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运动生理学》复习参考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参考资料一、名词解释;1、时值:是指以2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短时间。2、基强度:当刺激的强度低于某一强度时,无论刺激的作用时间怎样延长,都不能引起组织兴奋,这个最低的或最基本阈强度,称为基强度。★3、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静息时细胞膜处出于某种极化状态,表现为膜的两侧存在着一个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差。反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电位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为动作电位。4、肌肉收缩:(一)缩短收缩:张力大于外力(二)等动收缩:张力等于外力(三)拉长收缩:张力小于外力★5、牵张反射: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果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扯的同一肌肉收缩。(维持躯体的基本姿势)6、屈肌反应:当皮肤或肌肉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引起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快速的回撤★7、贫血: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或)红细胞积压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正常标准。8、肌电图:记录深层肌肉电活力。(有损伤,有痛苦)9、受体:在生物膜、细胞浆、细胞核中对特定生物活性物质能有选择性的识别递质和活性效应器。10、心力储备:心输出量可以随着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具有一定的储备11、博出量:一次心脏博动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12、射血分数:博出量占心室舒张末充盈量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13、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糖、脂肪等氧化供能)的能力。★14、最大吸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称为最大摄氧量。15、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二、简答题:1、为什么最适初长度时肌肉产生最大张力?因为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理因素主要有肌源性和神经源性两类,肌源性生理因素又包括关节运动角度、肌肉生理横断面积、肌纤维类型和肌肉初长度,在神经源性因素与其他生理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粗,细肌丝处于最理想的重叠状态,因而其作用的横桥数目最多,所以最适初长度时肌肉产生最大张力。2、两类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和代谢特征?特征慢肌(I型)快肌(II型)形态肌纤维的直径细粗肌纤维的数量少多肌浆网不发达发达线粒体数量多,容积大数量少,容积小突触囊泡数量少多毛细血管网较丰富不太丰富生理无氧能力低高有氧能力高低收缩速度慢快收缩力量小大抗疲劳能力强弱★3、分析比较三种能量系统的特点?身体供能无氧氧化供能系统鳞酸原供能系统瞬时性、爆发性、总量低、效率高、无氧气参加糖酵解供能系统瞬时性、爆发性、总量、效率介于前后两者之间、无氧气参加有氧氧化供能系统缓慢性、持久性、总量高、效率低、有氧气参加★4、所有运动项目都出现“极点”吗?简述“极点”产生的原因?不是所有的运动项目都出现“极点”。“极点”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大,每分吸氧量水平的提高不能适应肌肉活动对氧的需求,造成供氧不足,乳酸积累使血液PH向酸性偏移。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还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循环系统活动紊乱,这些机能失调的强烈刺激传入大脑皮质,使运动动力定型暂时遭到破坏。5、何为力量?决定力量大小的生理因素有哪些?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称为肌肉力量。肌原性生理因素:关节运动角度、肌肉生理横断面积、肌纤维类型和肌肉初长度。神经源性生理因素: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运动中枢对肌肉活动的调节和控制能力。其它生理因素:年龄、性别、激素作用、力量训练。6、运动性疲劳的诊断可用哪些生理指标?运动性疲劳诊断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皮肤空间阀值辨别皮肤两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闪光融合频率感觉闪光成为稳定和连续光点的能力生物电心电图疲劳时S—T段下移,T波可能倒置肌电图疲劳时振幅增大,频率降低主观感觉运动后,肌肉、皮肤、呼吸、心血变化肌力运动前后进行肌力测试生理与生化指标血乳酸、尿素、氨、尿蛋白等含量测试7、神经元类型有哪几种,有何作用?感觉神经:(也称传入神经)感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将各种信息从周围向中枢传递的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也称联络神经元)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入和传出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运动神经元:(也称传出神经元)将冲动由中枢传至周围,支配骨骼肌、平滑肌和腺体等组织活动的神经元。8、不同类型的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何特征?与神经纤维直径大小、有无髓鞘、髓鞘厚度、温度有关。直径越大、有髓鞘、髓鞘越厚、温度越高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越快。特征:一、完整性二、绝缘性三、双向性四、相对(突触)不疲劳性★9、什么是有氧耐力?试述其生理基础?名词解释: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糖、脂肪等氧化供能)的能力。