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
1《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检验本科用)医学检验系《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教学组2007-01-012前言《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第三版)为供医学检验专业用的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主编为周新教授(武汉大学医学院)与涂植光教授(重庆医科大学),参与编写本版教材的共有12所高等学校的14位教授。编写宗旨: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21世纪医学检验教育的需要,力争达到医学检验系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要求。教材的编写思路是:突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便于教与学;也注意反映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成果,适当介绍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进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与第二版比较,本版教材作了较大的更动和补充。新增了四章,删去了已经另有教材的诊断分子生物学和实验室管理章节,并对原有的章节进行了较大的修改更新。各章最后均有“小结”,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该章重点。书末还附有主要参考文献、汉英和英汉索引,便于教师和学生查阅,以及深入了解有关的详细内容。全书分为二十章:绪论、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基本技术与管理、血浆蛋白质以及非蛋白含氮化合物的代谢紊乱、糖代谢紊乱、血浆脂蛋白及其代谢紊乱、诊断酶学、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的代谢紊乱、体液平衡与酸碱平衡紊乱、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心脏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胃肠胰疾病的临床生物化学、骨代谢异常的生物化学诊断、红细胞代谢紊乱、内分泌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神经、精神疾病的生物化学、妊娠的临床化学、体液肿瘤标志物、治疗药物浓度监测、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的应用与原理。3《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介绍《临床生物化学及其检验》是高等医学检验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之一。本课程是在人体正常的生物化学代谢基础上,研究疾病状态下生物化学病理性变化的基础理论和相关代谢物的质与量的改变,进一步从生物化学代谢和分子水平,认识疾病发病机制,从而为疾病的临床实验诊断、治疗监测、药物疗效和预后判断、疾病预防等方面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的一门学科。临床生物化学及其检验课程分成临床生物化学、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三大结构体系。临床生物化学主要以临床常见疾病机制及其生化检验指标为主线,重点介绍糖尿病、异常脂蛋白血症、肝胆疾病、肾脏疾病、胃肠胰疾病、心血管疾病、骨代谢疾病等主要疾病和生化检验指标。在探讨疾病生化变化的同时,力求将生化检验指标与临床疾病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等结合起来,力求从现代检验医学的高度开拓临床医学的新视野。目的主要是加强本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本课程与临床医学知识的渗透和交触。培养学生具有较宽广和活跃的临床分析思维的能力,在与临床医生沟通中起到临床咨询的作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主要以临床生化检验技术为主线,重点介绍电分离分析技术(电泳、电化学、生物传感等);临床酶学检验技术;临床生化检验全面质量控制;临床生化检验方法的选择和评价;临床生化体外诊断试剂盒的选择与评价;临床生化自动化分析和临床生化诊断试验的诊断性能评价等专用技术。目的主要是加强本课程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技能的相关理论知识。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采取以生化检验技术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开设了技能性、验证性、应用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验内容力求与临床融合,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4教学目标一.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糖、蛋白质、脂类三大物质在化学组分,代谢特点和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及与一些常见疾病病理生化的联系;肝脏、肾脏、心肌以及呼吸系统通气障碍四大有代表性的重要脏器器官功能障碍的不同情况下,机体出现的病理生化改变和疾病进程的关系;诊断酶学、诊断分子生物学和肿瘤诊断的生化标志,加深以生物化学诊断目标的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运用。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打下良好临床生物化学理论基础和增强实验室动手能力。二.教学组织与方法(一)教学组织在教务处的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教学活动分为理论授课、实践教学、自学和考试四个环节。(二)教学方法1.讲课以启发诱导、提问为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思考能力。根据不同章节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除课堂讲授外,采用自学、组织讨论、播放电视录像等不同形式。2.实验课强调学生通过实验理解临床生物化学的主要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注意事项、进行正规操作训练,培养严格的科学作风和综合分析能力。按规程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写出实验报告,保证90%以上学生能成功完成实验。3.自学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阅读参考书等方面的内容。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指导,必要时可组织讨论或答疑。4.考核实行百分制,理论考核成绩占60分,平时实验操作成绩占40分。5参考教材1.《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数据与病例分析康格非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年2.《现代临床生化检验学》张秀明、李健、魏明竟、侯振江等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年3.《生物化学检验技术》陈惠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4.《现代生物化学检验与临床实践》沈霞李定国姚建巫向前等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5.《生物化学》周爱儒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20046.《中华检验医学大辞典》王鸿利,叶裕春主编,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7.