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鲁迅自传》(第一课时)
2013年上期总第课时教案第周星期第节课题5.《鲁迅自传》共2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2.学习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3.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教学重点深入理解鲁迅所学专业几经变化与思想发展过程的内在联系。教学难点准确理解鲁迅为国为民,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和思想品格。教法学法教师讲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具准备教学过程【导语】同学们肯定知道我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文坛巨匠是谁吧?对,是鲁迅先生。看来,同学们都和我一样喜爱鲁迅,崇拜鲁迅!想不想更好地了解鲁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拜读《鲁迅自传》这篇文章,去追寻鲁迅先生闪光的人生足迹。(这样既可唤起学生对鲁迅的敬慕之情,激发阅读兴趣,又提示了学习重点。)一、字词1、学力:P25。补讲:“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知识训练的学习经历。一个人在什么层次的教育机构中学习,接受了何种层次的训练,便具有相应层次的学历。从广义上讲,任何一段学习经历,都可以成为学习者的“学历”。而在社会中,人们通常所说的“学历”则是指具有特定含义、特定价值的“学历”,也就是说一个人具有什么学历,是指一个人最后也是最高层次的一段学习经历,以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实施学历教育、有国家认可的文凭颁发权力的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所颁发的学历证书为凭证。其余(2——5)见书。二、解题(一)作者:回忆上册《风筝》。(二)题目:要说自传,该从传记说起。传记是写人物生平经历的文体。传记要求写真人真事,可以写他人,也可以写自己,写自己的叫“自传”,即:“自传”,是作者记述自己生平事迹的文章或书籍。《鲁迅自传》就是鲁迅为自己写的传文。本文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自传的篇幅可长可短;篇幅短小,扼要地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叫“小传”。小传一般在千字上下。《鲁迅自传》便是写自己的小传。(三)写作背景:这篇自传写于1930年5月16日,其时距作者逝世仅6年,可以说是作者对自己一生中大部分经历的概括与总结。这篇自传写得十分简练,连标点在内也不过千字。(作者以时间为序,概要地记述了自己近50年的经历),其中包括家庭、求学、工作、创作等方面的情况,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作者成长、奋斗的历程和他的人生态度。其史料价值不言而喻,它是后人研究鲁迅的十分宝贵的资料。三、分析(一)整体感知,理清内容(结合练一)1.用默读的方式自学课文,边读边概括每一段介绍的主要内容。2.同桌合作,读读、议议。3.全班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话概述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经历。可按时间顺序制成表格。学生相互补充,完整概述下列内容:1881年,出生;1893年,辍学回家,家庭变故;1896年,父亲去世;1898年,18岁,考取南京水师学堂,后又改进矿路学堂;1902年,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1904年,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06年,弃医从文,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则无用,于是提倡文学运动了;1909年,29岁,从日本回国,因为母亲和别的人很希望能有经济上的帮助。回国后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1910年,到绍兴师范学校做教务长;1911年,当上师范学校校长;1912年,革命政府成立后,到北京教育部当部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讲师;1918年,开始发表小说;1926年,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做厦门大学教授,同年12月,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1927年9月,出广东,定居上海。(二)结构及内容分析本文共四段,按内容侧重点不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写个人生活、求学、工作的经历。这部分内容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第1段:写少年时代。叙述自己出生至18岁以前在绍兴老家的情况,包括出生的时间、地点,父母简况,家庭境况等。(补讲:本节教案【有关资料】1.2.)作者13岁时家遭不幸,“一场很大的变故”,导致家中“几乎什么也没有了”,作者只好“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补讲:本节教案【有关资料】3.)一个“寄”字,就把家境的困难程度点化出来:寄人篱下,必受冷遇,“乞食者”的滋味是何等难忍!面对困境,作者并未消极沉沦,“决心回家”的举动,充分显示了他自尊自爱自强的人格。作者“决心回家”并没有改变家庭的困难。“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接看书P28附文一《呐喊自序》第1段)这对于原本困难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此时“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但作者“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接看册P20“二.1.”)一个“总”字,写出了家人或亲友屡次劝他去走那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的段落内容主要经历一家庭情况(少年时代在故乡的生活)○1出生的时间为1881年。○2地点为浙江省绍兴府城。○3父姓周,读书人。○4母姓鲁,乡下人,能看书。○5幼小时不愁生计。○613岁时家遭变故,寄居亲戚家。○7父亲病重三年而死。二求学过程(青年时代离乡在外求学(探索)的情况)○118岁考入水师学堂。○2半年后改进矿路学堂。○3毕业后派往日本留学。○4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5因感到学医无用,便放弃学医从事文艺。三工作简历(回国后的工作情况)○1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2绍兴中学教务长。○3师范学校校长。○4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5移入北京后兼做北京大学等校讲师。○6厦门大学教授,后出走。○7中山大学教授,后辞职。四主要著作(创作和著述情况)○1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2一本论文。○3一本回忆记。○4一本散文诗。○5四本短评。○6若干翻译作品。○7一本《中国小说史略》。○8一本《唐宋传奇集》。现实和他屡次坚决拒绝的态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那两条路的鲜明态度:做官老爷的师爷,为虎作伥,欺压百姓,作者厌恶;去做商人,贪心钱财,唯利是图,作者不齿。那么,作者要走什么道路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第2段的文字。