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三维设计】201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能专练三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前期
1知能专练(三)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前期(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据统计,明代曾任内阁大学士的共有161人,其中经殿试中进士的有157人,占97.5%;157人中又有131人经翰林院入阁,占大学士总数的81.4%。可见()A.科举高第、入翰林,乃为进入内阁的主要途径B.明代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C.从明代开始政府成了士人政府D.明朝内阁大学士位高权重2.(2013·广东东莞调研)有人说:“夫以无权之官,而欲强做有权之事,则势固必败;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之官,其望更难酬,此从来阁臣之所以无完名也。”这里的“阁臣”是指()A.秦朝的三公B.唐代的三省长官C.明代的大学士D.清朝的军机大臣3.明朝永乐帝在位期间,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制最终形成。下列有关其形成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A.明太祖朱元璋正式设立内阁B.张居正是朱元璋的内阁首辅大臣C.明成祖朱棣时内阁属于虚职D.朱元璋时的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4.(2013·山东淄博一模)史载:嘉庆十年,有个叫何元琅的御史,给皇帝上了一个《请酌改军机处名目》的奏折,理由是“军机处承办一切事务,与兵部之专司戍政者不同……似应更改名目,以纪偃(停止)武之隆”。此事反映了军机处()A.与兵部的职能相互重叠B.已演变为一个综合政务机构C.其地位特殊引起朝臣不满D.已成为国家最高军事机关5.《苏州府志》载,明朝中期以后,苏州城里出现“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听大户呼织,什百为群,延颈相望”的景象。这表明当时当地()A.已形成了劳动力市场B.失业现象比较普遍C.小农经济已经解体D.经济上以纺织业为主6.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2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7.(2013·徐州调研)“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8.(2013·广东六校联考)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A.缺乏理性精神B.求善而不存真C.具有很强的封闭性D.落后于西方国家9.李贽被称为“明代第一思想犯”,他的著作中有《焚书》《续焚书》,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他认为这些著作将来一定会被焚毁,这主要是由于书中()A.对正统思想进行了大胆批判B.反对盲从孔子C.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D.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中10.(2013·河北石家庄检测)“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由此可见,黄宗羲主张()A.工商皆本B.整顿吏治、惩治腐败C.治贫与治愚相结合D.减轻人民负担11.(2013·安徽安庆检测)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A.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12.明清时期,以“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为特征的文人画兴盛。下图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这类作品所表现的是()3A.个人的情感B.真实的景象C.多彩的生活D.繁盛的社会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2013·山东烟台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材料二“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材料三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1)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6分)4(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8分)14.(2013·北京西城检测)古典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特殊史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这文嫂方说道:“县门前西门大老爹……家中放官吏债,开四五处铺面,缎子铺、生药铺、绸绢铺、绒线铺,外边江湖上又走标船,扬州兴贩盐引,东平府上纳香蜡,伙计主管约有数十……家中田连阡陌、米烂陈仓、赤的是金,白的是银,圆的是珠,光的是宝……”林氏被文嫂这篇话说的心中迷留摸乱,情窦已开……——(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材料二金有余了解周进痛哭的原因。向众人解释:“列位老客有所不知。我这舍舅本来原不是生意人。因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今日看见贡院,就不觉伤心起来。”……“这也不难,我这几个弟兄都是商人,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借给周先生,让他捐个监生,不就能参加乡试了吗?”——(清)吴敬梓《儒林外史》材料三李贽还同样以不留情面的态度解剖自己,指责自己缺乏诚信:“志在温饱,而自谓伯夷叔齐;质本齐人,而自谓饱道饶德。”……如果李贽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言行的一致,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他在追求个性与行动的自由,而不是叛离他衷心皈依的儒家宗旨。——黄仁宇《万历十五年》(1)概括材料一小说中所描述的经济发展现象及其带来的影响。(8分)(2)材料二反映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2分)(3)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简要评析材料三所述观点。