《临床实验诊断学》孙荣武,王鸿利主编,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课程目录及课时安排章节序号目录页码范围课时第一章绪论1-51第二章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基本技术与管理6-4710第三章血浆蛋白质以及非蛋白含氮化合物的代谢紊乱48-743第四章糖代谢紊乱75-993第五章血浆脂蛋白及其代谢紊乱100-1355第六章诊断酶学136-1744第七章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的代谢紊乱177-1993第八章体液平衡紊乱与酸碱平衡紊乱200-2284第九章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229-2535第十章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254-2783第十一章心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标志物279-3053第十二章胃肠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306-3301第十三章骨代谢异常的生物化学诊断331-3493第十四章红细胞代谢紊乱350-3752第十五章内分泌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376-4064第十六章神经、精神疾病的生物化学407-427自学第十七章妊娠的临床生物化学428-4453第十八章体液肿瘤标志物446-4703第十九章治疗药物浓度监测471-4952第二十章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的应用与原理496-5154合计667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ClinicalBiochemistryandBiochemistryexamination)课程类别:必修课教学对象: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时:总学时126,理论66,实验60学分:5.5二、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糖、蛋白质、脂类三大物质在化学组分,代谢特点和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及与一些常见疾病病理生化的联系;肝脏、肾脏、心肌以及呼吸系统通气障碍四大有代表性的重要脏器器官功能障碍的不同情况下,机体出现的病理生化改变和疾病进程的关系;诊断酶学、诊断分子生物学和肿瘤诊断的生化标志,加深以生物化学诊断目标的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运用。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打下良好临床生物化学理论基础和增强实验室动手能力。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一.了解临床生物化学发展简史二.熟悉临床生物化学的领域和性质三.了解临床生物化学的现状及其作用教学内容:一.临床生物化学发展简史1.“临床化学”名词的由来2.体液生物化学组分的分析应用及“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homeostasis)”概念3.比色法和光度法在临床生化实验室中的应用4.血清酶活力测定作为细胞与组织损伤的重要指标85.治疗性药物监测成为临床生化的一个重要分支6.超微量的仪器分析、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放射性同位素等技术在生物化学实验室中的应用7.自动化装置与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临床生化国际性、全国性及地方性学会和出版刊物二.临床生物化学的领域和性质化学病理学及临床化学或诊断生物化学三.临床生物化学的现状及其作用1.在医疗保健、疾病诊断治疗中的作用2.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3.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面临的任务四.本书概要1.绪论2.以物质分类介绍疾病时的临床生化(糖、脂、蛋白质、体液平衡、钙、磷、镁、微量元素)3.以器官、组织病损分类(心、肝、肾、骨)4.诊断专题(血清酶、肿瘤、妊娠、药物监测)5.诊断技术(仪器、免疫、酶、分子生物学)学时:1第二章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基本技术与管理目的要求:一.了解常用免疫分析技术、生物芯片和生物传感技术及酶蛋白分离纯化技术二.熟悉常用临床生物化学分析技术及实验标本的采集与管理。三.了解临床生物化学实验诊断试验的性能评价及临床生物化学诊断试剂盒的选择和评价;熟悉临床生物化学方法学性能判断;掌握临床生物化学方法的选择、建立和评价(重复性试验、回收试验、干扰试验、方法比较试验)。四.熟悉全面质量控制的概念及主要内容、熟悉室间质量评价方法和目的、熟悉能力比对分析及实验室认可和认证评审的概念;掌握室内质量控制的主要方法、结果解释及失控处理措施。9重点难点:临床生物化学方法的选择、建立和评价及全面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一.常用临床生物化学分析技术(光谱、电泳、离心、层析、电化学)。二.常用免疫分析技术(自学)。三.生物芯片和生物传感技术(自学)。四.酶蛋白分离纯化技术(自学)。五.实验标本的采集与管理。1.血液标本的采集。2.影响血液标本成分变化的因素。3.其他的采集与管理。六.临床生物化学方法的选择、建立和评价。(一)实验方法的选择1.方法和标准品的分级及相互关系:方法的分级(决定性方法、参考方法、常规方法)、标准品的分级(一级标准品、二级标准品、控制物)。2.实验方法选择的要求和步骤:要求(实用性、可靠性)、步骤(广泛查阅文献、选定侯选方法、进行初步试验)。(二)实验方法的建立1.方法原理确定。2.方法条件选择。3.方法建立后的临床观察。(三)实验方法的评价:评价实验与分析误差类型的关系、评价实验的目的1.重复性试验。2.回收试验。3.干扰试验。4.方法比较试验。(四)临床生物化学方法学性能判断1.性能标准——允许分析误差及医学决定水平。2.使用单值判断指标判断。3.使用可信区间判断指标判断。10(五)临床生物化学实验诊断试验的性能评价(六)临床生物化学诊断试剂盒的选择和评价七.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全面质量控制(一)全面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二)分析前的质量。(三)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四)室内质量控制1.质控品。2.设定质控图的均值和控制限。3.Levey-Jennings质控图。4.Westgard多规则质控法。5.失控处理及原因分析。6.室内质控数据的管理。(五)室间质量评价1.室间质量评价组织形式。2.室间质量评价目的和作用。3.开展室间质量评价活动的条件及方法。(六)能力比对分析(七)实验室认可和认证评审学时:10学时第三章血浆蛋白质以及非蛋白含氮化合物的代谢紊乱目的要求:一.了解氨基酸代谢紊乱,血浆蛋白质的参考值范围。二.熟悉血浆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掌握疾病时血浆蛋白质变化的图谱特征。三.掌握血浆蛋白质的测定和临床意义、掌握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掌握血浆TP和Alb参考值范围。四.熟悉嘌呤核苷酸代谢紊乱——高尿酸血症及痛风。重点难点:重要血浆蛋白质的功能和临床意义;疾病时血浆蛋白质变化的图谱特征;血浆蛋白11质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教学内容:一.血浆蛋白质及其异常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和分类。2.蛋白质电泳图谱分析。3.血浆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功能与临床意义(前白蛋白、白蛋白、α1-抗胰蛋白酶、α1-酸性糖蛋白、α1胎儿球蛋白、结合珠蛋白、α2-巨球蛋白、铜蓝蛋白、转铁蛋白、血红素结合蛋白、β2-微球蛋白、C反应蛋白)。4.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二.氨基酸代谢紊
本文标题: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22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