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七年级上综合性材料题专题(答案)
七上历史材料题归类一、关于和谐:(一)人与人的和谐:和谐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从夏朝的建立到秦灭六国这一段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充满着和谐与不和谐的因素。根据提示,完成下列问题。1、走进历史,了解“和谐”内容。(1)请列举这一段时间里出现的三对和谐的君臣。商汤与伊尹,周文王与姜尚,齐桓公与管仲,秦孝公与商鞅等。2、反思历史,认识“不和谐”音符。(2)请列举两例统治的不和谐。夏桀的暴政,商纣王的暴政。周厉王道路以目。周幽王烽火戏诸候(3)请列举两例诸候国之间的的不和谐。城濮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二)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学习。1、走进人与自然和谐历史图一图二(1)图一、图二是我国原始居民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的结果。图一的房屋名称叫什么?居住图二房屋的原始居民叫什么?导致这两种不同房屋结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①半地穴式房屋;②河姆渡原始居民;③主要因素:自然环境(或自然因素等)的不同。2、认识人与自然和谐事例(2)远古时期,人类为了生存,改造自然的成功事例是什么?战国时期,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成功典范又是什么?①大禹治水;②修建都江堰。(3)战国时期,谁提出了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的主张?他是诸子百家中哪一派别代表?其主张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①孟子;②儒家;③可持续发展的思想。3、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4)有和谐就有不和谐。试举出现实中人与自然不和谐发展的事例两个。沙尘暴、过度放牧、乱砍乱伐、环境污染等等。(符合题意的任一事例即可)。(5)反思古人的做法与主张,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上,作为一名当代中学生应该么做?应该树立环保意识,尽自己的一份力,去保护大自然,让大自然为人类造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二、关于改革:改革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变法改革,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学习。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当时哪一家学派主张改革?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谁?法家,韩非。2、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改革主要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以及北魏时期的孝文帝改革。(1)管仲改革的背景及影响是什么?背景:春秋时期,诸候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候。保诸候国不断进行战争,争夺霸主地位。影响:通过管仲改革,齐国国富民强,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认为商鞅变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商鞅变法后最终促成了哪一社会制度的确立?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后最终促成了封建社会制度的确立。(3)北魏时期的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内容:①语言上: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服饰上: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服饰。③姓氏上:改鲜卑贵族姓氏为汉姓氏,拓跋改姓元。④婚姻上: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政治上: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礼法上: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的风气。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汉文化得到更大发展。3、结合上述的知识,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我们的社会要不断发展,就要不断地根据现实进行改革。三、关于民族关系: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步骤一走进历史上的民族关系(1)举例说明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存在的关系。(各举一例)和:呼韩邪单于归顺汉朝;昭君出塞等;战:蒙恬反击匈奴;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等。(和战各举一例)(2)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融合?少数民族的内迁与汉族人民的交流;北魏孝文帝改革等。步骤二体验历史上的民族关系(3)写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张骞出使西域最终起到了什么作用?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作用:促进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开通了丝绸之路。(4)公元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它的设置有什么意义?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新疆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5)你认为张骞的哪些品质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发扬的?敢于冒险,不畏艰难,不怕吃苦,百折不挠,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精神和不辱使命的民族气节以及诚实、厚道、正义、求实的作风。步骤三感悟历史上的民族关系(6)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主流是什么?由史及今,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民族意识?①主流:和平友好。②树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符合题意的其它表述也行)四、关于战争与和平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不管是民族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都把和平共处作为重要的原则之一。某同学准备策划一次这样的主题活动,请你帮他完成。1、爱好和平,反对战争。(1)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2)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看到战争的残酷性,提出“春秋无义战”。(3)兵家鼻祖孙武并不把“百战百胜”作为最高追求,他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用兵的最高境界。2、历史上的战争:(1)写出下面成语故事分别对应的战争名称:退避三舍:城濮之战。纸上谈兵:长平之战。围魏救赵:桂陵之战。破釜沉舟:巨鹿之战。草木皆兵:淝水之战。风声鹤唳:淝水之战。(2)请列举中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3、历史上的和平往来:(1)昭君出塞发生在西汉的哪位皇帝在位期间?昭君出塞这件事有何重大意义?汉元帝。意义:昭君出塞50余年间,汉匈两族和平友好相处,边境安宁,百姓免遭战争之苦,促进了汉与匈奴的友好相处,推动了汉匈两族的经济文化和民族融合。(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一条从中国通往欧洲的陆路通道,请你说出它的名称,并说说它的开通对汉代有什么影响?丝绸之路。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4、历史启示: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你认为我们应该赞成哪种交往方式?我们应该赞成和平共处,友好往来的交往方式。五、重要水利工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A带领人们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水,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安定的日子。材料二:B和儿子一起,带领人们化害为利,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位水利专家A和B分别指的谁?“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是对哪位水利专家的赞扬?A指大禹;B指李冰;是对李冰的赞扬。2、材料二中的大型水利工程指的是什么?说说这项工程的作用?都江堰。都江堰是防洪灌溉工程,它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量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美称,至今仍造福于人民。3、这两位水利专家能够治水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依靠人民群众;采用堵和导相结合的办法。4、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精神?克己奉公的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民服务的精神。六、关于农业: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农业是否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1、我国最早的农业出现在哪个社会?请列举这个时期著名的两个代表及他们种植的农作物。原始社会。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和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分别种植水稻和粟。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取得重大发展,其原因是什么?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3、西汉初年,统治者对待农业生产的措施与秦朝相比有什么不同?秦朝赋税和徭役沉重,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西汉初年,统治者减轻农民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意发展农业生产。4、东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主要有哪些表现?主要原因是:大量的北方人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要表现有: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以种植水稻为主,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5、综合上述问题,你认为怎样才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措施:改进生产工具,重视农业发展,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持社会安定等。七、关于三国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材料二:杜甫诗曰:“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材料三:初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军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操军方连舰船,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去北军二百余,……北军大败。1、材料一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为此他实施了什么军事行动?这一军事行动产生了什么影响?统一全国。官渡之战。为其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材料二赞颂的是谁?最能概括他功劳的是哪一句?请列举出和他有关的成语一个。诸葛亮。“功盖三分国”,三顾茅庐。3、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学习曹操树立远大理想,学习诸葛亮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做事一丝不苟的精神。4.材料三记载是哪一历史事件?交战双方是谁?它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和曹操。为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本文标题:七年级上综合性材料题专题(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62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