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七年级历史材料训练题
1七年级历史材料训练题1.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回师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①材料一中“卫鞅”指谁?“孝公”指哪国国君?卫鞅”:商鞅;“孝公”:秦国;②材料一反映了“卫鞅”什么主张?这一理论属哪家学派?代表了哪一阶级的利益?春秋战国时还有哪些人同“卫鞅”持相同观点?主张:(按时代需要进行)变法改革的主张。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学派:法家。相同观点的人:春秋管仲、战国韩非子。③“卫鞅”变法的内容及其作用是什么?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④“卫鞅”变法前后统治阶级和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统治阶级:由奴隶主贵族变成新兴地主阶级统治。土地所有制:土地国有变成地主阶级私有。⑤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何联系?材料二中的秦王是谁?“扫六合”是什么意思?起止时间?有何意义?联系:商鞅变法为秦国扫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奠定的坚实物质基础。秦王:秦始皇(或嬴政)“扫六合”的意思:灭六国统一中国。起止时间:前230年——前221年。“扫六合”意义(秦朝建立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开创了大一统局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⑥“卫鞅”变法使国家强大了,那为什么还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卫鞅”变法废除了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触犯了他们的利益,所以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⑦秦孝公死后,商鞅最终被处死,可商鞅制定的新法并未废止,而是继续在秦国推行。你能分析一下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吗?商鞅变法成功原因:①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人民心愿和国情。②统治者支持③变法者决心和才干④措施得当,策略正确⑧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结合当今改革开放,说一说,一场改革或变法要想取得成功,需具备哪些条件?你认为商鞅变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条件: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改革要有良好的环境。启示:顺应历史潮流和符合国情的改革,促进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顺应时代潮流,坚持改革开放和创新精神。改革会遭遇阻力,付出代价,只有勇于革新且制订法令保障改革才能成功。⑨秦孝公死后,商鞅最终被处死,可商鞅制定的新法并未废止,而是继续在秦国推行.这是为什么呢?⑩你认为商鞅为变法而付出生命的代价值得吗?为什么?2.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材料一: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其实还在其次,春秋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2材料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三:东汉画像砖(见右图)①材料一中“致命打击”指的是哪一事件?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事件:秦始皇焚书坑儒。目的: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②材料一中的“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又是指什么历史现象?当时为什么能出现这种现象?历史现象:百家争鸣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急待解决,各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争论。③材料二反映的这一政策目的是什么呢?推行这一政策的手段和材料一所指事件有何不同?哪位皇帝实行的?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皇帝:汉武帝。不同点:它只是排斥儒家之外,持法家、道家等各学说的读书人。④材料二推行的具体措施是什么?材料三反映的历史现象和材料二又有什么联系?措施: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教授儒家经典。联系: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发展。3.读材料请回答: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史记·商君列传》①“管仲相桓公”怎么实现“霸诸侯,一匡天下”的局面?管仲在齐国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军队;提出“尊王攘夷”口号,使齐国国富兵强。②材料二反映了商鞅的什么主张?他代表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商鞅变法有什么作用?主张:变法改革。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商鞅变法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③以上两则材料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强大。4.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学习。一、走进人与自然和谐历史①图一图二是我国原始居民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的结果。图一图二的房屋名称各叫什么?居住在图一图二房屋的原始居民各叫什么?导致这两种不同房屋结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房屋:图一半地穴房屋图二:干栏式房屋居民:图一半坡原始居民图二: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因素:自然环境(或自然因素等)的不同。3二、认识人与自然和谐事例②远古时期,人类为了生存,改造自然的成功事例是什么?战国时期,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成功典范又是什么?远古:大禹治水;战国:修建都江堰。③战国时期,谁提出了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的主张?他是诸子百家中哪一派别代表?其主张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孟子、儒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三、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④有和谐就有不和谐。试举出现实中人与自然不和谐发展的事例两个。沙尘暴、过度放牧、乱砍乱伐、环境污染等等。⑤反思古人的做法与主张,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上,作为一名当代中学生应该么做?应该树立环保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5.文化教育对于治国安邦有很大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①秦始皇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但他建立的秦朝却仅仅维持了15年的时间就灭亡了。他采取的哪项措施严重破坏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焚书坑儒②汉武帝统治时期,西汉达到了鼎盛时期。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推动了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教授儒家经典。③你认为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尊师重教,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材料二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①材料一、二中的“他”分别指的是谁?他们各属于“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分别是孔子、韩非子。各属于儒家、法家。②请用最简练的语言指出材料一中“他”的历史地位,并至少列出三条“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著名言论。历史地位: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一位大思想家,又是一位大教育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著名言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③材料一、二中的“他”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主张有何不同?试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治国问题的认识。不同:孔子主张以“德”教化百姓,以“礼”治国;韩非子强调“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认识:既要坚持依法治国,又要重视以德治国,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左传》中记载:“昔武王克商……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荀子·儒效》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①根据材料一回答,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哪些人有可能被分封为诸侯?这一制度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分封制。周天子的亲属、功臣。4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②材料二中所说的“诸侯尽西来”发生在哪一年?根据秦朝在地方上推行的制度来判断,“秦王”有没有再分封诸侯?并说明原因。公元前221年。没有。因为秦朝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③西周和秦朝在地方上推行的制度有什么不同?西周分封制以血缘为基础,分封的诸侯世袭,易产生分裂势力;郡县制以地域为基础,官吏由皇帝任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难产生分裂势力。④分封制和秦朝实行的制度虽然不同,但在当时都起到了巩固统一的作用,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国家制定政治制度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8.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儒家学说一方面要求维护君主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又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实行仁政。战国时儒家学说得到充分发展。到汉代经过改造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试回答:①儒家学派在战国时的代表人物是谁?他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孟子;主张: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仁政治国,轻徭薄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②汉代时哪位儒生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改造?提出了什么主张为汉武帝接受?这一主张是什么意思?有何影响?改造: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思:排斥儒家学说之外的其它学说,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使儒家学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巩固了大一统,促进了儒学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但不利于学术思想的全面发展。③春秋战国以来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有怎样的地位?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④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治国理念分别是什么?在对待儒家学说上秦始皇和汉武帝态度有什么不同?相同目的和实质分别是什么?各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产生了怎样的不同结果?治国理念:秦始皇是法家,汉武帝是儒家思想。不同:秦始皇焚书坑儒,手段粗暴野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同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和中央集权相同实质都是文化专制。结果:秦始皇焚书坑儒加速了秦朝灭亡;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统,促进了大一统的形成与巩固。⑤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学说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政治上利于国家稳定,经济上减轻人民负担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上利于教育、文学艺术发展。9.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文化光彩熠熠。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和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恩泽后世,光照环宇。试回答:①这一时期的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②你认为庄子的哪一思想我们不应提倡?韩非的哪些思想主张在今天依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庄子的无为而治;韩非的改革和法治主张。③综上所述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应该采取什么正确态度?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或继承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抛弃腐朽反动的思想)10.分裂是暂时的,大一统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①我国历史是第一次大分裂时期是什么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产生了什么影响?时期:春秋战国;原因:周王室衰落,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各诸侯国来断战争,强大的诸侯争做5霸主。影响:给社会带来了灾难,但促进了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②我国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是哪一个朝代?何时何人建立?有何意义?秦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秦始皇)建立;秦朝的建立(或秦王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开创了大一统局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③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哪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1)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3)推行郡县制;(4)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5)修筑长城;(6)开凿灵渠等。④汉武帝的哪些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帝国?政治上:接受主父偃建议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思想上: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上: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教授儒家经典。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不到长城非好汉。
本文标题:七年级历史材料训练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64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