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全程复习方略】(广东专用)高中历史单元评估检测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新人教版
-1-【人教版·广东专用】高中历史全程复习方略精练精析:单元评估检测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6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12·佛山一模)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其中“封建政治”是()A.封邦建国B.宗法世袭制C.礼乐制度D.封建社会2.(2012·广州模拟)“炉灰筑不了墙,女儿供养不了爹和娘”,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目前我国19岁以下年龄段的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2400万。导致这种现象的历史原因的表述中,最恰当的是()A.宗法制B.科举制C.近代新式教育的推广D.郡县制3.“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体现了宗法制等级森严及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特点B.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权力的分配C.宗法制的形成有利于宗族的团结及内部的稳定D.体现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4.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应是指哪一时期()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5.《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丞相诸大臣皆受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见()A.世卿世禄制的终结B.相权是专制皇权的一部分C.相权始终依赖于皇权D.任人唯贤形成-2-6.(2012·淮安模拟)隋炀帝时,刘炫称“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①官吏选拔制度发生变化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④相权不断扩大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7.《中华文摘》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回顾历史,阅读下表: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西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不科学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8.(2012·广州模拟)历史上出现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四世三公”等现象,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法社会()①任人唯亲的现象②家族制度政治化的现象③四世同堂而居的现象④选官注重门第的现象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英国人杜麦斯在《中国札记》一书中,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一种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3-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杜麦斯的呼吁是有感于中国()A.察举制的实行B.内阁大学士的选拔C.科举制的推行D.军机处的设置10.(2012·广州模拟)“汉典旧事,丞相所请,靡有不听。今之三公,虽当其名而无其实,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陵迟以来,其渐久矣。”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过去的三公虽位高权重,但皇帝对其建议一般不会采纳B.现时的三公权力被削弱,既没有实权也没有宰相的名义C.尚书参与军国大事,皇帝借此削弱相权D.材料体现了隋唐中央政权机构的变迁11.(2012·温州模拟)元朝“……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中书省直辖地区却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对上述关于行省制度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实行省界犬牙交错,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B.使地方享有更充分的军事行政管理权C.借鉴了秦汉时期的地方管理方法D.体现了肥瘠搭配的划界原则12.黄仁宇曾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以下最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三省六部制的推行B.丞相制度的废除C.殿阁大学士的出现D.军机处的设立13.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①防止了大臣专权②强化了君主专制③削弱了内阁的权力④扩大了统治基础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14.(2012·广州模拟)中国历史上的某项选官制度曾受到人们的激烈批判。有人认为该制度的第一层害处是“使天下子弟心术变坏和义理不通”;第二层害处是“徒耗精力于浮文,入仕之后全无用”。还有人认为它“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该选官制度是()A.九品中正制B.察举制-4-C.世卿世禄制D.八股取士15.(2012·海口模拟)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提到某种治史方法时说,“其治史,乃以社会形态为躯壳,以阶级斗争为灵魂。所论厥为自秦以来,中国社会形态之阶段分别。”这种治史方法是()A.唯物史观B.文明史观C.全球史观D.现代化史观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至东汉末年封建统治者不断补充健全岁举孝廉的有关规定,察举标准为“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宰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后汉书·左雄传》)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晋]葛洪《抱朴子·审举》材料三隋炀帝能够在传统取士科目之外创设足以开启新局面的新科目,无论如何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刘海峰《科举制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材料四汉代的察举与唐代的科举基本一致……皆朝廷统一部署下,以按科取士、考试进用为特征的官僚选拔制度。——徐连达、楼劲《汉唐科举异同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察举制的基本特点。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在西汉时期的主要作用。