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考精品学案】2011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议论类文本阅读
12011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论述类文本阅读社会科学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社会科学类文章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文章。从高考引入现代文阅读以来,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一直占主要地位。一、考点要求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2、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解题指导纵观近年的高考小阅读,仔细分析还是能够从中悟出有关的“规律”和“方法”的。如果在迎考复习中能掌握此类试题的命题规律并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技巧,就完全有可能在高考中取得这一部分的理想分数。(一)树立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就是:社科文阅读考察的是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透彻弄懂相关的科技知识。因此,命题也是着眼于考察语文能力的。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社科文阅读的试题时,不要受与选文相关的旧有科技知识的影响,要依据选文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二)具备两种心理状态。一是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聚精会神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做出判断。二是仔细。科技文阅读的所设的题目虽然其涉及的所有信息均来自选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马虎、大意是万万不可的。(三)明确三个步骤。第一步,勾画要点,运用指代,读懂原文。学会快速的遵路阅读。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路的,一句句一段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会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写文章的人在开头花了很大的功夫,因此看文章时也要着重看文章开头。考试就是考同学们有没有看懂作者的思路,同学们平时要下功夫,争取看一遍就了解作者的思路。“答案就在文章中”是解读科学文客观题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经常听学生说:“文章读得模模糊糊”“文章没有读懂”。究其原因,是在阅读中少走了两步:其一是未勾画要点,而是用速读的办法,把文章浮光掠影地看了一遍,就以为把文章主读懂了;其二是未运用指代,许多关键的内容似懂非懂,甚至理解出现了偏差。解决这些毛病就必须学会勾画要点,只有把每一段的小论点、小中心提炼出来,才能对原文的轮廓形成大致的印象,才能分清作者主要说的是什么,分了几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哪些具体内容。承前指代,虽不能给予你最终的答案,但至少可以提供给你选择答案的范围,或者提供给你答题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才不会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第二步,审析题干,确定区间,辨别筛选。在对作品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根据整体认知所获得的印象,按题意要求,让试题备选项中的关键词句迅捷回到原文的信息源中,扣紧文本,找到相应语段位置、相关语境,洞察幽微,辨识细节,追踪筛选。“定位对比”,相互印证。或求同,或求异,或求正,或求反,2逐项审查排除题目设置的干扰项,从而找到符合题意的答案。针对试题,尤其是选项,到原文中找相关语句。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切不可忽视。第三步,对照原文,分析选项,得出答案。1、把选项和在原文中找到的相关语句进行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2、明确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遵路是对文章的整体有个把握,考题往往是考某一点,要有总分的概念,虽然问在一点上,但实际是关系到整篇文章的,一定要学会整体阅读理解。3、透视题干的重点和考点。拿到题目以后不要先急于答题,要先分析、理解、透视。每一道题目都是由命题人反复思考、呕心沥血后得出的,有些题目里是话里有话的,同学们不能一晃就过。4、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一篇文章中总有些词、句子含义深刻,或者包括哲理、或者点明中心,或者是耐人寻味的,这些词和句子同学们一定要去理解,这样的例子在课本中是很多的,如《在马克思幕前的讲话》一文中提到的“马克思一生有很多敌人,但是没有一个私敌”一句。考现代文就是考三个字“懂不懂”,因此看懂、理解是最重要的。5、善于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整合”就是把散布在文章各个方面的信息提取出来,并组织成一个观点,需要自己概括。这个考点涉及到了三个方面的能力,首先要有分清思路的能力,其实是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再次是概括的能力,这属于现代文阅读中较难的考点。三、应考知识储备高考对社会科学文章阅读的测试,内容涉及面广,思维容量大,题型丰富多样,能力要求较高,综合性强,主要用来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性、思维的深刻性和组织运用语言的灵活性,因此试题的区分度大,失分率较高,考生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社会科学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2.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文中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通常指传递重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对理解文意起重要作用的名言、引文,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全文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语句(即文眼),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等。从多年社科类文章阅读测试题来看,有时要理解的句子往往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这样我们就要通过理解喻体的意思来理解本体的意思,进而理解全句的意思。3.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的信息社科类文章为了证明某一个观点,往往要摆出一系列证据,不少证据往往是新发现、新情况、新知识,即新信息。我们阅读它就是获取信息。这个获取的过程,就是筛选的过程。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观点,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一直把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作为考查的一个重点。不过,题型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不能只盯住局部。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结论性句子等,把握这些句子,都有助于正确的分析概括。四、高考原题详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08年天津卷)绿色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它既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又是人类创造绿色财富的经济。