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招聘面试 > 《荆轲刺秦王》学案教师案
高一年级备课组第1页共8页课题《荆轲刺秦王》课时5主备刘彦玲审核张杰班级小组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2、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3、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4、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5、背诵“易水送别”。学习方法1、根据课本下注释疏通文意,勾出重难点实词虚词和特殊文言句式。2、通过分析人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的描写及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的表现来了解人物的性格。3、通过积累、表演、评述或辩论来掌握本课所学知识。课前必知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战国策》是以国分类,各自成策。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②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③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2.探寻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3.补充资料:①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②“春秋四刺客”: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荊轲刺秦王高一年级备课组第2页共8页预习检测课堂指导:九个小组分别负责一定数量的注音,在预习基础上,各组派一名代表在前后黑板上展示本组所负责任务的完成情况,其他学生检查纠正错误。1.字词积累,检查同学诵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王翦()谒()揕()其胸切齿拊()心淬()濡()缕忤()视徵()瞋()目陛()下卒()起不意箕()踞()被八创()樊於()期偏袒扼()腕目眩()夏无且()参考答案:jiǎnzhènyèfǔcuìrúwǔzhǐchēnbìcùjījùchuāngwūèxùanjū2.成语积累切齿拊心: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图穷匕首见: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变徵之声: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读zhǐ。3.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本文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本文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一)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二)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刺准备(三)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廷刺秦王(四)结局(末段):荆轲被斩高一年级备课组第3页共8页课堂展示一读第1——2节1.解释加点词语①进兵北()略()地②旦暮()渡易水③长侍()④微()太子言⑤谒()⑥购()之金()千斤⑦秦王必说()见臣⑧穷困()⑨更()虑之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②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3:探究:①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参考答案】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写形势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②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不凡。参考答案:①向北∕掠夺,夺取②早晚,极言时间短暂③长久侍奉④假如没有⑤请⑥重金征求∕当时以铜为金⑦同“悦”,喜欢,高兴⑧走投无路,处境困窘⑨改变翻译①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②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长者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读第3——9节高一年级备课组第4页共8页课堂展示二1.解释加点词语秦之遇()将军深()仰天太息流涕()可以()解燕国之患揕()其胸然则()将军岂有意()乎见()陵()之耻濡()缕忤()视偏袒()扼腕樊於期乃前()曰函()封之其人居远()未来太子迟()之请()辞决()矣皆白衣冠()以送之为()变徵之声发尽上()指冠终()已不顾()2.翻译下列语句(学法指导: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③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参考答案对待刻毒眼泪可以用它来握,抓住这样就有心意,此处引申为同意,愿意被∕侵犯、欺侮浸湿,沾湿逆,意思是迎着眼光看裸露一只胳膊走上前用匣子远方认为……迟了请允许我,表示客气∕辞别,告别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发出向上始终∕回头翻译①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②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为之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③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④太子河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3:探究:①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得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生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达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高一年级备课组第5页共8页②荆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不可辱”,荆轲忍无可忍,怒斥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③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1)抓住重点对送行者的描写,“白衣冠”。(2)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3)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和同仇敌忾的气势。(4)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5)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10——18节高一年级备课组第6页共8页课堂展示三解释加点词语持千金之资币()物朝服()假借()郎中()左右()轲自知事不就()卒()起不意秦王还()柱而走振()怖大王之比()诸侯之列唯()陛()顾()笑武阳发()图自引()而起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被()八创()生劫()之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知道: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①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②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③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3:探究: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参考答案】:荆轲具有侠义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情败却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了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东方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只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侠义精神。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高一年级备课组第7页共8页课后检测一.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秦王还柱而走。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E.偏袒扼腕而进。F.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G.秦王必说见臣。二.从下列各句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分别写出其古今的不同意义。A.仰天太息流涕B.持千金之资币物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②又前而为歌曰()③乃朝服,设九宾()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⑤使使以闻大王()⑥箕踞以骂曰()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⑧皆白衣冠以送之()⑨进兵北略地()四.翻译下列句子。(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3)人不敢与忤视(4)荆轲有所待,欲与俱五.“以”的用法(部分)。(1)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2)表原因,可译为“因为”。(3)表目的,前一个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用来”“以便”。(4)同“已”,相当于“已经”。(5)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3.丹不忍以己之私()4.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5.使工以药淬之()6.日以尽矣()7.皆白衣冠以送之()8.不敢兴兵以拒大王()9.使使以闻大王()10.以次进()11.以故荆轲逐秦王()1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13.而乃以手共搏之()14.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15.遂拔以击荆轲()16.箕踞以骂()17.乃欲以生劫之()18.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19.以其无礼于晋()20.敢以烦执事()21.越国以鄙远()22.焉用亡郑以陪邻()23.阙秦以利晋()24.以乱易整()高一年级备课组第8页共8页六.填空。①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________________,为变徵之声,士皆________________。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________________,士皆
本文标题:《荆轲刺秦王》学案教师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77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