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语文人教必修5】2011年同步学案第9课说“木叶”
第9课说“木叶”一、整体把握1.对于同学们来说,这篇课文读起来并不轻松,需要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请同学们下功夫阅读,概括各部分的内容,把各部分融会贯通,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进而把握文意。点读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至三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四至六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四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第五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第六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第七段是小结。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而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2.文章是如何分析中国古代诗歌中“木”的含义的?试作详细分析。点读这篇文章是从小处着眼的。作者抓住中国古代诗歌中常使用的“木叶”这一特殊意象,全面地分析了中国古代诗歌语言富有的暗示性。由于“木”和“树”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因此,古代诗歌中由此而生出的“木叶”“树叶”“落叶”的意味就不相同了。这不相同首先表现在由于场合不同,表达的情感就不相同,表达的意境就不同。其次是表现的形象不同:“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想起了游子的漂泊。”作者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分析了“木”和“树”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异同:“‘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二、细部探微3.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点拨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作诗炼字的因素,再从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涵有落叶的因素后,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地阐述了理论,又易于广大读者接受。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但那势必是另一种行文思路,大概是要摆起架子大讲理论,不大容易写得深入浅出。4.“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点拨(1)“木叶”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这是由“木”的艺术特征决定的:“木”不但暗示着落叶,而且使人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2)作者运用对比、举例的方法。曹植诗中的“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是碧绿柔软的叶子;屈原诗中的“木叶”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二者的颜色、质感、密度、动感均有差别。司空曙诗中的“黄叶”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飘零之意,而且颜色湿黄而非枯黄。“木叶”是风中窸窣飘零的枯叶,属于风而不属于雨,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是典型的清秋性格。1.中心主旨作者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辨析,从而告诉我们诗歌的语言是具有暗示性的,使我们对古诗词中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2.写作特色(1)选题小,论理深。文章旨在阐释文艺学原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若从纯理论的角度论述,恐怕会写成比较艰深的学术论文。作者没有摆出学者的面孔吓唬读者,而选取了古诗中的木叶形象作为论题,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这样,言近而旨远,深入而浅出。(2)深入意境,比较分析。文章一个主要的特征是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引领读者一起进入“树叶”与“木叶”的不同意境,品味“木叶”的形象魅力。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模式。先由诗句总结“木叶”出现的场合,再由此深入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由于作者紧扣诗句,并对诗的意境进行想像挖掘,读者也一同进入诗歌鉴赏的境界,学会品味诗歌的内部和外部语言。(3)巧妙联想,丰富内涵。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借鉴文中的联想的写作技巧。全文从“木叶”开始,联想到历代诗人笔下的“木”与“叶”,并且对这些诗中所表达的意境进行分析,使人体会到语言的精美和不断的发展与完美,这种精妙的联想使文章内容充实,且富有说服力。3.结构图解(45分钟90分)一、基础知识(18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缠绵寒砧垂手可得俗不可奈B.桅杆梦魇突如奇来混为一团C.窸窣招徕飞黄腾达火烧眉睫D.干燥缄默捍然不顾同仇敌忾答案C解析A项垂—唾,奈—耐;B项奇—其,团—谈;D项捍—悍。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1)“木叶”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________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2)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________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________不同起来。A.传诵启示精炼显著B.传诵启发洗练显然C.传颂启示洗练显著D.传颂启发精炼显著答案B解析要结合语境辨析。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近年来,中国新一代电影女导演异军突起....,她们的作品不少在国际和国内赢得了声誉。B.在这次亚运会中,中国男子田径运动员的表现并不像预期的那样好。在男子径赛中,中国运动员获得了金、银、铜牌各三枚;在田赛中仅获得一枚铜牌,更是差强人意....。C.今天的主题讨论,各组角度不同,因而侧重各异,如此南辕北辙....,怎么能达成协议呢?D.在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施工过程中,我们将始终高度重视安全,将以谨慎小心、如.临大敌...的工作态度,确保安全生产,创造安全工程。答案A解析B项差强人意:意为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与文意不符;C项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不能用于表达双方的意见分歧;D项如临大敌:形容把情况看得很严重,不能表达谨慎小心的态度。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不但“木”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B.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潜在的更为普遍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C.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D.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的鲜明形象。答案C解析A项应是“‘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B项应是“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D项结尾应为“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5.默写。(6分)(1)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植《美女篇》)(2)九月寒砧催木叶,____________。(沈佺期《古意》)(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4)高树多悲风,__________。(曹植《野田黄雀行》)答案(1)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2)十年征戍忆辽阳(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4)海水扬其波二、文本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6.分条简述“木”的更为普遍的暗示。(4分)答案(1)暗示疏朗的清秋气息;(2)暗示诗人的情感;(3)暗示人物性格形象。7.比较“木叶”“黄叶”“落木”在诗歌形象上的异同,分别写出其特征。(6分)木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落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木叶:有清秋的绵密、缠绵,又有干燥感。黄叶:满树微黄,有雨的湿润。落木:干燥、空阔、失落。8.如果屈原在《九歌》中用“落叶”表达湘夫人的性格形象,肯定不如用“木叶”,根据文中所给信息说说理由。(4分)答案“木叶”的秋意缠绵,与湘夫人寂寞、失落的心境正好相应。9.试对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的四句诗作一点鉴赏。(不多于100字)(6分)答案(1)“雨中黄叶树”既是比喻又是衬托,借以表现作者年事已高,晚景凄凉的景况。(2)通过凄凉孤苦的处境,反衬外弟来访带来的极大慰藉,从而体现一个“喜”字。三、课堂延伸(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10月4日,与往常一样,他吃过晚饭,上床休息了一会儿。晚7时左右,家人发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这位杰出的诗人已经停止了呼吸。“他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说。他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他在园子里种了花草,学
本文标题:【语文人教必修5】2011年同步学案第9课说“木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230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