能不能抓紧把它开拓起来了。最后就是药价的降低问题。公立医院迫切需要深化改革,形成规范合理的政府投入机制,确保公立医院真正姓“公”。改革以药补医的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减少大处方和过度检查,进一步降低药品、医用耗材和大型设备检查价格。而公立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应该通过增加政府补贴来解决,这也就回到了之前提到的增加政府投入力度的呼吁。解决的思路大概就是这些,但实行起来当然会有难度。中国人似乎天生体质差,不知为何。当疾病袭来时,我们选择就医,我们选择信任医生。如果医生为了利,而利用病人的痛苦,把病人的病看作是摇钱树的话,那么生病就等同于绝望。似乎中国人就是喜欢窝里斗一样,鲁迅先生也曾弃医从文,他知道中国人真正需要治疗的不是身体,而是精神。这正是我所感悟到的。不仅要注意机制体制等宏观的改革和调控,更需要转变人们的想法,教育是重要的,是潜移默化的,端正态度和思想是重要的,为人父母医,把病人当作是自己的孩子一样细致地对待和治疗,那该多好!如果提高了素质和道德,我想也不会有那么多小商贩们为了一点点利而生产祸害自己同胞们身体的有毒有害的食品。若要治病,先要治心。也就是一句话,硬件上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高医疗设备的实际水准,软件上做好医务人员的人身素质和服务道德的培养和提高。现在已经看到了政府的努力,更看出了医院和医生同时在改善和进步。希望通过努力能把这个好势头持续下去,让我们期待着一个健康强壮的中国。参考书目:《七个怎么看》读本
本文标题:七个怎么看-读书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59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