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纲2第一章_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1页共4页马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义哲学、政经学和科学社义在内的统一整体。对马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义的直接理论来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理想就是人的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义、实现共义。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运动和静止。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静止或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时间和空间。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联系。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新事物和旧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这些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有一种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双方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发生变化,事物的质保持不变,量变突破关节点,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量的变化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肯定和否定。是事物内部两个相反的方面,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了肯定没有否定,离开了否定也没有肯定。另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必然性与本质和规律是同等程度的的概念。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偶然的东西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可能这样出现,也可能那样出现。如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确定不移的必然性,而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经过怎样的曲折道路,则是偶然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时,要经历由可能到现实的转化过程。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现实性和必然性是密切相关的。只有合乎必然性的东西,才是现实的,或者说,终将变为现实。现实不仅指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而且包括事物的种种联系。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和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内容和形式。任何现实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的趋势等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本质和现象。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一事物的根本性质,对于该事物来说,就是它本身的特殊本质;对于他事物来说,就是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本质和必然性、规律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但比较起来,本质的含义要更宽泛一些,它是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综合。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事物的现象是复杂多样的。有些现象与本质是一致的,通常叫作真相;有些现象与本质似乎不一致,这种现象通常叫作假象。假象同真相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不能把它同主观上的错觉混为一谈。联系的客观性。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联系的多样性。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②认识事物联系的复杂多样性,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其次,必须抓住事物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避免对不同的联系不分主次、甚至本末倒置的倾向。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所以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第2页共4页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意识。意识的起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②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③是社会的产物意识的能动性。(即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规律的特点。第一,客观性。规律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是否承认,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第二,普遍性。规律不只是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中存在并起作用,而是在较大范围和领域内存在并起作用。意识能动性的表现。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第三,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第四,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一方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和唯心主义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①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②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意义。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世界上既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①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②绝对性、无限性: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相对性、有限性: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③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与相对性、有限性是不可分割的,通过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去认识、把握其绝对性、无限性。实践的基本特点。①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②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③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它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它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活动,是为了配合物质生产实践所进行的活动。③科学实验。它是从物质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我们所把握的物质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②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③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认识主体的含义。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认识客体的含义。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①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②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与认识在实践中发生是一致的。如果没有实践这个桥梁,主体就无法达到客体,认识也就不会发生。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强调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源泉,并不否认可以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知识。书本上的知识,仍然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B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C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人们在实践中,不仅改造客观世界,而且也改造着自身的认识能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标准和最终目的,这些都是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认识主体的特点。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首先,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人是自然界长期分化的产物,具有自然属性。其次,认识主体具有社会历史性。认识主体的社会性,是指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生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纲2第一章_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97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