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专题限时检测(六)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3·重庆高考)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单位:镑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2.(2013·浙江名校联考)(晚清)欧阳昱的《见闻琐录》记载:“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而夷人阴谋幻诈之心,尤为甚焉者。茶有二三春,近日茶商多逡巡不前,夷见头春茶至者少,由故倍其值以买之……”此段材料不能说明()A.中国茶叶大量销往国外B.外商操纵中国茶叶的价格C.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商抑制D.中国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3.(2013·如东调研)“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材料表明()A.地主阶级洋务派积极创办民用工业B.清政府大力发展近代工业C.近代民族资本家大力发展机器工业D.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4.(2013·安徽示范高中联考)在探究西方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过程中,甲同学根据1866年创办的民营机器厂——发昌机器厂,依靠向外商船厂承接装配船用零件而发展起来,得出外国在华企业对中国民族工业起着辐射作用的结论;乙同学根据该厂因竞争不过英商船2厂,于1899年为英商耶松船厂所吞并,得出外国在华资本阻碍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结论。下列评价中最为合理的是()A.两位同学结论相互矛盾B.甲结论不全面,乙结论成立C.两位同学认识都不全面D.甲结论成立,乙结论错误5.(2013·湖北名校联考)据记载:从1900至1911年间,广州市先后出现了水泥厂、针织厂、火柴厂、造纸厂、自来水厂、电力公司、机器厂等20个工业门类的工厂共33家,其中有不少还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鼻祖”。当时广州市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实业救国”思潮方兴未艾B.相对有利的国际和国内形势C.广州是外资输入的主要地区D.政治革命推动生产关系变革6.(2013·茂名一模)1913年底,张謇出任农商总长,一上任就提出了施政纲领,大力推行经济改革。下列不属于他的改革措施的是()A.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制定经济法规完善经济秩序C.改革不合理的税收制度D.奖励和补助民营企业7.(2013·湛江一模)作家茅盾在其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中提到1948年流行的一个笑谈:“在中国唯一仍然在全力开动的工业是印刷钞票。”对这句话的正确认识是()A.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通货膨胀B.钞票印刷业技术革新,印刷速度快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果显著D.国统区经济繁荣,货币需求量大增8.(2013·湛江模拟)一署名“兰陵忧患生”的人在《京华百二竹枝词》中描述当时北京西餐馆的盛况道:“菜罗中外酒随心,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里醉琼林。”诗中所述情景最可能出现在()A.鸦片战争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八国联军侵华后D.新中国成立后9.(2013·咸宁模拟)1903年出版的《女界钟》一书中,呼吁妇女应得入学、交友、营业、掌握财产、出入自由、婚姻自主和参政等7种权利,提出“爱自由,尊平权,男女共和”的主张。表明()①主张婚姻自由呼吁妇女参政②将提倡女权与民主共和并举③是民国初年张扬女3权的成果④将妇女解放同反清革命相连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0.(2013·洛阳模拟)读“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单位:%)项目年代1967~19761977~19861987~1996家庭出身、社会关系28.812.6615.6本人成分、政治面貌23.515.513.9学历11.712.625.3A.封建婚姻观念逐渐消退B.民众的择偶标准发生了彻底的变化C.西方文化对婚姻习俗影响日益加深D.婚姻观念中政治化倾向逐渐减弱11.(2013·山西模拟)《上海社会现象》记载:“自脚踏车风行沪地,初唯一二矫健男子取其便捷,互相乘坐,近则闺阁中人,亦有酷喜乘此者。每当那个马路人迹略稀之地,时有女郎三五,试车飞行,燕掠莺梢,钗飞鬓颤,颇堪入画。”从这段材料中不能得出的信息是()A.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B.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C.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消除D.近代上海女性追求时尚12.(2013·广东百校联考)中文月刊《遐迩贯珍》在1854年第12号的开篇说:“西方之国,狃卖招贴,商客及货丝等皆借此而白其货物于众,是以尽沾其利,苟中华能效此法,其获益必矣。”其意在说明报纸具有()A.信息速递功能B.娱乐教化价值C.政府喉舌功能D.商业广告价值二、非选择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2013·扬州模拟)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鸦片战争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便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关税只有4%,1931年则提高了410%,1933年提高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具体表现在:时间电力工业煤炭工业生铁钢1920年772百万千瓦14.2百万吨436815吨30000吨1936年1724百万千瓦26.2百万吨958683吨556347吨年增长率9.4%7%9%40%——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摘编)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及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常做法是一样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材料三众所周知,中国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所日渐发展起来的新式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沿海各省,而东北地区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在沿海地区,仅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就集中了全国新式工厂的70%,1937年以后,这些地方均遭到了侵华日军的野蛮掠夺和破坏,使中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1)据材料一,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材料中运用数字对历史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有何优势?