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国际金融与贸易】第三节国际贸易新战略
1第三节国际贸易“新”理论之所以称为“新”,是因为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产业内理论,有别于产业间贸易理论,并且采用了博弈论这一新的分析方法,博弈论是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一、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1.假设条件:这一理论强调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寡头垄断是现今国家重要行业的常见情形,这一条件更符合实际。另外强调一个条件:理性人假设,市场主体总是趋利避害的,采取自利行为,在已有的信息条件下,总会作出对自身最有利的决策。理性人假设是经济学建立的基础,因为:1)基本接近现实,如企业不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只为社会提供慈善,长期不可能坚持,终究会被淘汰;消费者为厂家考虑,认为企业工人生产出产品不容易,只买最贵的、质量低劣的商品,社会产品没法进步。即使假设不完全真实,结论不会造成严重偏误,相反如果采取利他性假设,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如改革开放前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一大二公”,否定个人利益,在文革期间甚至宣称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到文革结束时,由于经济效率极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制度安排是基于人是利他无私的假设之上。但大多数国营企业的厂长并不是“雷锋式”人物,所以这一制度安排没有发挥出激励的作用,是脱离实际的。各门经济学课程都包含着理性人假设这一基本前提,不能在人是大公无私时采用这一前提,在强调经济利益时又不采用这一前提,这一前提是贯穿始终的。在完全竞争市场上,遵循理性人假设;不完全竞争市场,同样遵循理性人假设。现实中符合理性人假设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为什么野驴和家驴的命运不同,据说野生驴的肉更美味,但濒临绝迹,家驴增加很快。有些非洲国家原先偷猎大象的现象屡禁不止,后来采纳了经济学家的建议:明确土地的管理权和收益权,允许在自家管理的地域上有限度地捕杀大象。这样一来,人们就把自家地域上的大象看成了私人财产,倍加爱护,大象的数量反而增加了。2)提供了有效的衡量标准。因为经济学是研究有限的资源和满足人的无限需求,即稀缺资源的最有效配置。有效、最佳的标准是什么?是效率,即成本最小、利润最大,当然是理性人的选择。2.博弈论的产生: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在理性人假设基础上,进一步假设人与人之间不会产生相互影响,“看不见的手”理论认为只要干好自己的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整个社会利益就会达到最大。但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主体与主体之间总是存在相互影响的。不完全竞争市场是更符合真实情形的状况。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如寡头垄断,一方的决策要考虑对手的选择,同样对方的选择也要受自己的决策影响。在这一前提下,博弈论产生。博弈就是下棋,哪一方走一步都要考虑对方已走的步骤还有对对方造成的后果。博弈论的要义就是,每个player的效用不仅取决于自己的策略,还要看别人的“脸色”。如果不知道别人的策略具体是什么,每个player一般也并不知道自己的效用究竟怎样。2西方人发明的博弈论又称“对策论(gametheory)”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加者在对抗性或竞争性的局势下,如何采取行动、如何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及其均衡问题。博弈论主要是由冯·诺依曼(1903-1957)创所立的。他是一位出生于匈牙利的天才的数学家。他不仅创立了经济博弈论,而且发明了计算机。早在20世纪初,塞梅鲁(Zermelo)、鲍罗(Borel)和冯·诺伊曼已经开始研究博弈的准确的数学表达,直到1939年,冯·诺依曼遇到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OskarMorgenstern),并与其合作才使博弈论进入经济学的广阔领域。1944年他与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著的巨作《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出版,标志着现代系统博弈理论的的初步形成。尽管对具有博弈性质的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甚至更早。