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采薇》《步》《使》教案
课时授课计划实用语文教程动漫教研室铁亚丽课时分配:2节编写日期:年月日课题第一单元诗歌采薇送应氏·步登北邙阪使至塞上目的和要求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3.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4.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重点重点:加强诵读,从诵读中理解诗意。难点:《诗经》距今约三千年,语言、内容都有着极大的陌生感,加之以诗歌的形式表现,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所以疏通诗句,带着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和三千年前的古人同喜同悲,同爱同恨,势必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组织教学(包括教学环节,内容提出,时间分配,教具等)一、导入新课1.介绍《诗经》2.简介《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二、讲解《采薇》1.学生诵读,疏通字词2.整体感知诗意3.重难点学习,4.体会作者写作主旨并小结三、导入新课,讲解《送应氏·步登北邙阪》1.介绍曹植及本诗的写作背景2.整体感知3.领悟作者主旨并小结四、导入新课,讲解《使至塞上》1.作者简介2.整体感知及小结五、总结本课内容,布置下节课内容及作业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疏通诗句。2.2.借助诗的形象,体悟情感及主旨启发式教学法课外作业1.《思考与练习》第4题。西安职业技术学院教案稿纸讲授内容作业与补充采薇一、导入新课.《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我们曾经学习了《诗经》中的《关雎》、《蒹葭》,今天我们学习《诗经》中的名篇——《采薇》。1.介绍《诗经》及其“风”、“雅”、“颂”(参考课文简介)2.介绍《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二、讲解《采薇》(一)、教师朗读,正音(二)、学生齐读,初步感知诗意1、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学生讨论明确:《采薇》是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边塞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2、这首边塞诗,它的抒情基调是什么样的?我们改用什么样的语调、语速朗读它?学生讨论明确:基调凄凉、忧伤,语调低沉,语速缓慢。3、《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用铅笔划分本诗的节奏。(三)、学生根据注释,译注全诗(四)、再读全诗,把握本诗的创作思路:明确: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译文: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刚刚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离了亲人没有家,为跟猃狁相厮杀。不得安宁无闲暇,为跟猃狁来厮杀。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没人把信捎回家!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长得很挺拔。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无闲暇。满怀忧愁真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西安职业技术学院教案稿纸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1、.这首诗饱含乡愁,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本诗前三章的首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都是“兴”的表达方法。“薇”野豌豆苗,是乡间常见的事物,是家乡常有的野菜,这自然能唤起思乡之情。2、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第2段,从空间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方面渲染乡愁。第3段,从时间上表现乡愁之浓,从“我”这方面渲染乡愁。3、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4、第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第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你的看法。(个性化阅读,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三、教师小结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边战士,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情感是深沉的。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天子之命,将帅之责、戍役之苦,更写了“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等戍边将士的忠诚之心,他们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他们的思乡之情是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来烘托的——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将士思归的情感。