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创新方案】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第14课烛之武退秦师落实应用板块试题苏教版必修3
1【创新方案】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第14课烛之武退秦师落实应用板块试题苏教版必修3(时间:40分钟分值:65分)一、基础巩固(3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翻译题9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①敢.以烦执事。(胆敢)[②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同)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了)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过河;围墙)⑤共其乏困..。(缺乏的物资)⑥吾其.还也。(还是)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⑧子犯请.击之(请求)⑨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你)⑩何厌.之有?(满足)A.①③⑤⑦⑨B.②④⑥⑧⑩C.⑤⑥⑦⑧⑩D.③⑤⑧⑨⑩解析:①冒昧;②增加;③给予;④版,筑土墙用的夹板;⑨如果。答案:C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其无礼于晋敢以.烦执事B.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公与之乘,战于.长勺D.郑既.知亡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解析:D项,“既”意为“已经”。A项“以”分别为“因为”、“拿”。B项“其”分别为代词“这件事”、语气副词“还是”。C项“于”分别为“对”、“在”。答案:D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B.秦伯说,与郑人盟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D.失其所与,不知解析:B项,“说”同“悦”。C项,“共”同“供”。D项,“知”同“智”。答案:A2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解析:A项,行李:古义指外交使节;今义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B项,东道主:古义指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今义指请客的主人。D项,夫人:古义指那人,此句中代指秦穆公;今义指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答案:C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晋军.函陵A.秦伯说,与郑人盟.B.因人之力而敝.之C.朝.济而夕设版焉D.既东封.郑解析:A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B项是形容词作动词,C项是名词作状语,D项是名词的使动用法。答案:A6.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B.且贰于楚也C.夫晋,何厌之有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解析:C项为宾语前置句,A、B、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答案:C7.下面对本文有关内容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和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B.作为一国之君,郑伯在说服烛之武的时候能够引咎自责并晓之以利害,说明他仍不失为一位明智的君主。C.佚之狐虽然在本文中只有一句话,却也是一个形象十分鲜明的人物。他既是一个爱国者,同时又是一个有知人之明的人。D.在子犯请求袭击秦军的时候,晋文公制止了他。这说明晋军的实力不如秦军,贸然攻击,只能自取灭亡。解析:晋文公不同意袭击秦军的理由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并不是晋军的实力不如秦军。答案:D8.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3(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现在)它已把郑国当做东边的疆界,又想扩张它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它又)要到哪里取得土地呢?(2)借助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替代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二、类文阅读(2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晋人归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①。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②。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③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左传》)[注]①知罃:晋臣,其父即荀首。②俘馘(ɡuó):军所虏获者,系其人曰俘,割取对方战死者曰馘。③外臣:臣子对别国君主称呼本国的臣。9.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纾:解除苦难B.各惩其忿以相宥.也宥:宽赦C.重.为之礼而归之重:重新D.二国治戎.戎:战争解析:C项,重:隆重。答案:C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子其.怨我乎其.孰能讥之乎4B.故.楚人许之故.察己则可以知人C.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辞决而.行D.执事不以.衅鼓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解析:A项,大概/难道。B项,故,所以;C项,而,表承接;D项,以,用、拿。答案:A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国人用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的尸体换回知罃,是因为知罃的父亲是晋军的副统帅。B.知罃在回答楚王的问题时,表现出了不卑不亢的气节,使得楚王非常敬重他。C.楚王从知罃的回答中,体会到知罃对晋国的忠诚,意识到楚国是不能与晋国相抗衡的。D.文中虽然只写了知罃的语言,但知罃的性格和品质却已异常鲜明了。解析:A项,知罃的父亲(荀首)是中军副帅。答案:A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1分)(1)两释累囚以成其好。(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寡君之以为戮。(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释:放,释放;以:表目的连词;好:友好。(2)戮:杀。(3)次:次序;帅:率领,统领;师:军队。答案:(1)双方释放囚禁的俘虏以结成友好。(2)我们的国君如果加以诛戮。(3)按次序让我承担晋国的大事,率领所属军队去保卫边疆。参考译文:晋国人将楚国公子谷臣连同连尹襄老的尸首归还给楚国,要求交换知罃。这时知罃的父亲荀首担任中军佐了,所以楚国人就答应了他们。楚王为知罃送行,说:“你大概怨恨我吧?”知罃回答说:“两国交战,下臣无能,不能胜任自己的任务,因此作了俘虏。君王的侍从不以我的血涂鼓,使我回国受死,这是君王的恩惠。下臣实在无能,又敢怨恨谁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你感激我吗?”5知罃回答说:“两国为自己的国家着想,(设法)谋求缓解自己百姓的痛苦,各自克制自己的忿怒,求得相互谅解。双方释放战俘,用来达成友好关系。两国友好,下臣不曾参与其间,又敢感激谁呢?”楚王说:“你回去,用什么来报答我?”知罃回答说:“下臣不承受怨恨之名,君王也不承受恩惠之名,下臣无恨,君王无恩,不知道报答的事。”楚王说:“虽然如此,也一定要告诉我。”知罃回答道:“凭借您的威信,拘囚之臣得以将骸骨带回到晋国。敝国国君如果将下臣加以诛杀,死了也是忠于晋国的。如果由于君王的恩惠而得到赦免,将下臣赐还君王的外臣荀首,荀首将会请示敝国国君,而将下臣在宗庙加以诛杀,死后也是忠于晋国的。如果得不到敝国国君的批准,仍让下臣继承祖宗的职位,依次轮到下臣参与国事,率领一部分军队去守卫疆界,那时即使遇到您,也不敢回,将竭尽全力去拼死,没有二心,以尽到臣下的本分,这就是下臣所要报答您的。”楚王说:“晋国不可与它相争。”隆重地为他举行了礼仪,把他送回晋国。三、语言运用(15分)13.结合《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内容,用四个成语完成下面的句子。(4分)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强秦面前,烛之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参考答案:深明大义、义无反顾不卑不亢聪慧机智14.把下列一组句子组织成一个语意连贯的单句。(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①《左传》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文学作品。②《左传》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③《左传》善于写细节,善于刻画人物。④《左传》善于描写战争,描写大场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左传》是一部善于描写战争,描写大场面,善于写细节,善于刻画人物,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的不可多得的优秀文学作品。15.下面是一段关于《左传》作者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6分)关于《左传》的作者,《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是左丘明,唐代赵匡首先怀疑“左氏”非左丘明,清代姚鼐进一步提出:“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他还提出《左传》作者可能是吴起。还有人主张《左传》为刘歆所作,不过这些怀疑之说都没有充分根据。关于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清代朱彝尊认为左氏为复姓(《经义考》)。至6于其生卒行事,史皆不详。《孔子家语·观周篇》说:“孔子将修《春秋》,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未知所据。不过一般论者据《左传》所记事实,都认为作者的生活年代要比孔子晚。(1)第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二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三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关于《左传》作者的众多怀疑之说都是没有充分根据的。(2)关于左丘明的姓氏历来众说纷纭。(3)一般论者认为有关孔子与左丘明的交往的记载是不符合事实的。
本文标题:【创新方案】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第14课烛之武退秦师落实应用板块试题苏教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210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