生理基础:有氧耐力是建立在运动所需要的氧、机体摄取氧的能力以及运动后的恢复能力的动态平衡之中,人体的最大摄氧量、维持最大和次最大摄氧量的能力以及运动后过量消耗的水平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训练方法;(1)最大乳酸训练(2)耐乳酸能力训练(3)缺氧训练★10、氧离曲线在哪些情况下会出现向右偏移?当二氧化碳分压、二鳞酸甘油酸、温度上升或PH值下降时氧离曲线向右偏移。11、试述神经冲动在神经与肌肉节点处的传递过程?神经传导:神经冲动传至末梢→Ca2+的通透性增加,Ca2+内流入N末梢内→接头前膜内囊泡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ACH(乙酰胆碱)释放入接头间隙→ACH与终极板膜受体结合→受体构型改变→终极板膜对Na+、K+(尤其是Na2+)的通透性增加→产生终板电位(EPP)→EPP引起肌膜动作电位(AP)效应器传导:肌膜AP沿横管膜传至三联管→终池膜上的Ca2+通道开放,终池内的Ca2+进入肌浆→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原机球蛋白露出细胞丝上与横桥结合位点→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ATP分解释放能量→横桥摆动→肌节收缩,肌细胞收缩12、肺通气:肺←→外界环境肺换气:肺←→血液13、试述“第二次呼吸”的生理机制?“第二次呼吸”:当极点出现后,如果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呼吸变均匀、自如,动作变轻松有力,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的状态。“第二次呼吸”的生理机制:“第二次呼吸”的出现是运动中机体重新建立平衡的一种表现。产生的原因是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清除。此外,由于极点出现后运动强度的下降,使运动的每分需氧量减少,机体环境得到改善,动力定型得到恢复。“第二呼吸”的出现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的结束,机能水平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14、简述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运动时血液循环系统中血液氧含量、PH值下降,二氧化碳、乳酸等代谢产物含量和血压上升。血液流速加快,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下降。15、运动训练对肺功能和心肌功能有何影响?肺功能:每分通气量增加,通气效率上升,呼吸肌耗氧量下降,氧通气当量下降,供氧功能提高(氧通气当量=通气量//吸氧量)单位:分每升。心肌功能:心肌收缩力量增强,心输出量、心输出量储备倍增,心机泵血、供氧功能显著提高。耐力运动使全心扩大,左心室轻度增厚。力量运动使左心室增厚较大,16、详细阐述从肌细胞兴奋到肌肉产生收缩的全过程?效应器传导:肌膜动作电位(AP)沿横管膜传至三联管→终池膜上的Ca2+通道开放,终池内的Ca2+进入肌浆→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原机球蛋白露出细胞丝上与横桥结合位点→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ATP分解释放能量→横桥摆动→肌节收缩,肌细胞收缩,肌肉收缩。17、乳酸阈的生理机制。1、区分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的分界点。(出现氧亏)2、需氧量大于基体的摄氧量。3、肌纤维类型的功用。4、肝脏对乳酸的消除能力下降。5、血乳酸浓度也与能力代谢物质的作用有关。(通气阈是肺损伤性判定乳酸阈值的方法)★17、分析氧离曲线呈特殊的“S”型有何生理意义?(一)氧解离曲线的上段:曲线比较平坦,poo2在这个范围内变化对氧离饱和度的影响不大,为机体摄取更多的氧o2提供了保障。(二)氧离曲线的中段:此曲线较陡,表明在此范围内的poo2稍有所下降,便会引起血氧饱和度降低,hbo2解离释放出更多的o2保证正常状态下组织细胞O的供应。(三)氧离曲线的下段:曲线坡度更陡,表明POo2稍有降低,血氧饱和度就明显下降大量POo2解离出o2,代表了氧的储备使机体能够适应组织活动增强时对O2的需求。体教复习规划重点的不同点1、运动生理学是从人体运动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在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2、稳态;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维续不断变化的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称稳态。3、身体素质;肌肉在其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如,力量,速度,耐力以及灵敏和柔韧能力的统称。4、突触;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和效应器之间的接触部称突触。5、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是收缩蛋白。6、血浆中碳酸氢钠/碳酸的缓冲效率最高。7、呼吸运动是实现肺通气的动力。肺换气的动力是分压差。8、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自动自律性。9、通常窦房结的自动节律性最高,成为整个心脏活动的正常起搏点。10、肺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11、基础代谢;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11、.赛前状态: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发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12、运动性疲劳的诊断生理指标(1)皮肤空间阈值(2)色光融合频率(3)肌力13、胃排空的顺序;糖,蛋白质,脂肪。14、动脉血压的定义,正常范围,形成机理。定义: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正常范围:收缩压为100~120mmhg,舒张压为60~80mmhg,脉压为30~40mmhg形成机理:(1)血管内有血液充盈(2)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的相互作用。15、为什么一定范围内慢而深的呼吸效果比快而浅的效果更好?因为呼吸的效果是取决于肺泡的通气量:在呼吸过程中,留在呼吸性细支气管上的呼吸道内(即解剖无效腔内)的气体是不能进行交换的,而在运动过程中呼吸频率过快时,气体将主要往返于无效腔而真正进行肺泡内的气体交换量却较少,而适当呼吸深度既能节省呼吸肌工作的能量消耗,又能提高肺泡通气量和气体交换率16、如何评价心脏泵血功能?(1)每次输出量和射血分数(2)每分输出量和心指数(3)心力储备
本文标题:《运动生理学》复习参考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90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