例如,1838年古诺(Cournot)简单双寡头垄断博弈;1883年伯特兰和1925年艾奇沃奇思研究了两个寡头的产量与价格垄断;2000多年前中国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膑利用博弈论方法帮助田忌赛马取胜等等都属于早期博弈论的萌芽,其特点是零星的,片断的研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很不系统。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中提出的标准型、扩展型和合作型博弈模型解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合作型博弈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了巅峰期。然而,诺依曼的博弈论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由于它过于抽象,使应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对博弈论的研究知之甚少,只是少数数学家的专利,所以,影响力很有限。正是在这个时候,非合作博弈---纳什均衡应运而生了,它标志着博弈论的新时代的开始!1950年和1951年纳什的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论的重要论文,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竞争和市场的看法。他证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并证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即著名的纳什均衡。一次博弈最终总会形成一个结果,好比讨价还价,这就是博弈均衡。纳什均衡是一种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博弈均衡。“纳什均衡”是指这样一种均衡:在这一均衡中,每个博弈参与人都确信,在给定其他参与人战略决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优战略以回应对手的战略。假设有n个局中人参与博弈,给定其他人策略的条件下,每个局中人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个人最优策略可能依赖于也可能不依赖于他人的战略),使自己效用最大化,从而达到的均衡,也就是谁也不会改变了他的结果。因为改变对他自身不是最好的选择。当然,别人改变策略另外的参与者会改变策略选择。所有局中人策略构成一个策略组合(StrategyProfile)。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战略组合,这种战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组成,也就是说,给定别人战略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单个参与人有积极性选择其他战略使自己获得更大利益,从而没有任何人有积极性打破这种均衡。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战略组合,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最优策略组成。即在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虽然所有局中人,在完全信息条件下,均会预测到该均衡出现。在此情况下,任何人偏离均衡都是无利可图的。其意义在于可预测策略选择的结果。概言之,纳什均衡指的是:在一个纳什均衡里,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策略,如果其他参与者不改变策略纳什的研究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后来的博弈论研究基本上都沿着这条主线展开的。然而,纳什天才的发现却遭到冯·诺依曼的断然否定,在此3之前他还受到爱因斯坦的冷遇。但是骨子里挑战权威、藐视权威的本性,使纳什坚持了自己的观点,终成一代大师。要不是30多年的严重精神病折磨,恐怕他早已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了,而且也绝不会与其他人分享这一殊荣。纳什的思路比冯·诺伊曼的合作博弈的理论更能反映现实的情况,而对其严密优美的数学证明极为赞叹。占优策略均衡无论其他参与者采取什么策略,某参与者的唯一的最优策略就是他的占优策略。由博弈中的所有参与者的占优策略所构成的均衡就是占优策略均衡.假定A、B两个企业都生产白酒,白酒分为高度和低度两种。报酬矩阵如图所示:A企业高度低度B企业高度700,600900,1000低度800,900600,800这里,A企业的决策取决于B企业的决策,同样B企业的决策取决于A企业的决策。但是A企业选择了生产高度白酒以后,只要不变化,B企业就会选择生产低度白酒不变化。反过来也一样,B企业如果选择了生产高度白酒不变化,A企业就会选择生产低度白酒不变化,这实际上是一个纳什均衡,纳什均衡就是在给定别人最优的情况下,自己最优选择达成的均衡。