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解析】江苏省扬州中学2015届高三12月月考试卷历史试题
1页【解析】江苏省扬州中学2015届高三12月月考试卷历史试题2014.12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试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综析】本试卷是高三历史试卷,历史部分的考查以主干知识为载体。试题重点考查:道家思想、官僚制度、小农经济、儒家思想、文人画、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罗马法、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罗斯福新政等主干知识;注意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调动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份注重考查基础的好试卷。第Ⅰ卷(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题文】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上述中国古代著名诗句反映了崇尚自然的()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知识点】O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案解析】B解析:材料体现了道家中的主张一切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思想。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对首家思想的特征准确理解。【题文】2.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这表明()A.官僚制度对皇权有制约作用B.“君主专制”也体现民主性C.皇帝制度经常遭到权臣的控制D.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解析】A解析:从材料中“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说明官僚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在君主专制体制下,皇权至高无上。B、C项“民主性”“控制”说法有误;D项材料中未涉及到中央集权。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征的准确把握。【题文】3.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这种“自治社会”形成的根源是()2页A.地方制度的不完善B.宗法制的深远影响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D.中央集权的削弱【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答案解析】C解析:地方制度的不完善说法有误,且不属于根源因素,A项错误;宗法制的基础是血缘,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信息与宗法无必然联系,B项错误;据材料“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自古都是以农业为本,而中国社会又多是自给自足的家庭农业,有相当的分散性,且根源多数都是找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项正确;中央集权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事实上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呈现不断增强的之势,且与材料意思不符,D项错误。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古代小农经济的的特点的准确分析、理解。【题文】4.《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亲自到太学讲学,和儒生们一起研讨儒学经典。下列文献,最有可能列入他们研讨范围的是()①《尚书》②《春秋》③《法经》④《四书章句集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知识点】O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案解析】A解析:从材料中“汉明帝”“太学”“研讨儒学经典”可分析出讲学的内容是以儒家经典为主。《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它的制定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李悝,是法家思想,排除;《四书章句集注》是宋代朱熹的,排除。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准确把握。【题文】5.下图为唐寅的扇面作品,与之相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这幅画的灵魂是其特有的意境B.体现出诗书画篆刻多种艺术的融合C.这种画科源于北宋《清明上河图》D.古代文人常用此方式展示自己的个性3页【知识点】Q2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答案解析】C解析:唐寅的扇面溶入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是文人画的特点,在创作上强调修改表现,追求抒情写意。扇面画的是山水画,《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C项错误。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对古代绘画艺术的特点准确理解、分析。【题文】6.据嘉庆《两淮盐法志·科举志》记载:明代两淮共取进士137名,其中徽、晋、陕籍106名;共取举人286名,其中徽、陕、晋籍者213名,均占70%以上,盖皆商人子弟。这说明此时期()A.部分地区的商人广泛享有科考权B.市籍者不得宦的古训彻底被打破C.商人参与科考的各项限制被放宽D.政府控制商人势力维护专制集权【知识点】A2H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答案解析】A解析:据材料可知徽、陕、晋地区取进士和举人的人数中,商人子弟占70%以上,且相对所占比例较高,说明部分地区的商人广泛享有科考权,A项正确;材料信息仅涉及徽、陕、晋地区取进士和举人的人数比例相对较高,且都是商人,但不能说明古训被彻底打破,B项错误;仅凭材料不能说明商人参与科考的各项限制被放宽,说法过于绝对,C项错误;材料信息仅涉及徽、陕、晋地区取进士和举人的人数比例相对较高,且都是商人,但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在商人中取士的目的,D项错误。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题文】7.儒学延续数千年,晚清之后逐步衰败。康有为崇尚儒学,推崇孔子;陈独秀崇尚科学与民主,批判孔子。学者们认为,在古代帝王时代,强调民本是应该肯定的。以下有关儒家思想的叙述中,与民本密切相关的一项是A.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B.董仲舒以为“为之(民)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C.朱熹的“亲亲、仁民、爱物,三者是为仁之事”D.黄宗羲的“公其是非于学校”【知识点】O1O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答案解析】C解析:材料关键词是“民本”,A项是强调人的气节问题;B项强调的是天人感应;D项是强调“学校是高于君主的决定政治是非的最高权力机关”。C项则是强调民本思想。故选:C4页【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正确的分析、理解。【题文】8.李约瑟在《中华科学文明史》中说:“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材料所述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总结历史教训的需要B.天文观测技术的落后C.以民为本思想的影响D.经验总结的推理结果【知识点】Q1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辉煌灿烂的文学【答案解析】A解析:从材料中“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可分析出日食的记录与当时政治发展有密切关系。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的准确理解。【题文】9.“从这个条约的签订,就开始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或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等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这个条约应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知识点】C1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答案解析】A解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其影响就是使中国开始打破闭关锁国的局面,被迫走向开放的知识内容。因此正确答案是《南京条约》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南京条约》的影响的准确分析、理解。【题文】10.下列四则史料代表了近代中国的几种社会思潮,按兴起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共和立宪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②“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③“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④“倾覆现今之恶劣政府,此造端之事业也。……是故排满者,为独立计。”A.②④③①B.③①②④C.②③④①D.③②④①【知识点】R1R2R3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维新变法思想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5页【答案解析】D解析:①“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说明陈独秀认为当时的共和立宪不是出于民意,不是真正的共和,他维护民主共和,是陈独秀的民主共和思想;②中学的体和用不可随意分割,西学的体和用也不可随意分割;中西学可以分别完整并立,而不能嫁接合并,否则两个都会消亡。这是维新派在批判洋务思想中“中体西用”、将西方科学技术嫁接到中国封建制度上的主张。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③是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坚持纲常政教。④是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相关内容的准确分析、理解。【题文】11.孙中山说:“至于将来……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这段话反映了()A.民族主义思想B.民权主义思想C.民生主义思想D.社会主义思想【知识点】R3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答案解析】C解析:从材料“要‘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反映孙中山关心民从生活,体现了民生主义思想。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题文】12.高三(1)学生根据一本书的目录(右图)展开讨论,由此所做的思考错误的一项是()A.有文章抨击当时北京政府的文化政策B.这本期刊对此后的中国文学产生重大影响C.这本刊物诞生于北京大学D.这本刊物推动了思想启蒙【知识点】R2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答案解析】C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1917年”“文学改良争议”“胡适”“再论孔教问题”可分析出该刊物是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出现的。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原因是抨击北京政府的“尊孔复古”的逆流,“再论孔教问题”可分析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对此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D项正确。故选:C6页【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影响等相关内容的准确分析、理解。【题文】13.《上海洋场竹枝词》载:“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更有西装新少年,爱皮西地(即ABCD)口头禅……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衣裳时式鬟时样,短鬓笼纱窄袖装。”这表明在近代上海()①新式交通工具和报刊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②思想开放人士比较崇尚西方生活方式③西方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习俗观念④多元化与西方化已成为都市生活主流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知识点】L1L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大众传媒的变迁【答案解析】B解析:“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满街游戏任驰驱”说明①正确;“更有西装新少年,爱皮西地(即ABCD)口头禅”说明②正确;“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说明③正
本文标题:【解析】江苏省扬州中学2015届高三12月月考试卷历史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229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