(10分)5答案知能专练(三)1.选AA项能够从题干信息中直接得出,正确;题干虽与科举有关,但没有科举制完善的信息,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得出明代政府是士人政府,但明代不是古代士人政府的开端,C项错误;题干中没有关于大学士地位、权力的信息,D项错误。2.选C“无权之官”“做有权之事”说明此时的“阁臣”不是中央的正式国家机构的官吏,符合这一条件的是明代的大学士和清朝的军机大臣,但称为“阁臣”的是明代的大学士,故选C项。3.选D本题考查明代内阁制。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后,全国的重大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公务繁忙,于是他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后来,明成祖朱棣时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内阁”由此出现。万历时期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而内阁首辅成为实际上的宰相。D项正确。4.选B题干材料指出军机处更名的理由是“军机处承办一切事务,与兵部之专司戍政者不同”,说明军机处已演变为一个综合政务机构,选B项。A项与材料不符,C、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来。5.选A“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听大户呼织”说明手工业者内部出现分化,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逐渐形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必需的要素——劳动力已经具备。根据“什百为群”并不能直接推测出失业现象比较普遍。6.选D据题干情境可知,主要反映了明清时期民窑发展迅速,一方面说明了其技术的提高,另一方面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A、B两项题干反映不出来;C项是鸦片战争后的史实,故排除。7.选D从材料信息可知,清朝时期,在广州的外商,只有在夏秋两季商业交易时才能居住在十三行,而到了冬季,由于商业交易停止,法令规定不准他们继续留在广州,而且,即使居住在十三行时,照法令也不能随便出游。这充分反映了清政府对对外交往的严格限制,故选D。8.选A根据关键信息: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由此可知,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突出,但轻视理化构建,A项正确;B、C、D三项均未体现。9.选A李贽是明朝“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对正统思想进行了大胆批判,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故选A。10.选C黄宗羲的主要意思是除去民间的陋习恶俗、蛊惑、奢侈等行为,才有可能致富,仅仅“轻其赋”是不可能“使民富”的,由此可知,答案为C项。11.选A根据题干可知,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能够从明朝灭亡中反思君主专制之害,6进一步提出限制君权的各种设想。12.选A“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说明了明清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为一体,借物抒情,展现神韵意趣,从而张扬了个性,故A项正确。13.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即可。第(2)问,“关系”根据材料二中的关键词可以概括;“演变”实际是考查唐朝及其以后城市发展的表现,从坊市的界限、草市的出现等方面归结。第(3)问,“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归结经济上虽受到限制但并未完全禁绝,从思想上看中外文化交流少,仅限于知识分子和传教士。“评述”实际考查“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即可。答案:(1)宋代打破了市坊的限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明朝中期,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2)关系:“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演变:唐朝时,在坊市制度下,“城”“市”分开;到宋朝,“城”“市”界限打破;明清时期,市镇出现,突破“城”与“市”的限制。(3)经济:虽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但私人海上贸易频繁。思想:思想文化交流较少,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和传教士。评述:使中国丧失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动工业化的契机;阻碍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14.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带来的影响。第(1)问,注意根据材料中西门大老爹的经营活动归纳“现象”,从林氏的反应归纳“影响”。第(2)问,主要通过分析周进痛哭的原因归纳材料二反映的社会现象。第(3)问,注意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与李贽思想的关联性。答案:(1)经济现象:商品经济发达,物资流通繁荣;商人阶层生活富裕。影响:社会出现拜金逐利的风气;冲击传统道德和儒家义利观。(2)社会现象: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传统的科举仕途依然有强大吸引力。(3)李贽的矛盾心理折射出的是转型期的社会病态。政治上,明朝中后期之后,专制体制不断加强,个体无法彰显个性自由。经济上,李贽一方面高喊反对权威、追求思想解放的口号;另一方面又困惑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儒家道德的冲击,欲求努力维护儒家的社会理想。文化上,八股取士埋没自身才能与价值,这表明传统社会正在走向没落。
本文标题:【三维设计】201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能专练三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前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204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