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它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征,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掩护兵士也靠它。四匹马儿齐步跨,鱼皮箭袋雕弓挂。没有一天不警惕,军情紧急不卸甲!回想当初上征途,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我心伤感满腔悲,其中哀痛谁体会!这首诗,像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西安职业技术学院教案稿纸品读本诗的艺术魅力:1、了解了这首诗的思想情感,那么我们再来讨论一下这首诗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情感的?诗的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为了抵御狁的侵扰,他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多么渴望边境早日安定而返故乡!四、五两章陡转笔锋,描写边防军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兵士们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末章写解甲归里,用了对比手法。虽能生还,然昔日的征戍劳苦却只换来今日的“载渴载饥”,怎不令人黯然伤神?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写景,有抒情;有动作描写,又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妥帖自然。最后集体诵读本诗,体味语言上的特点——重章叠咏,一唱三叹。四、讲解曹植《送应氏二首其一·步登北邙阪》1、简介曹植生平2、写作背景3、诵读,疏通字词,初步感知4、赏析这首诗将笔墨集中在描写洛阳城的荒芜颓败上,而于送人的主题未加铺叙,第二首则着重抒写了自己的惜别之情,故两首诗宜作一篇读,然而历来选家之所以更注重这第一首,原因就在于此诗以哀伤沉痛之情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洛阳经董卓焚掠后满目疮痍的景象,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状况,从而寄托了诗人对连年战争、民不聊生的同情与愤懑。中平六年(189)汉灵帝死,大将军何进和袁绍、袁术等人密召董卓带兵来京城洛阳,以剪除宦官,卓兵未至,何进因谋泄被诛,董卓闻讯赶至,驻兵洛阳,控制了中央政权,立陈留王为献帝。初平元年(190)春,关东州郡结成联盟,起兵讨伐堇卓,董卓遂焚掠洛阳,迁都长安。当曹植在二十年后来到洛阳时,洛阳城还处在一片废墟之中,因而曹植的诗中不仅指责堇卓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而且对二十年来的兵连祸结也寄于了无限感慨。诗人登上洛阳城北的邙山,邙山本是汉代公卿贵族死后的埋骨之地,常常引起人们的感伤情绪,何况遥望故都洛阳,四周群山一片沉寂,满目是凄凉的景象,昔日繁华似锦的都城,如今已化为灰烬。宫室的垣墙倒塌崩裂,荆棘丛生,无人居住。物换人移,经过连年的兵燹,城中已看不到昔日的老人,只有新一代的少年,诗人强烈的今昔之感于此中可见。回望田野荒芜,屋庐为墟,连仅可容人侧足而行的小径也没有,荒芜了的土地也无人耕种。游子久客未归,一旦回来,连田野间的阡陌小道也无处可寻,极言城郭的面目全非。这里的游子就指应氏兄弟,他们的父亲曾做过司空掾,是朝官的属下,因而应氏兄弟很可能在洛阳住过,故称他们为“游子”。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我们可以想象,也许他的妻子正在家等着他。我们可以想象,也许他的恋人正在故乡等着他。即便是一年中受尽苦难,也要等到相见的一天。纷纷扬扬的大雪之中他终于上路了,虽然是一个人在落寞的独行,但是远处有一盏灯在为他亮着。那是他全部的希望所在,是他活着的动力。为了杨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参考课本简介。西安职业技术学院教案稿纸以上极言城郭荒凉,田野萧条,故诗人触景生情,感叹道:辽阔的原野多么凄凉,千里的土地上不见人烟。想起我平日的住宅,心中郁塞得说不出话来。这里的“我”字是从“游子”而来的,所以是代应氏立言,并不是曹植自称,应氏可能在洛阳有故居,因而说想到此悲从中来。此诗除了结句以外都以白描的手法勾勒了洛阳城的荒芜悲凉景象,从宫室、垣墙,写到所见之人,由人而写到了路径与耕田,最后从游子的眼中写出今昔之异,说明繁华消熄,一去不返,令萧条不堪的现实画面如历历在目。全诗的语言质朴,无过分的铺采摛文,然其真实的感受溢干言表,读来真抵得上一篇鲍明远的《芜城赋》。当然,曹植不是为了怀旧或描绘历史的陈迹而写下这篇诗章的,他在北邙山上遥望洛阳城所发的悲悯,决不同于吉本坐在朱庇特神庙的废墟旁而缅怀罗马帝国的兴衰所产生的感慨。曹植的悲叹是现实的,而不是历史的。诗人对由董卓之乱以来的战争频仍,良田荒芜,人民流徙,赤地千里,表示了无限的悲愤,说明诗人是一个关心国是,不忘民生疾苦的有识之士。钟嵘评曹植诗“骨气奇高”,此诗中所表现的少年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正说明了其诗歌气骨不同凡响的原因。对现实的关心与感情的沉郁,正是曹植诗歌成功的关键。至于此诗在结构上的特点也是十分明显的,全诗的重点放在描写遥望洛阳而目睹的荒凉景象上,只是于最后的几句中带出“游子”,收回到送客远行的主题上来,为下一首的描写离情别愁开了一点端绪。在整体上,它没有后代诗歌那种紧扣题目与起承转合的谨严章法,然自然流走,一气直下,于不经意中表现出真实的感受,这也正是汉魏诗不同于后代作品而自然高妙的地方。五、讲解《使至塞上》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3、作者王维简介:(参考16页课文简介)4、创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译文:徒步登上北邙的山坡,遥望洛阳四周的山岚洛阳城内是多么的破落,宫室被焚毁,只剩下断壁残垣房墙和屋
本文标题:《采薇》《步》《使》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92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