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绿色经济包括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绿色消费。绿色经济以高科技为手段,一方面通过科技力量的巨大作用使高科技的绿色产品极大地占有市场,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主导部分,使广大低收入者能够买得起绿色产品,实现社会公严,另一方面,它又要在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的范围内,把技术进步限定在有利于人类、有利于人类与大自然相互关系的轨道上,使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过程不损害环境与人的健康,即按照人类生活或生存的方式来求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绿色经济不仅包含生态文明和循环经济的内容,同时还追求以最小的资源耗费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在绿色、健康的基础上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最大限度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绿色经济以人为本,其主旨是服务于人的需要和发展,它兼顾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当代人利益与子孙后代的利益,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类利己主义。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生态环境与资源的永久可利用性,而绿色经济始终强调经济发展的生态化,追求的不是简单重视自然资源的价值,而是从动态上强调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永久可利用。作为一种超越“唯生态主义”的经济,绿色经济不会单纯地用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眼光来看待经济的持续发展,更不会以牺牲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改善来换取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是希望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更好地实现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不同,二者虽然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循环利用等方面有着共同之处,但绿色经济是以科技手段来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等内容,在动态中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虽然循环经济也强调“以人为本”,但是,循环经济最主要是通过对资源和环境的关注和改善来实现的,它并不具有绿色分配的内容––保证最低收入的人能够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而绿色经济理论则在强调社会公平方面比循环经济的内容要丰富得多。5.下列对“绿色经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开发自然资源。B.绿色经济围绕以最小资源耗费换取最大经济效益这一中心,使人与自然和谐。C.绿色经济把技术进步规范在一定的轨道上,这与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并不矛盾。D.绿色经济的突出特征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6.下列表述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A.“唯生态主义”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可以牺牲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改善。B.绿色经济服务于人的需要和发展,并不反对个人利益,它体现的其实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类利己主义。C.循环经济主要通过对资源和环境的关注、改善来实现以人为本的追求。D.作为一种以知识为基础且能创造绿色财富的新经济,绿色经济涵盖并超越了“唯生态主义”和循环经济。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A.发展绿色经济意味着即使是最低收入的人也能够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B.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绿色消费,可求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C.绿色经济既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又可更好地实现个人利益,实现双赢。D.绿色经济是一种较理想的经济形态,在社会公平的内容方面比循环经济更全面。答案解析:5.C。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第一段最后一句和第二段开头一句可知选项C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原文意思。46.D。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后半句话错误,从文章第二段的首句和第三段的首句可以得知,绿色经济涵盖了循环经济,超越了“唯生态主义”。7.C。此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从文章第二段可知,绿色经济追求自然资源最大限度的“可持续”利用,兼顾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因此选项C的推断不合理。五、高考热点体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08年全国卷Ⅱ)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276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初,朝廷禁用金银交易,到了明朝后期,白银则已经通行于全社会。迄今为止,对于这一货币化过程,中外学术界无不以《明史》正统初年明英宗“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的诏令为根据,以为是朝廷推行的结果。实际上,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明英宗以后才逐渐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的。随着白银成为合法货币,白银迅速地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到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标志着这一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此时,一方面明朝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从皇族到平民都有对白银的大量需求,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将寻求的目光投向海外。中国外来白银最早的源头是日本。虽然日本开采的金银在16世纪中叶以前就有出口的记载,但那时日本向中国输出的主要是刀剑、扇子、屏风和硫磺等。情况的转变是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的,当时来自中国福建、广东和浙江的船只不断到达日本九州,它们的目的不再是以物易物,而是以物易银。也正是这一时期,日本银矿的开发得到迅速发展,16世纪后半叶日本的输出品中,白银独占重要地位,而对中国丝绸和丝织品的巨大需求,则构成了银产量激增的日本方面的原因。在美洲方面,当西方走向世界寻求财富时,最早寻找到的是黄金,但也是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西班牙在美洲转而开采白银且产量激增。当时,到达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几乎
本文标题:【高考精品学案】2011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议论类文本阅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23531 .html