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10《荷塘月色》导学案(第一课时)编写:郭文斌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2、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体味文章的内在意蕴。【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1.22—1948.8.12),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912年进中学学习,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系,于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绿》《春》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感情真挚醇朴;对自然景物观察准确精当,对声音、色彩感觉敏锐;文笔精美婉丽,节奏跌宕有致,饱含诗意和生活情趣。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北京物价飞涨,北大的教授们没法生活下去。国民党就向人们发美军的救济粮。可是,以朱自清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教授们宁可饿死也不去领救济粮。当时朱自清先生已经因为饥饿全身浮肿,很虚弱了,可是躺在床上还对家人说“不要去”。于是,朱自清先生就这样离开了人世。学习提示与建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诗如此,学散文跟是如此。1自由朗读课文2-3遍,感知文章内容。2根据写景和叙述的相关内容,分角色朗读课文。3自己根据获得的感受,揣摩、领会文章的情感,掌握朗读节奏、技巧和语势。4听音频朗读,明确自己朗读方法的得失。2/10【预习展示】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袅.娜()蓊蓊..()敛.()裾羞涩.()独处.()酣.()眠弥.()望颤.()动霎.()时参.()差脉脉..()倩.()影煤屑.()踱.()步梵婀玲...()【自我测评】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踱.(duó)步幽僻.(pì)煤屑.(xiè)B.蓊.(wēng)郁弥.(mí)望点缀.(zhuì)C.渺.(miǎo)茫倩.(qiàn)影脉脉..(mài)D.参差..(cēncī)袅娜.(nuó)媛.(yuán)女2.下列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A.踱步袅娜脉脉斑驳B.倩影寂漠风流消受C嬉游旋律和谐分辨D.采莲彩练霎时刹那【我的收获】3/10《荷塘月色》导学案(第二课时)编写:郭文斌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鉴赏、分析课文第4段的景物描写部分。2、学习本文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及作用。【文题解读】《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荷塘”是指作者所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近春园遗址公园)。“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作者描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这二者浑然一体,构成了一个美妙、素淡、朦胧、清新的意境。学习建议:“温故而知新”,先自读课文,感受文章意蕴。【预习展示】词语积累。1蓊蓊郁郁:2别有分味:3妖童媛女:4没精打采:5斑驳:6消受:【合作探究】学习建议:重点朗读、赏析课文第4段,回答问题。1(赏析景物描写)作者在第4段描写了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理解修辞手法及作用比喻的作用:(1)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2)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4/10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地理解,并使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文采。2请找出第4段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并分析每个句子的作用。【自我测评】1、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B.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2、对“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宁静的月夜,这时的“我”与白天的“我”判若两人。B.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可摆脱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时的自由。C.在宁静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D.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月夜的美丽,自己也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神秘的世界。3对下面词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风致:写出了叶子的神态,这神态是做给流水看的,叶子与流水便沟通了感情。)B.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本是形容人与人之间含情不语的神态,这里用在流水与叶子之间,赋予了它们人情味。)C.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凝碧:青翠欲滴的样子。这里把一闪即过的情景固定化,形成一幅恬静的画面,但静中有动。)D.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点缀:写出了满塘碧荷、荷花稀少的特点,与花相映成趣,更增添了荷塘的美。)【我的收获】5/10《荷塘月色》导学案(第三课时)编写:郭文斌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朗读、赏析课文第5自然段。2、理解该段重点词语的含义和通感的修辞手法。【预习展示】自由朗读课文第5段并尝试背诵。【合作探究】体味、赏析课文第5段重点词语及通感的修辞手法。1理解词语含义第5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2理解通感的修辞手法及作用作者在第5段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这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6/10【自我测评】1、对文中有关联想江南采莲风俗的文字,理解最贴切、最准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夜晚闲居无事,沿着荷塘漫步而浮想联翩,这一段文字没有太大的意义,可以删去。B.作者触景生情,表达了他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故乡的荷塘,流露出热爱家乡的情感。C.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的惦念,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D.为了充实作品内容而附加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2.下列对有关的文学常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江南曲》《采莲赋》《西洲曲》都是古乐府诗。B.《春》《背影》《荷塘月色》《绿》《威尼斯》等都是朱自清的优秀散文。C.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和爱国知识分子。D.从写作背景看,作者对当时的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极为不满,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问政治。3、对“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白天的应酬太多,交际太多,夜晚终于可以安闲了,所以就放下心来欣赏荷塘月色。B.在黑暗笼罩下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白天必须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感到很累;只有到了夜晚漫步的时候,才觉得轻松了些。C.白天在压抑的心情与环境中工作、生活,在晚上终于暂得宽余,独自欣赏荷塘月色,从那些令人厌倦的人与事中解脱出来,感到淡淡的喜悦。D.白天从事地下工作,必须加倍小心地同周围的敌人周旋,到了晚上才可以放松一下,感到淡淡的喜悦。【我的收获】7/10《荷塘月色》导学案(第四课时)编写:郭文斌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把握作者写作的情感。2品味重点段落中的语言艺术,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蒋介石叛变,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中国革命转入低潮,朱自清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方法”,认为“还是暂时超然为好”。但他毕竟又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于这种“超然”。这种矛盾心情,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不少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既不甘心沉沦,又不敢投入革命斗争。《荷塘月色》就是作者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合作探究】诵读、鉴赏第5、6段,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1、第5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了荷塘上月色的什么特点?为了描摹可感的月光形象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试结合语境分别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2、第6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词、叠字(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重重、阴阴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把握全文,理解作者情感。结合写作背景,讨论作者“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8/10【我的收获】【课外积累】荷花诗句集锦(1)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2)子夜吴歌李白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4)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5)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6)离骚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7)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8)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9)望海潮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10)浣溪沙李璟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9/10《荷塘月色》导学案(参考答案)第一课时【预习展示】2、袅.娜(niǎo)蓊蓊..(wěng)敛.(liǎn)裾羞涩(sè)独处.(chǔ)酣.(hān)眠弥.(mí)望颤.(chàn)动霎.(shà)时参.(cēn)差脉脉..(mò)倩.(qiàn)影煤屑.(xiè)踱.(duó)步梵婀玲...(fànēlíng)【自我测评】1.A2.B解析:B项“寂漠”应为“寂寞”。第二课时【预习展示】【合作探究】(一)1、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营造了一种清幽恬静的氛围。2、明确:(第1组)荷叶:“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用田田写出了叶子之多;“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通感手法,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第
本文标题:《荷塘月色》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78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