(6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察举制在推行过程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对后世有何不利影响?(4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隋炀帝所开设的“新科目”是什么?有何“划时代的意义”?(4分)(4)如果不赞同材料四的观点,请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理由。(6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萌芽期、创立期、鼎盛期、调整期、衰落期。材料一春秋至秦为创立期。春秋时期,以世卿、世大夫执政,当时所称的相,逐渐成为一个固定官名。到了战国,世卿制度被打破,相职在诸侯国内普遍设置。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5-万机”,使之成为正式官制。材料二汉初至武帝时为鼎盛期。西汉时期宰相的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几乎参与国家所有重大事务的决策。但宰相制度的鼎盛时期很短暂,不足百年。百余年间,宰相被杀的也达30多人。在宰相制度走向鼎盛的汉朝,宰相已从一相发展到三公。西汉丞相府属员多达300多人。由于两汉选官途径广泛,宰相出身也杂,从布衣到宗室,各种出身都有。材料三魏晋至宋为调整期。两汉时期,由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迅速暴露,宰相制度很快便进入调整期。材料四元至清末为衰落期。因为宰相制度无论怎样调整,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都无法得到彻底解决,所以从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落期。(1)据材料一,春秋至秦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其中与政治体制密切相关的变化有哪些?(6分)(2)据材料二,谈谈汉朝宰相制度的历史特点。“宰相被杀的也达30多人”、“鼎盛时期很短暂,不足百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3)依据所学知识思考:宰相制度调整的核心是什么?以北宋为例说明。(4分)(4)试概述元至清末宰相制度衰落的表现。(4分)答案解析1.【解析】选A。先秦时期,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将土地、人口等分封给功臣、同姓亲族、古代帝王的后代等,让他们广建诸侯国,拱卫王室,因此这里的“封建”又称为“封邦建国”。2.【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判断、理解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而其根源则在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B、C、D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变式备选】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指的是()A.分封制B.封建制C.君主专制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解析】选A。依据材料信息“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很容易判断出此封建制度并非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封建制。-6-3.【解析】选C。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描述了中国古代以血缘关系为特点的宗法制度,材料中“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表明起到了维护家庭内部稳定的特点。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4.【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秦汉时期,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思想上,也逐渐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A、C、D三项不符合题意。5.【解析】选B。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A项世卿世禄制的终结与材料无关,排除A。D项任人唯贤形成与材料无关,排除D。从材料“倚辨于上”、“皆决于上”可以判断出材料强调的是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所以只有B项相权是专制皇权的一部分符合题意。6.【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的大意说以前州郡的属员多由刺史和县令自行辟除,由中央委派的很少。隋代起,地方的官员都要由中央吏部选拔,不能由刺史和县令自行辟除。7.【解析】选D。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秦朝到唐末地方行政制度不断变化,其变化趋势总体上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A、B、C三项均与史实不符。8.【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四世三公”是指家族中四代都有做三公这样高官的人,这表明封建官职被世家大族垄断,而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四世同堂而居的现象,③可排除,故选B项。9.【解析】选C。由材料中“竞争性的制度”“行政官员的水平”等,结合中国的科举制的意义——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等,可以看出符合题意的是C项。10.【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历史结论的能力。题干材料反映出,尚书地位和权力有所上升,这是出于削弱相权的需要。根据“汉典旧事,丞相所请,靡有不听”,可排除A、D两项;根据“今之三公,虽当其名而无其实”,可排除B项。11.【解析】选A。从材料中的描述可以看出,元朝的行省划分在地理分布上的特点就是犬牙交错,省与省之间交错分布,而不是将大片土地相对独立的化成一个省,也体现了以北方为核心治理南方的思想,最终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而加强中央集权,也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C、D三项均与史实不相符。12.【解析】选B。由材料信息可知,丞相制度的废除,彻底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使皇帝一人独揽全国大权,形成了皇帝的个人独裁,故B项正确。C、D两项是在这一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皇权,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C、D两项。A项出现于隋唐时期,排除。13.【解析】选A。从军机处导致“有庸臣”、“不至有权臣”来看,①②是符合题意的。至于削弱内阁权力-7-和扩大统治基础,不仅史料未提及,而且不符合史实,
本文标题:【全程复习方略】(广东专用)高中历史单元评估检测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208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