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七年级第2课文明入口的氏族村落(教案+导学案)
第2课文明入口的氏族村落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河姆渡、半坡遗址原始农文化的特征。(2)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的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和实物模型及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现象。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回顾第1课:元谋人、北京入主要靠渔猎采集为生,住在洞穴里或树上,生产力极为低下,生存问题一直是人类诞生之初面临的最大问题。但是,到距今六七千年的时候,这种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后多媒体演示骨耜、石刀、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人面鱼纹盆的图片。新课教学展示骨耜、石刀、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人面鱼纹盆等图片。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这些是什么东西吗?做什么用的?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说明:这些就是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中,我们的祖先使用的生产工具——骨耜、石刀及居住的房屋——河姆渡的干栏式房屋和半坡的半地穴式房屋,还有墓葬用的人面鱼纹陶盆。1、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2、读图学习:在中国地图中用动画显示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彭头山、城头山等遗址的位置,使学生明白在原始农耕时代,氏族村落遍及中华大地。同时重点显示河姆渡和半坡遗址的位置,教师进行说明:今天我们就通过长江和黄河流域的这两个典型代表来说明我们祖先原始的农耕生活的状况。3、半坡氏族村落①关于半坡人的社会状况,再次在中国地图上显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地理位置,教师说明这两个氏族村落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不同,虽基本上同属一个时期,但从考古发现来看,他们的社会生活有很多不同之处。②教师提问:我们现在就来找一找半坡人与河姆渡人的生产和生活到底有哪些不同?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讨论,回答。教师出示出土的历史文物的图片(粟的朽粒、菜籽和石斧、石锄等工具,饲养的家畜骨骼化石)和复原的半地穴式房屋的图片,让学生对半坡人的社会生活有个直观印象。③教师对半坡人种植的农作物、使用的生产和生活工具、饲养的家畜、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进行说明。教师出示半坡出土的陶轮,说明半坡人已能纺织麻布,缝制衣物。④教师出示仰韶文化的原始艺术珍品,如人面鱼纹陶盆、狗首鸟尾陶塑、骨珠、刻有符号的陶片等,说明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半坡人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⑤重点显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蔬菜的国家。4.河姆渡氏族村落①关于河姆渡人的生活,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用多媒体手段(或者通过讲故事、表演),再现河姆渡人的生产和生活场景。②河姆渡人住在于栏式房屋里生活的场景(教师简单介绍这种房屋的构造)。学生读图后讨论:河姆渡人修建的这种房屋叫什么房屋?为什么要这么修建呢?然后教师点评。③河姆渡人在土地中生产的场景:用骨耜耕地,播种,用石刀收割。学生讨论:河姆渡人种植的会是什么农作物呢?教师可出示出土的骨耜和水稻粒的图片,说明骨耜的构造和用途,重点指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④河姆渡人在有井架的水井里打水的情形。⑤河姆渡人在房屋旁边圈养猪、狗、水牛等家畜的情形。5、大汶口氏族村落①关于大汶口氏族村落的生活,让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重点讲述大汶口人出现的时间、地点、及代表性的文化。②让学生理解墓葬制度的出现是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现象的产生。已处于阶级社会的边缘。6、关于氏族出示《半坡遗址示意图》,包括居住区、公共墓地、制陶窑场三个部分,进而说明什么是氏族及其特点。7、注意指导学生对历史文物和遗址图片、示意图进行观察、分析时,应注意:(1)注意图片中表明的文物所属时间、地点,以便联系已有的知识。(2)注意观察对象的外形、结构和材料,以便对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测。(3)注意联系课文的大、小字内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特征,有的是对文物的背景作介绍,有的是说明文物所反映的客观历史情况8、学生在讨论归纳时,应注意:①从出示的动画、历史文物图片、示意图和地图中捕捉有效信息,从而得出简单的历史结论。②通过讨论比较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社会生活的不同,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③各小组派出发言人阐述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言之有理的发言,点拨分析,归纳总结。五、练习巩固一、选择题:1.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A①B②C①②D③④2.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A.大豆和小麦B.花生和高粱C.甘薯、玉米D.水稻、粟3.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A.饲养猪狗家畜B.种植粟等农作物C.住干栏式房屋D.住半地穴式房屋4.下列哪一考古遗址能够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A.元谋人遗址B.半坡原始居民遗址C.河姆渡原始居民D.大汶口原始居民5.下列哪一地区原始居民的房屋,对后世的阁楼和楼房样式的出现影响最大()A.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B.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C.陕西临潼姜寨原始居民D.河南新政裴李岗原始居民6.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A.自然环境的优劣B.原始农业的发展C.氏族公社的形成D.学会建造房屋技7.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根本原因是()A.自然环境不同B.使用的工具不同C.生活习惯不同D.思想意识不同二、思考:半坡人修建的房屋与河姆渡人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种不同?提示:引导学生观察干栏式房屋和半穴居房屋的形状结构有什么不同,建筑材料会有什么不同,再想想与所处的地域和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联系才会有这种不同。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两个典型代表,系统地了解了原始的农耕生活状况。