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论语》五年级上册国学讲义
1广州市白云区集贤小学五年级上册国学讲义第一讲:《论语》——劝学篇(1)【教学内容】: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P12、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P3【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经文。2、能大致了解经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论语的内含,做一个自信、善于学习的学生。【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并运用在生活中,做一个自信、善于学习的孩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学习论语1、出示案例(或故事),引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3、汇报。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三、拓展延伸1、在学习中,你遇到过类似这样的情况吗?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论语》你又应该怎么做呢?2、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学习的名人名句。四、小结【板书设计】:劝学篇快乐尽心【案例、故事链接】:1、故事《曾子自省》P32、案例:某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对学生宣传学习的好处,说学习好了后能带来荣华富贵,金钱美女,诸如此类。后被当地教育管理部门得知,对其进行了处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有人说这老师说的是事实,中国人的学习就是谋取功利,那老师只不过是说了真话而已;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样的价值引导不可取,这种浅近、功利的学习心态,只会损害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就此案例,您怎么看?2第二讲:《论语》——劝学篇(2)【教学内容】: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P4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P12【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语句。2、能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做一个好学、勤学的学生。【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并运用在生活中,做一个好学、勤学的孩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学习论语1、出示案例(或故事),引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3、汇报。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三、拓展延伸在学习中,你遇到过类似这样的情况吗?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论语》你又应该怎么做呢?四、小结【板书设计】:劝学篇孝顺好学【案例、故事链接】:1、案例分析:小红是一个学习优秀的孩子,你看她在学校不仅自己独立完成作业,而且一有时间就帮助老师做事情。但是她回到家里就是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孩子,从没有洗过一件衣服,自己的房间也从不收拾,每次做完作业或者看完课外书,总是随手乱放,不会自己摆放好,针对这样的情况谈谈你自己的看法。2、故事《千里拜师》P133第三讲:《论语》——劝学篇(3)【教学内容】: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P252、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P37【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经文。2、能大致了解语句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论语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学习经文1、看一段情景,引出: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3、汇报。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三、拓展延伸1、在学习中,你遇到过类似这样的情况吗?你是怎么做的?判断对错,说明理由。2、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学习的名人名句。四、小结【板书设计】:劝学篇善于思考择邻而居【案例链接】:1、故事《孟母择邻》P372、案例分析:我们班级有些同学遇到有难度的题目就不做了,空着就交上来,如果是你们组的同学,你将怎么做?4第四讲:《论语》——劝学篇(4)【教学内容】:1、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也。”P422、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P48【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经文。2、能大致了解经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论语的内含,做一个自信、善于学习的学生。【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并运用在生活中,做一个自信、善于学习的孩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学习论语1、出示案例(或故事),引出: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也。”P42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3、汇报。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三、拓展延伸1、在学习中,你遇到过类似这样的情况吗?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论语》你又应该怎么做呢?2、判断对错,说明理由。3、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学习的名人名句。四、小结【板书设计】:劝学篇快乐尽心孝顺【案例、故事链接】:1、故事《管宁割席》P422、案例:五(1)班有个学生他拿着不会的知识去问自己班的同学,同学们也不会,怎么办呢?他想,我学习要不耻下问,他就去问其他班级的同学,结果他学会了。你对这件事又怎样的看法?5第五讲:《论语》——劝学篇(5)【教学内容】: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P57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58【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经文。2、大致了解经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论语的内含,做好学、谦虚的孩子。【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并运用在生活中,做一个好学、谦虚的孩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学习论语1、出示案例(或故事),引出: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3、汇报。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三、拓展延伸:在学习中,你遇到过类似这样的情况吗?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论语》你又应该怎么做呢?四、小结【板书设计】:劝学篇废寝忘食善于学习【案例、故事链接】:1、案例分析:铭铭是一个好学的孩子,无论是吃饭,还是睡觉,总是捧着一本书在津津有味地阅读,就连妈妈让他吃饭,他也能视而无睹。请你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2、故事《孔子拜师》P586第六讲:《论语》——劝学篇(6)【教学内容】: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P632、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帮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P65【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经文。2、大致了解经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读书的重要性,做一个具有高尚品格的人。【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体会读书的重要性,做一个具有高尚品格的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学习论语1、出示案例(或故事),引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3、汇报。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三、拓展延伸:在学习中,你遇到过类似这样的情况吗?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论语》你又应该怎么做呢?四、小结【板书设计】:劝学篇仁德爱国好学【案例、故事链接】:1、故事《徐寿苦学》P642、案例分析:某重点小学二年级学生小许。父亲是一名文艺工作者,母亲是一名普通职员。家里的经济状况较好。每星期对孩子进行钢琴个别辅导3—4次.有时为了完成训练计划,孩子要弹琴弹到晚上11点钟,第二天早上照常上课。长此以往,孩子的专长培养见一些成效,基础课学习却受到很大影响。语文成绩平平,数学考试多次不及格。孩子上课时好发困,做作业时也常趴在桌上打盹儿,整天有气无力的样子。小许这样是好学的表现吗?请你谈谈你对父母的这种做法是否赞同,为什么?7第七讲:《论语》——劝学篇(7)【教学内容】:1、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P87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P95【教学目标】:1、能正确地朗读经文。大致了解经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学习的重要性,做一个具有高尚品格的人。【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体会学习的重要性,做一个具有高尚品格的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学习论语1、出示案例(或故事),引出: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3、汇报。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三、拓展延伸:1、在学习中,你遇到过类似这样的情况吗?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论语》怎么做呢?2、收集名人关于学习的名句。四、小结【板书设计】:劝学篇1、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案例、故事链接】:1、案例分析:君悦是一个学习优秀的孩子,但他喜欢在同学中炫耀自己的才华,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和别人争吵、斗气,凡事都要争个高低,不肯服输的样子。渐渐同学疏远了他,他很烦恼,你们帮他想想办法。2、故事《原宪安贫》P958第八讲:《论语》——智慧篇(1)【教学内容】:1、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P5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P9【教学目标】:1、能正确地朗读经文。大致了解经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2、体会不管是治国,还是学习都要讲诚信,以诚服人。【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体会不管是治国,还是学习都要讲诚信,以诚服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学习论语1、出示案例(或故事),引出: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3、汇报。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三、拓展延伸:1、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这样的情况吗?你是怎么做的?2、收集名人关于学习的名句。四、小结【板书设计】:智慧篇节约诚信庄重【案例、故事链接】:1、故事《负荆请罪》P92、案例分析:周六,小虎约了小金来家里一起做作业,但是爸爸在吃早餐时竟然说要去爷爷家玩,这时小虎该怎么办呢?说说自己的意见。9第九讲:《论语》——智慧篇(2)【教学内容】: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P16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P18【教学目标】:1、能正确地朗读经文。大致了解经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2、体会国人在治国中的道理,并学以致用,运用在自己的学习中。【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体会国人在治国中的道理,并学以致用,运用在自己的学习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学习论语1、出示案例(或故事),引出: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3、汇报。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第二句。三、拓展延伸:收集古代的历代皇帝的一些治国故事。四、小结【板书设计】:智慧篇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案例、故事链接】:1、故事《贞观之治》P172、知识链接:《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被列为儒家六种经典之一,称之为《诗经》。《诗经》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是周代贵族所作的乐章;颂分周、鲁、商三颂,是宗庙祭祀乐章。《诗经》反映了春秋中叶及其前五百年中国古代的风貌、政治生活、民间习俗、经济制度及生产情况等。其诗以四言为主,运用赋(直抒其情)、
本文标题:《论语》五年级上册国学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84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