在本例中,B企业选择了生产高度白酒,A企业选择生产低度白酒是一种均衡;B企业选择了生产低度白酒,A企业选择生产高度白酒也是一种均衡。由于在B企业选择生产高度白酒,A企业选择生产低度白酒的时候,A、B两企业的收益都比B企业选择生产低度白酒,A企业选择生产高度白酒时的收益要高,存在着帕累托改善,因此最后可能会达到帕累托最优,即B企业选择生产高度白酒,A企业选择生产低度白酒。纳什均衡与占优均衡的比较占优策略均衡比纳什均衡更强、更稳定,它要求无论对方选择什么策略其最优策略是唯一的,而纳什均衡的最优策略要视对方策略选择而定,所以,“占优策略均衡一定是纳什均衡,而纳什均衡不一定是占优策略均衡。”也就是说,纳什均衡是有条件下的占优均衡,条件是它的参与者不改变策略。如果其他的参与者改变策略,我就要改变策略。“囚徒困境”可表现纳什均衡。一般的博弈问题由三个要素所构成:即局中人(players)、策略(strategies)集合以及每一对局中人选择什么策略和赢得(payoffs)集合。其中所谓赢得是指如果一个特定的策略关系被选择,每一局中人所得到的效用。所有的博弈问题都会遇到这三个要素。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4均衡,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的选择受到其他主体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主体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乙坦白不坦白甲坦白不坦白两个犯罪嫌疑人有前科,这会抓住了。警察向他们交待量刑原则。其实是占优策略均衡,属于“纳什均衡”。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注意到了一个并非最优的结果,就是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果,这个结果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囚徒困境”之所以称为!“困境”正是因为这个博弈中,每个个体从个体理性出发做出最好选择从整体结果看恰恰是最坏的结果。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对双方都不利的纳什均衡。他们两人都是在坦白与抵赖策略上首先想到自己,这样他们必然要服长的刑期。只有当他们都首先替对方着想时,或者相互合谋(串供)时,才可以得到最短时间的监禁的结果。“囚徒困境”的例子之所以经典,有两点原因:1.因为它反映现实有代表性。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均衡,在现实中非合作的情况要比合作情况普遍。“待宰的猴子”的例子。在一个笼子里关了一群猴子,主人每过一天就打开笼子抓一只猴子杀掉。每天主人来时,每个猴子都紧张,它们不敢有任何举动,怕引起主人的注意而被主人选中。当主人把目光落在其中一个猴子身上时,其余的猴子就希望主人赶快决定。当主人最终作出决定时,没有被选中的猴子非常高兴。那个被选中的猴子拼命反抗,其余的猴子在一旁幸灾乐祸地观看,这只猴子被杀掉了。这样的过程日复一日地进行着,最终猴子全部被宰杀掉了。如果这群猴子群起而攻之,这一群猴子有可能会逃掉。但每只猴子不知道其余的猴子是否会和它一起反抗,它怕自己的反抗会引起主人的注意而被主人选中宰杀掉。“待宰的猴子”是“囚徒困境”演绎的版本。在人类的世界,也常常有与之相类似的情景出现。这可以说是对理性的人类社会活动最形象的比喻。让我们来看一个发生在真实生活中的“困境”游戏,有意思的是,玩这个游戏的人是一群专门研究“合作”的专家。在荷兰召开了一次“合作及社会两难困境研讨会”,与会者当然都是博弈论的专家。当大会结束之后,有两个学者,麦息克和路特提议大家玩一个游戏。他们将一个大信封拿出来,请在场的43位学者专家拿出金钱装到这个信封里。如果到最后这信封里的钱超过250元,麦息克和路特将自己掏腰包,退还每人10元。不过,如果最后信封内的钱不足250元,就统统没收,大家拿不到半毛钱。仔细想一想,如果你也在场,你会奉献多少钱呢?让我们来简单地计算一下每个人应该要放人的数目:250÷43=5.81。如果为了防止一些小气鬼少付或不付,你也可以再多加一点。如果每人放进去7元钱,-5,-5-1,-7-7,-1-2,-25应该就可以超过目标250元了。等到最后退还10元钱时,每人都还可以净赚3元呢。无论怎样,这看来都是一个稳赚的买卖。不过,这游戏特别要求大家不准讨论,也不能偷看别人把多少钱放进信封里。最后.等到大信封传回来的时候,两位主持人一数,里面的钱总共是245.59元,比目标250元就差那么一点点。看到这种结果,这些学者们群情哗然.一副不敢相信的样子。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发生?他们统统是德高望重的学者,而且才刚刚结束了两天的“合作研讨会”啊!他们的合作结果居然比目标还少了近5元钱.这下子,大家统统拿不回来半毛钱了。事后大家一块儿讨论这
本文标题:【,国际金融与贸易】第三节国际贸易新战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201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