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原始农耕生活的共同特征是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建房定居、饲养家畜家禽、纺纱织布等。但由于气候环境的不同,河姆渡遗址与半坡遗址也具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他们都创造了华夏文明。七、作业布置:下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一古代人类遗址时写下的诗句:“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请回答:(1)根据材料中诗歌的内容请你猜测出这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2)你能举出“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一个彩陶文物代表吗?(3)“农耕既普及”诗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⑷郭沫若参观此遗址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八、课后反思:第二课:文明入口的氏族村落执教人刘立波课题文明入口的氏族村落课类主备人刘立波审定人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自学目标(基础):简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情况。2合作目标(重点):掌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3探究目标(难点):掌握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4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主要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师主导步骤(要点问题化)学生学习步骤化(求解活动化)时间组织教学阅读P6的导读内容,提问《人面鱼纹盆》出自于那一遗址及陶的种类。学生回答-------半坡氏族村落、彩陶3目标展示口述目标1234专心听,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2导学达标一、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活动1:自主学习真快乐:1、半坡原始居民①距今时间是_____;②生活位置:__流域__村;③使用工具---____石器;④半坡居民居住在___。会制造,上面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会纺线、织布、制衣。⑤半坡居民种植____。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2、河姆渡的原始农耕①距今时间是:______;②生活位置:_____流域;③使用______石器。15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____和的国家。⑤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3、大汶口居民①距今时间是__;②地点____;出现___陶和____陶;在后期,出现了_____和,原因是:_______的发展。二、合作探究(根据问题小组讨论,每组推荐人回答自己的看法。)活动2:相互合作展风采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7三、精讲点拨1、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并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2、河姆渡原始居民在农业方面的重要特征:用磨制石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3、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其他情况:住干栏式房子,定居生活;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和玉器;懂音乐。4、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发明和创造,表明长江和黄河都是中国的母亲河,共同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5、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相同: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都有带动作6用,对定居生活都有影响;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6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进步。7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两个典型代表;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检测矫正教师指导点拨活动3:展示能力与成果一、选择题:1.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A①B②C①②D③④2.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A.大豆和小麦B.花生和高粱C.甘薯、玉米D.水稻、粟3.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A.饲养猪狗家畜B.种植粟等农作物C.住干栏式房屋D.住半地穴式房屋4.下列哪一考古遗址能够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A.元谋人遗址B.半坡原始居民遗址C.河姆渡原始居民D.大汶口原6始居民5.下列哪一地区原始居民的房屋,对后世的阁楼和楼房样式的出现影响最大()A.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B.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C.陕西临潼姜寨原始居民D.河南新政裴李岗原始居民6.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A.自然环境的优劣B.原始农业的发展C.氏族公社的形成D.学会建造房屋技7.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根本原因是()A.自然环境不同B.使用的工具不同C.生活习惯不同D.思想意识不同总结提升教师提示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1、复习本节课2、完成154页研讨与练习三下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一古代人类遗址时写下的诗句:“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请回答:(1)根据材料中诗歌的内容请你猜测出这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2)你能举出“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一个彩陶文物代表吗?(3)“农耕既普及”诗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⑷郭沫若参观此遗址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本文标题:七年级第2课文明入口的氏族村落(教案+导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66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