第2段里,作者较详细地叙述了自己年青时代的探索,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作者考入水师学堂,表明他思想进步,因为在守旧的人们看来水师学堂是走投无路的人才去上的学堂,没有出息(接看书P28附文一《呐喊自序》第2段有关内容);“大约过了半年”,就“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作者这样选择的原因是为了学到有用的知识,由此可见作者当时想走实业救国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第一次人生转折)。后来作者到日本又“决意要学医”,因为他“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接看书P28附文一《呐喊自序》第2段后面和第3段前面有关内容),也就是说鲁迅选择学医的原因,是想通过学医,救人性命,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这说明他学医的目的是为了振兴祖国。“决意”一词表明作者改变专业是经过反复考虑的。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民族的振兴,他毅然选择了学医,走上医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第二次人生转折)。作者“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期间,看到一部时事影片,写日俄战争,影片上日军屠杀中国人,竟有一些中国人在一旁围观,麻木不仁、面无表情甚至幸灾乐祸、兴高采烈地争看“热闹”。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作者的心,使作者学医的想法有了改变(接看书P29-30附文一《呐喊自序》第3段后面和第4段前面有关内容)。也就是说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非导致国人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思想愚昧、精神麻木才是病根,要医国人,首先要医好国人麻木的神经,唤醒他们高昂的斗志,否则即使有强健的身体也无济于事。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拯救国人思想,改变国人精神,来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目的。学文学(弃医从文)、走文艺救国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第三次人生转折)。纵观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鲁迅所学专业几度变化,然而他救国救民的爱国心始终不渝,从未动摇过(总是自觉地将个人的追求与祖国、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始终苦苦思索、探索着救国的道路)。第3段里,作者叙述了自己回国后的工作情况,包括回国之初的执教经历,绍兴光复后做校长,去教育部做部员,以及去北京、厦门、广东等地大学任讲师、教授等情况。【研读本段】1.“第二年就走出”,“就”表时间之短;“第三年又走出”,“又”表示重复;“到底被拒绝了”,“到底”意为最终,语气中有失望的成分。(看册P20“三.1.)这些词句表现了政局的混乱、社会的黑暗,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与现实不相融合的苦闷无奈之情。2.“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不拿我”:(看册P20“二.3.”和P21“三.2.”)此句所指为“三一八”惨案。“不好”,把卑鄙文人的无耻告密重话轻说,体现出作者对反动文人和军阀政府的蔑视。3.“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一直住在上海”:(看册P21“三.3.”)“四月辞职”中暗含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翼分子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分子,鲁迅因为坚定的进步立场而辞职。4.W:从本段中找出表时间的词语,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情况?D:表时间的词语:“一回国”、“第二年就走出”、“第三年又走出”、“绍兴光复后”、“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后来”、“到一九二六年”、“十二月走出”、“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这一个接一个的时间变化、地点变迁,让我们充分感受到鲁迅先生归国后处在动荡的政治局势与多变的生活境况之中。带着文艺救国的理想归国的鲁迅,为生活而在工作上辗转奔波,更为救国救民的理想,在黑暗的旧中国左冲右突。5.W:鲁迅先生一极为平淡的口吻写自己工作生活的辗转奔波,这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境界?D:这平淡朴实的叙述,表现了鲁迅先生对个人的奔波毫不介意,包含了鲁迅先生对民族、对国家的挚爱;而对反动政府的迫害则不屑一顾,表现出与反动派势不两立的坚定的革命立场和蔑视反动政府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第二部分(第4段)写创作和著述情况。这段文字作者从“留学时候”写起,写自己的创作和著述成果。借此我们可以了解到鲁迅创作范围之广泛,成果之卓著。但他对待自己作品的态度是低调(谦逊冷静):一是段首说“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不好”就是自谦的说法,显示出他的谦逊品格;二是《自传》完成于1930年,时年鲁迅50岁,在30年代的文坛,鲁迅已经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他的许多文字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共鸣,文学青年们投射到他身上的,是崇拜的眼光。无论是从年龄或是创作成绩来看,鲁迅都是当时当之无愧的大家。而鲁迅在《自传》中提及自己的作品极为低调,只有四本出现了名字:小说集《呐喊》《彷徨》,《中国小说史略》和《唐宋传奇集》。另外的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和四本短评连名字也未出现,而作品的成就如何、影响多大、作用多高只字未提。文中特别提到“鲁迅”这一笔名,初用于小说,发表在《新青年》上一事,这篇小说就是《狂人日记》。这篇小说是讨伐封建制度、声讨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檄文”是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现在特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章),它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吃人”的本质,被誉为彻底反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也是鲁迅文学创作中战斗性、革命性很突出的作品。作者在文中虽然没有更多谈及自己的文艺创作倾向,但就作者专门提起“鲁迅”笔名第一次用之于小说,我们也可以体味到作者的用意。W:第四段与前三段有什么联系?D:这一段交代的内容实际上是前文叙述的鲁迅的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之后的必然结果,作者正是以文艺救国的信念为动力,勤奋创作,不懈努力,才会有如此丰富的创作成果。总之,作者在这篇短小的自传中,不仅清楚叙述了自己近50年的经历,而且直接间接地表露出为国为民、积极正直、谦逊冷静的人生态度和思想品格。【布置作业】课后阅读附文一《〈呐喊〉自序》和P31补白诗《无题》,进一步认识鲁迅。【板书设计】鲁迅自传鲁迅时间:1881~1930家庭情况“水师学堂”改进“矿路学堂”——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家遭不幸家道中落,坚强面对)(实业救国)(第一次人生转
本文标题:《鲁迅自传》(第一课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200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