(10分)(2)结合20世纪30年代国内外形势,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利弊。(10分)5(3)据材料三,指出日本侵华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与民族独立关系的认识。(6分)14.(2013·咸宁模拟)服饰和社会习俗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西方现代文明伴随着工业化浪潮向全世界扩散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服饰和社会习俗的改变也成为中西文化融合的表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并,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长发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苗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迎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材料二材料三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摘自《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材料四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摘自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基本主张并说明其主张的理由。(8分)6(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是如何“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10分)(3)根据材料四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变化。并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8分)答案专题限时检测(六)1.选B本题以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为命题切入点,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从近代化史观来看,外国商品的输入,冲击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也受到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由图表信息可知,1843~1847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一度增加,但是1848~1852年又有一定的下降,说明鸦片战争后的一个时期内,中国的自然经济曾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倾销起到了抵抗作用。2.选C由材料中“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可知中国茶叶大量销往国外,故A、D两项符合材料信息。“夷见头春茶至者少,由故倍其值以买之”可看出外商操纵中国茶叶的价格,B项符合材料信息。材料无法体现外商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抑制,故C项符合题意。3.选A据“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可知,材料反映了洋务派主张创办民用工业,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74.选C论据中没有数据变化和发昌机器厂产生的影响,所以不能得出甲同学的结论。乙同学认为“该厂因竞争不过英商船厂”而被吞并,只是一个例子,不能以偏赅全得出“外国在华资本阻碍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结论。5.选A由题目中“1900至1911年间”可知B、D两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内容也没有体现“广州是外资输入的主要地区”,排除C项。因此选A项,在“实业救国”思潮的鼓舞下,更多人投资实业。6.选A本题考查对历史问题判断分析的能力。根据关键信息“1913年底”“不属于”“改革措施”,结合所学可知A项是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故选A项。7.选A由“1948”“唯一仍然在全力开动的工业是印刷钞票”,结合民族资本主义在解放战争时期陷入困境的原因,即可得出答案为A项。8.选C关键信息:“电灯”“最有可能”。电灯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A、B两项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一边倒”政策,以上情景不可能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9.选B本题可以逆向思维解答,从选项入手,把握特征,③中“民国初年”显然与题干时间不一致,B项正确。10.选DA、C两项在表格内容中无从体现,从家庭出身、社会关系择偶标准的比例可以看出,B项中民众的择偶标准发生彻底变化不正确。从表格中可以看到,本人成分、政治面貌择偶标准的比例在降低,说明D项正确。11.选C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自行车的引进成为时髦男女追求时尚的一种反映,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说明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根除。12.选D《遐迩贯珍》月刊认为,西方商家借报纸向大众宣传其货物,从中获利,中国如果能仿效,也能够从中受益。可见,材料信息说明报纸具有商业广告价值,故选D项。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发展历程的理解能力。第(1)问,特点据材料一“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提示说明基础工业发展迅速;原因直接归纳外交、经济发展规划、经济管理部门完善;优势可以从科学、具有说服力加以分析。第(2)问,原因可以从当时的时代特征即政治上抵御日本外来侵略,经济上应对经济危机考虑;有利方面可以结合物质保障,制度建设分析;弊可以结合缺少市场调节,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分析。第(3)问,影响可以从材料三“遭到了侵华日军的野蛮掠夺和破坏,使中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概括;认识可以从中国近代的政治
本文标题:【三维设计】201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限时检测(六)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204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